摘要:新課標實施為語文課堂注入了許多新鮮血液,教師更注重教學形式的新穎和內容創新,但傳統的教學習慣、標榜“自主、合作、探究”的假學習現象依舊存在,課堂上要真正做到“以生為本”,需要教師關注生成性教學資源,利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觀點、建議、疑惑乃至錯誤,借情境和案例引發認知沖突,實現借教材教語文的目標。
關鍵詞:生成性教學資源;捕捉利用;語文課堂;以生為本
一、 什么是生成性教學資源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為手段,根據自身的經驗,即時產生的對文本、對事物的獨特體驗或者理解,成為能有助于教學開展的素材或條件,就是生成性教學資源。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一文中闡釋得更加具體:“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因此,生成性教學資源也具有動態性、建構性、多元性的特點。
二、 捕捉利用生成性教學資源的意義
目前,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推進,我們語文課堂的內容和形式漸趨豐新穎,但假學習的現象不容忽視:教師滿堂灌,準會有部分學生昏昏欲睡或者心不在焉;教師提問,要求小組合作學習和交流,準有學生懶于思考,游離于討論,處于打醬油狀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種情況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依然存在,教師一言堂,學生只能跟著老師走,至于學生有沒有聽,聽進去了多少,聽懂了沒有,教師不管,學生也不提,只需要完成教學任務。第二種情況是課堂教學打著“自主、合作、探究”的旗號,但實質上,老師沒有轉換角色,沒有“以學定教”,比如教師的問題不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比如教師重視備課,拘泥于教案,卻不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疑惑。這樣的課堂,即使有討論、有合作、有探究,也無法讓學生的心智和心靈自由自在地飛翔,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仍然被扼殺在課堂上,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語文課堂上冷漠的看客
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告訴我們,“以生為本”的教學設計,要把學生的興趣和內在需要作為基礎,主動參與是其主要特征。如果我們不尊重學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需要,一廂情愿地謀劃教學內容和形式,體現在教學實踐中,就易造成學生主體性的喪失。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包括他們對活動對象的興趣和初始認識水平,認知過程的困惑和理解差異。
捕捉與運用生成性教學資源,就能充分體現“生本教育”的思想,讓我們的課堂走出“假學習”的困局,真正做到“以生為本”。生成性教學資源是動態產生的,它來自教學過程中一些意外的情況,不在我們教案預設的范圍內,卻最真實最自然地體現學生學習狀態,教師如果能關注到此類教學信息,并把它融入、調整入自己的教學思路中,不是被教案牽著走,而是在教學生需要的知識,那么我們說,教師就真正做到了“眼中有學生”。其次,善于捕捉和運用生成性教學資源,也是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利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觀點、建議、疑惑乃至錯誤,借情境和案例引發認知沖突,智慧挑戰,更能實現借教材教語文的目標,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多元智能。
三、 捕捉利用生成性教學資源的要訣
生成性教學資源按不同的范疇,可以分成很多種,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需要和教學經驗,將其簡單地分成三類,分別是“異點”“誤點”“疑點”。所謂“異點”,即學生異于大多數學生或老師或者教參解讀的觀點或理解,可以是對文本合理的創新性解讀,也可以是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帶有啟發性的觀點;所說的“誤點”,即師生教學過程中犯的一些錯誤;所謂“疑點”,是師生共同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惑、難題。對待這三類生成性教學資源,筆者有不同的教學建議:
1. 寬容接納,理智篩選“異點”。鼓勵學生創新的文本解讀,也要幫助學生去粗取精,掌握文本精髓。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說,因為接受主體個體的差異性多樣性,所以必然會造成接受過程的差異性,課堂上對同一作品、同一人物形象、同一觀點的不同認識——“異點”由此誕生,隨它產生的是藝術創作本身所不能產生的豐富性、多層次性。同時,互聯網時代,知識創新,科技創新讓社會生活日新月異,表現在我們語文學習上,就是師生更多大膽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我們自身發展的需要。
筆者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讓學生圍繞“最的人物”這話題去賞析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按照傳統的解讀觀點,女主人公劉蘭芝必定是“最美麗的人物”“最忠貞的人物”,而男主人焦仲卿公必定是“最懦弱的人物”;從表現人物的內容來看,蘭芝和焦仲卿是賞析的重點、焦點,而焦母和劉母、劉兄似乎不那么引讀者關注。但在課堂上,個別學生提出了與傳統解讀不同,與大多數學生不同,與教師理解不同的“異點”,如有學生認為焦仲卿并不懦弱,反而是“最勇敢的人物”,理由是他作為“仕宦于臺閣”的朝廷命官,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時代,從小接受的是儒家“天下無不是父母”的教育,作為孝子,他一開始向母親爭取留下蘭芝,最后還要背負著那個時代“不孝”的罪名,拋下母親一人,以死表明與蘭芝“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堅決態度,他也是反抗封建禮教思想的勇敢人物。
學生這個“異點”,獲得了全班熱烈的掌聲,筆者也作了大力表揚,課堂需要不同的觀點,需要爭鳴,語文學習有了這樣的分享才有情趣、才生氣、才有思考。但是有的“異點”雖然與文本內容相關,卻對我們理解作品的精髓毫無意義,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去粗取精。比如,對朱自清《背影》這篇文章,有學生提出“父親”翻過鐵路,違反交通規則,對這樣的“異點”,它我們體會這篇文章“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毫無價值,教師要果斷地糾正引導。
2. 巧妙點化“誤點”,讓美麗的錯誤促成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endprint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過?”教師在對待自己課堂上犯的錯誤時,不可慌亂,要正視,勇于承認,也要機智,化解尷尬。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過口誤和筆誤,情商高的學生會在課后提醒我,直率的學生會在課堂上當面指正我的錯誤,兩者我都會表示誠摯的感謝,學生會因我的表揚更愿意與我交流問題。針對學生當面指正的情況,我也有自己“下臺階”的方法,或是借此機會讓學生明白“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道理,或是幽默地告訴他們“我在故意犯錯,檢查大家的學習狀態”,每到這時總會有一堂歡笑,誠懇幽默地對待“誤點”,讓師生更親近,教學更愉快。
而對學生的“誤點”,我認為讓學生“對比思錯,因錯悟道”,更能有益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所謂“對比思錯”,是指當我們發現一位學生的答案有誤時,教師不要急著去分析,不要急著去糾正,可以讓回答比較準確的同學公布一下答案,讓全班學生比較兩者的區別,談談兩種答案思維的過程,最后再判斷問題所在。這樣利用“誤點”,更尊重學生的思維過程,不論是答對的,還是答錯的,答對的同學對知識點越辯越明,答錯的同學因錯二悟道,懂得的不是答案而是方法、是規律。
3. 及時掃清“疑點”,師生共同學習,彌補知識缺陷。
通俗地說,“語文”是語言文字,說話寫字,但是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目,它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既有歷史、地理、藝術,也有科學、政治等文化知識,由于種種原因,教師和學生會在某一類知識上有缺陷,造成理解困難,當教參又沒有相關介紹和解釋時,我們該如何對待“疑點”?我認為,課后師生共同努力,及時掃清才是正道。
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學生圍繞著“澠池之會”的一些細節,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焦點在于:“秦王身邊有那么多衛士,相如怎么可能以死脅迫得到秦王?”“秦王如果堅決不擊缶,難道相如就敢殺秦王?”“殺了秦王,相如和趙王也無法全身而退,這不是以卵擊石嗎?”“為什么突出相如的形象,就要丑化秦王,我認為秦王比趙王更有帝王氣概啊!”教參對學生這些問題是沒有現成的答案的,筆者當時也有不解,一時無法解決,但是課堂因為學生有了這些“疑點”而瞬間活躍起來,如果我選擇無視,不了了之,那必定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于是,我們決定,課后共同去尋找答案。結果是課后,學生通過查找各種資源,為自己的觀點找到了錢鐘書先生的旁證:“使情節果若所寫,則樽俎折沖真同兒戲,抑豈人事原如逢場串劇耶?”也就是和學生一樣,鐘書先生也認為藺相如在澠池會中以死要挾秦王的行為,不過是匹夫的冒險一“搏”,賭注是他主子趙王的性命安危,最后全身而退,也不過是僥幸成功。這次教學體驗,豐富了師生的知識面,還使語文學習從課堂延伸至課后,這是“疑點”的魅力。
我們常說,語文課堂要善待學生、欣賞學生,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領域,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能真正地關注他們的個性化理解,引導他們從錯誤走向真理,在疑問中思考、探索、完善自己,那么這是我們語文教育的成功。
參考文獻:
[1]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J].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J].
作者簡介:
吳艷,廣東省湛江市,湛江市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