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軍+任穩江+任亮
摘要 本文立足于會寧縣地理氣候特征及農作物種植特點,總結了會寧縣胡麻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困難,分析了胡麻產業發展優勢與機遇,并從提高思想認識、出臺產業政策、建立專項資金以及培植龍頭企業等方面提出了發展胡麻產業的建議。
關鍵詞 胡麻;特色產業;發展現狀;建議;甘肅會寧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1-0262-03
會寧縣地處東經104°31′~105°34′、北緯35°33′~36°26′之間,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形復雜,分梁峁山地、河谷川臺地和北部殘塬區3個類型。全縣總流域6 439 km2,地勢大致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在1 500~2 400 m之間,氣候屬溫帶半干旱區,四季分明、溫涼干燥、水熱同季,日照時間長,蒸發強烈,無霜期較短,年平均氣溫6.4 ℃,全年無霜期121~173 d,降水少且分布不勻,年際變率大,年降水量328~433.5 mm,年蒸發量1 559.3 mm,是降水量的4倍。土地資源豐富,統計資料表明總耕地面積17.07萬hm2,水地有效灌溉面積2萬hm2,旱地13.07萬hm2,占86.7%。土質以黃綿土、灰鈣土和黑轤土為主,土層深厚,無任何有害物質的污染和殘留,是生產綠色無污染食品的理想之地。農業生產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為主,馬鈴薯、玉米、小麥占主導地位,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5.9萬hm2。糧食作物14萬hm2,糧食平均產量2 836.5 kg/hm2,總產量39.673萬t,人均產糧693.2 kg;經濟作物1.8萬hm2,其中胡麻0.8萬hm2,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9%,位居作物第5位,居全省第2位。鑒于會寧縣海拔適中、土層深厚、常年少雨、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污染,所產的胡麻籽含油率高、品質優良,是全國最好的亞麻籽,發展亞麻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巨大潛力。其種植生產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屬胡麻種植大縣、產業發展名縣,獲得“中國亞麻籽之鄉”稱號。
1 會寧縣胡麻產業發展現狀
1.1 種植生產
胡麻在會寧縣水旱地均有種植,以旱地為主,占胡麻播種面積的90%以上。胡麻在會寧縣形成了沿黃灌區、庫井灌區、旱作區三大栽培區,沿黃灌區播種面積不大,但產量較高,正常產量2 625 kg/hm2以上,屬會寧縣胡麻高產區;庫井灌區主要分布在以柴門為中心的城郊地區,多采用新膜玉米—殘膜玉米—三膜胡麻為核心的少免耕輪作節本增效種植模式,種植比重占作物的40%以上,正常產量2 250 kg/hm2;旱作區胡麻播種面積大,占全縣胡麻總播種面積的90%。2007年前以露地栽培為主;2008年開始,地膜二次利用穴播胡麻得以快速發展;目前應用面積接近1/2,正常產量1 125 kg/hm2,高者可達2 250 kg/hm2。因生產受春末夏初干旱與價額、管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會寧縣播種面積、單位產量一直處于波動不穩定狀態。統計資料表明,“十二五”期間胡麻生產基本保持穩定緩慢增長,播種面積在7 400~7 800 hm2之間波動,平均產量由“十一五”末的403.5 kg/hm2增長到498 kg/hm2,提高23.4%;油籽總產由“十一五”末的2 982 t增長到3 837 t,提高28.7%。但人均占有量不高,僅有5.4 kg,折算成植物油不足2 kg,遠遠達不到《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提出的人均12 kg植物油的要求,表明會寧縣胡麻總量嚴重不足,還不能滿足本區域居民營養所需。
1.2 產品加工
會寧縣胡麻產品加工分為企業和作坊2類,目前在工商局登記注冊的胡麻加工企業16家,建偉、創佳、三利、永鑫、金利源5家規模較大,同時全縣分布著逾100家各類油作坊。設備大多以傳統方式為主,產品以初級加工食用油為主。進入21世紀,植物油生產水平逐年提升,年生產量由2001年的260 t增加到2014年的27 056 t,植物油生產量從2006年開始高于會寧縣胡麻應產植物油量。“十二五”期間平均年產植物油13 040 t,是同期胡麻應產植物油量的12.1倍,人均達到22.8 kg,遠高于人均12 kg植物油的要求。由此表明,一是統計數據偏小,會寧縣胡麻籽實際產量遠高于統計數據;二是會寧加工的植物油原料進口了大量外地胡麻及油菜。
1.3 市場銷售
會寧縣胡麻產業初步形成了收購、加工、儲存、銷售、餐飲服務“五位一體”格局。舉辦了2次亞麻高峰論壇,注冊了“會寧亞麻油”地理標志商標,培育了狀元樓、香泰樂、隴郁香等甘肅省著名商標。通過宣傳胡麻文化、培植品牌、推介交流胡麻產品,樹立了會寧縣胡麻品牌知名度,開拓了外地市場。據建偉食品油公司介紹,該公司年生產的3 000 t胡麻油,用于縣內銷售的只有26%,40%在甘肅省大中型市場銷售,34% 進入省外市場。按此推算,會寧縣人均消費植物油6 kg,向縣外銷售9 000 t以上,銷售額可達2億元[1]。
2 胡麻產業發展存在的困難
2.1 發展難度加大
2.1.1 生產比較效益低。胡麻主產區經濟基礎差,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不夠,單產低,加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居高不下、產品價格不高且上升空間有限,價格剪刀差使農民收益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國家惠農政策的效應,與進城務工相比,效益明顯偏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2.1.2 生產基礎條件脆弱。從統計數據看,會寧縣的“三田”面積已占旱地的80%以上,而實際不足50%,致使許多綜合抗旱措施難以大面積實施,生產的可控能力低,總體上還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一旦遇到較大的自然災害,農業生產就會產生大的波動。
2.1.3 支持保障體系不完善。政府引導和財政支持力度不夠,農業風險防范化解機制不健全,銀行、信用社的貸款門檻過高,手續繁瑣,企業和農民貸款融資難。胡麻產業發展既需要搞好基礎設施,又需要“以人為本”提高企業家和農民素質,更需要有正確的政策支持和引導。特別是欠發達的貧困地區,水、電、路等基礎建設不適應產業化發展,尤其需要對其放寬政策和加大資金貸款扶植力度,才可贏得產業的全面推進。endprint
2.2 生產管理粗放
2.2.1 品種多亂雜,產量品質不穩。由于沒有自己的良種繁育基地,種子經營戶多且不規范,進種渠道亂,經營的品種多,致使農民品種選用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因使用假劣種子而造成減產及品種多、亂、雜的現象普遍存在。
2.2.2 投入跟不上,生產后勁不足。由于土地面積較大,各項投入少,廣種薄收的問題還未徹底改變,在生產上只種不管的現象比較嚴重。
2.2.3 病蟲草害發生嚴重。由于機械化水平低,種植到收獲主要依靠手工操作,栽培規范程度低,雜草叢生,病蟲害發生嚴重,如立枯病、炭疽病、漏油蟲、亞麻象等發生面積大、危害重,而農民對病蟲的防治意識淡薄,手段較為落后,常造成嚴重損失[2]。
2.3 深度開發滯后
2.3.1 精深加工企業缺乏。加工銷售是實現胡麻增值增收的重要途徑,雖建成建偉、創佳、三利、永鑫等胡麻加工企業,產品以初榨食用油為主,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較低,經濟價值與加工轉化增值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龍頭帶動效應沒有顯現。
2.3.2 市場發育差,營銷手段落后。由于地處內陸,思想觀念落后、市場意識淡薄,大部分企業尚未建立自己的網絡營銷體系,致使胡麻營銷無法打開市場,難以應對產量與價額的波動變化,胡麻的優質無公害性、營養保健性未被市場和廣大消費者認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胡麻產業的發展。
2.4 服務體系薄弱
2.4.1 科技服務滯后。縣級農業服務機構人員老化,缺乏必要固定的試驗示范基地;鄉鎮一級無經費、無設備,人員不固定;村級服務網絡斷層和人員空白是最基層、也是最薄弱的環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尚未建立。這些因素制約著技術研究創新與推廣普及,難以支撐和帶動胡麻產業的發展。全縣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45%,低于全省的水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
2.4.2 市場服務不完善。沒有形成比較穩定的利益關系和產業鏈,種植、購銷和加工環節相互隔離,沒有形成互利互惠的雙贏合作機制,產加和產銷形成矛盾,常出現“天平現象”,即胡麻產量多企業對農戶壓級壓價,產量少農民對企業抬級抬價,企業和農戶在利益再分配過程中均沒得到實際好處,結果導致企業的原料供應市場不穩定,無法保證企業滿負荷正常生產。
2.4.3 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低。人均耕地面積4 866.67 m2,戶均胡麻種植不足1 333.33 m2,一家一戶分散的小規模經營方式使得無法使用大中型農機具,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加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缺乏,不能組織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者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無法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和抵御風險。
3 胡麻產業發展優勢
3.1 土地資源豐富,種植空間大
會寧縣總流域面積6 439 km2,耕地統計面積17.07萬hm2,是全省耕地面積最大的縣份。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總耕地面積26.25萬hm2,其中川塬地3.33萬hm2(水澆地近2萬hm2,砂田1.13萬hm2),梯田、溝壩地12.7萬hm2,且土層較厚、土質疏松、無污染,為生產優質胡麻提供了土地資源保障。
3.2 交通通訊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境內羅定高速、國道312線、309線橫跨東西,省道靖天路、定會路貫穿南北,交通便捷,通信網絡覆蓋全縣。會寧縣是全國紅色旅游勝地,融入了“蘭州1小時經濟圈”和“蘭白都市經濟圈”,距西寧、銀川、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等大中城市較近,產品需求旺盛。
3.3 技術較為成熟,種植水平提高
胡麻是會寧縣的傳統優勢油料作物,胡麻油是會寧人必備的食用油,種植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近年來,農業推廣技術部門充分利用國家胡麻產業體系支持,通過引進試驗,篩選出一批高產穩產、品質優良、抗逆性強的胡麻新品種,總結出水地高效套種、一膜多年用和旱地留膜免耕穴播栽培技術,制定了相應的配套高產栽培技術,這些新品種、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對胡麻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3.4 品牌知名度初顯,市場需求增大
通過亞麻產業與健康的高峰論壇舉辦,著名產品商標的培植,胡麻油的保健與狀元故里、長壽之鄉的融合宣傳,傳播了亞麻文化,亞麻文化提升了會寧縣胡麻的品牌,品牌提升了胡麻產品的價值。加之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的開發,“會寧亞麻籽”品牌得以確立,產品深受省內外消費者歡迎,市場有效需求明顯增大[3-4]。
4 胡麻產業發展機遇
4.1 國家產業政策的激勵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扶貧決定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支持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部確定“鐮刀彎”西北風沙干旱區地區大力調減玉米面積,發展胡麻、油葵、飼料、油菜等低耗水作物。政策決定意見的全面落實將有力激勵胡麻產業的發展。
4.2 新產品開發的帶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胡麻加工的高科技、高層次、高附加值趨勢十分明顯。胡麻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的開發,麻纖維和麻屑的綜合利用以及胡麻餅粕蛋白綜合開發,特別是胡麻膠、木酚素、高純度α-亞麻酸的提取應用,使得胡麻加工的利潤空間成倍增長,其原料價格提升的空間增大,必將帶動胡麻產業持續發展[5]。
4.3 消費增長的拉動
胡麻高科技產品的開發,促使胡麻消費觀念由低劣向高優轉變,消費方式由單一向多元轉變,消費人群由產區農民向大中城市高消費者擴展,消費群體逐步增大。同時,隨著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食用植物油的消費量持續增加,而我國胡麻產區受寒旱等自然條件的制約,沒有其他優質油料能夠替代胡麻,加之胡麻產區人們有喜食胡麻油的生活習慣,產區胡麻的食用消費也將繼續增長,多方面的消費增長定將拉動胡麻產業進一步發展。endprint
5 發展建議
胡麻是會寧縣的傳統優勢油料作物,也是重要的大田經濟作物。除滿足人們食用油需求外,也是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是寶貴的農業綠色資源財富,屬無污染環保產業,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和開發前景,產業化推進對促進現代化農業進程及精準扶貧具有重要意義。
5.1 提高思想認識,實施胡麻產業戰略
胡麻作為西北地區的特色油料作物,在營養保健方面有著其他農作物無可替代的作用,其生產對保障人們營養健康需求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要站在戰略的高度,提高對胡麻生產的認識,加大胡麻生產的宣傳力度,把胡麻生產作為穩定社會、保障營養的一項戰略產業來抓,積極營造有利于胡麻生產發展的良好氛圍。
5.2 出臺產業政策,全產業鏈扶持
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產業政策的支持。因此,必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產業政策支持體系,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一是列入國家“十三五”特色產業規劃,制定科學發展規劃;二是實施財政傾斜政策;三是實施金融扶持政策;四是制定高效的投入政策,多渠道、多形式籌集產業發展資金;五是建立科技創新機制,實現關鍵技術的重點突破。
5.3 建立專項資金,加快科技創新
新品種及配套新技術是保證農民增產增收,促進胡麻產業發展的基礎;提升胡麻附加值,實施良種、農機具購置及胡麻籽收購高額補貼,返補農民提高原料收購價額是調動農民積極性,擴大種植規模的關鍵。這些亟需資金支撐,設立胡麻專項資金,重點扶持標準化基地、科技創新、胡麻保健品的開發和深加工是提升胡麻產業的核心[6]。
5.4 培植龍頭企業,提升產業步伐
提升胡麻附加值,發展胡麻精深加工業是實施胡麻戰略的關鍵,而龍頭企業是發展加工業的主體和靈魂。因此,通過科學規劃與制定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培育和扶持加工、貯運、銷售龍頭企業,并實施原料最低保護價惠補農民,在企業的帶動下,按市場需求帶領農戶生產各種優質胡麻,增加農民收入,使胡麻產業實現龍頭企業帶動發展格局。
6 參考文獻
[1] 蘇睿杰,范秀平,范向杰.晉西北胡麻種植的氣候適宜性分析[J].山西農經,2016(4):60-70.
[2] 李俊斌,陳秉譜.會寧胡麻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J].甘肅科技縱橫,2015,44(8):126-128.
[3] 張運暉,趙瑛,羅俊杰.甘肅胡麻產業發展淺議[J].甘肅農業科技,2013(7):54-55.
[4] 鄭立,楊作范.我國西北地區胡麻產業發展的必要性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5):313-315.
[5] 張國棟.察布查爾縣胡麻種植的氣候條件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6):160-208.
[6] 路穎,陳浩,楊學,等.黑龍江省胡麻栽培技術要點[J].中國麻業科學,2010,32(1):28-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