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娟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孝義教育內容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家校互動,共同探究,達成共識,選擇孝義教育內容,確定孝義教育原則,商定孝義教育形式,齊抓共管,在學生孝義教育中充分發揮家校聯動作用。
關鍵詞:家校互動;學生;孝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7-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122
近三十年來,我們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飛速發展,經濟高度發達,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孝義教育受到沖擊,面臨挑戰。整個社會和家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加強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忽視了孩子們的孝義教育,學校里圍繞高考指揮棒,教師片面追求升學率,一味提高考試成績,漸漸淡忘了孝義文化教育,學生的思想素質整體下降,整個公民的素養也在無形下滑。這直接影響著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及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 家校互動,共同選擇孝義教育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孝義教育內容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傳統的儒家文化中,有很多與孝義教育內容相關,我們要選擇積極健康的發揚光大,選擇值得繼承的予以發展,例如,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等,這些都是具有感恩和仁愛的傳統美德,不論是學校,還是社會和家庭,都要給孩子們在這方面傳遞正能量。當然,對于儒家經典中的一些封建禮教和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而制定的政治孝道等,例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其中有些內容我們要予以批判,要摒棄一些文化的糟粕。學校要通過各種形式和家長聯系,在有關傳統的孝義教育內容方面,有針對性地選擇優秀的、經典的引領和指導家長,定期推薦優秀的書籍和劇目,要求家長在生活中經常性地教育孩子,通過講故事、閱讀經典著作、選擇性地看影視劇目等,讓孝義教育內容滲透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等,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人的思想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好多仁人志士都是在這些經典的熏陶和感染下成長起來的。家長和教師都要了解和熟悉這些傳統文化內容,例如,中國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和羔羊跪乳、烏雛反哺等一些有關孝義的內容,要讓孩子們從小就能與生活和教材聯系起來,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當然,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過程中,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會產生一些宗法制度,將孝、悌、忠、義等政治化,迫使一些人們的人格被扭曲、被奴化,表現在下級、晚輩、弱者身上便是絕對的恭維順從,這一切在中國大地上根深蒂固,并普遍存在,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因此,我們一定要去除和摒棄中國傳統的孝義文化的糟粕,揚長避短,為其注入新的血液。除了感恩、仁愛、責任以外,學校還要告知家長,自由、平等、人權等也同樣是孝義教育的內容,我們不能忽視。
二、家校互動,共同確定孝義教育原則
在傳統的孝義教育中,感恩主要表現為孩子聽話、對大人絕對服從,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長輩們說的話便是權威,要求子女和晚輩們堅決照辦、絕對服從,孩子們一旦出現差錯和有違于長輩們的指示與安排,就會面臨簡單、粗暴的干涉和訓斥,接受訓斥和體罰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造成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封建禮教的遺毒,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家長制作風在家庭教育中生根蔓延,長期以來直接影響著我國的教育。即使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有些家長教育孩子時態度依然粗暴,方法依然簡單,孩子在不和諧的、高壓的環境中成長,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會受到傷害,有的甚至會出現逆反和沖突,長幼間出現不和諧的關系。在學校,教師受師道尊嚴的影響,師生關系會出現對立現象,根本談不上孝義教育。我認為,家庭與學校要形成互動機制,共同協商,互相探討,達成共識,家長和教師都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師長們必須做到。
二要合理要求,講究原則。家長和教師不能提過分的要求,不論是孩子,還是長者,說話、做事都不能出格,應遵循一定的做人做事原則。
三要和諧相處,力求平等。古老的“順”就是“孝”的觀念在新時代要廢除,在家庭和學校里,大人和孩子們要平等相處,保持和諧的關系,要消除孩子們的畏懼心理,讓他們有話敢說,有事敢做。
四要包容理解,寬以待人。常言說得好,人不怕犯錯誤,怕的是不改正錯誤。孩子們犯錯誤是正常現象,作為師長,要能容納他們的錯誤,嚴慈相濟,正確引導,做到循循善誘和諄諄教誨,讓他們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三、家校互動,共同商定孝義教育形式
中華孝義文化源遠流長,形式多樣,我們要取其精華而發揚光大、傳承美德。在現實的家校教育活動中要采取多樣的形式,搭建各種教育平臺,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對孩子們進行孝義文化教育。我認為,常見的孝義教育多采取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將孝義教育日常化。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我們要時時處處滲透孝義教育,例如,孩子出門進戶時和大人打招呼,來客時問好并端茶倒水,上下課時師生問好道別,校園里師生、生生問好,同學間團結互助,社會上尊老愛幼,這些看起來簡單,但教育意義特別深遠,做一次并不難,難的是天天堅持做。只有讓他們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才能形成優秀品德。
二是將孝義教育活動多樣化。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編課本劇、講故事、演節目等形式滲透孝義教育內容,讓學生親自參與活動,接受教育。學校還應在大型活動中專門安排孝義教育內容,如在國旗下演講、大型文藝匯演、清明掃墓等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安排與孝義相關的內容。家長和學校要集思廣益,邀請教育專家走進校園,做感恩教育報告,家長要定期走進校園,參加親子教育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進步和成長。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教育承載著發展的重任,我們要重視孝義教育,家校互動,弘揚中華孝義文化,培養一代又一代優秀的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姚建平.淺談家校互動推動學生孝義教育的意義[J].學周刊,2012 (35):7.
[2] 李永升.“家校互動”——對構筑和諧德育環境的探究[J].學周刊, 2014(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