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教學的載體,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過分的依賴于教材,從而使教師成為教材的附庸,這種教學模式無論給教師,還是給學生都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危害;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材觀,真正地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新時代合格的人才。
關鍵詞:教材;傳統教學;新的教材觀;個性;用教材;開放式教學
教材作為課改的一部分,一直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關注。那么新世紀的教師到底該樹立什么樣的教材觀?教師教學到底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下面我們不妨先看看傳統的教材觀。
傳統的教材觀認為,教材的價值在于規范教學,教師應服從教材的權威,不能隨便作出更改,更不應該有所質疑。當然,教師的任務就是教教材,即教師如何確切地將教材的內容原原本本地傳授給學生。誠然,教學離不開教材,教材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要依托。沒有教材,教學活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這種教材觀太過偏激,是一種封閉的教材觀。在這種教材觀的支配下,教師教學就變成了千篇一律,即嚴格按照教科書的內容、順序和進度教學,教師也用不著深研教材,因為有國家統編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參考書》。于是就出現了教師上課靠《參考》,布置作業靠《同步練習》,考試靠《標準化試題集》。本應該是充滿活力,極具個性和創造力的教學就如同生產車間的流水線,沉悶、枯燥、索然無味。在教學中,一些教師過多的分析、講解、灌輸,把一門充滿生氣和靈性的課程,搞得單調、乏味。有的教師甚至認為,講深、講透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
這種傳統的教材觀必須摒棄,因為它帶來的危害是嚴重的。其一,勢必走向教師權威,教材權威,從而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壓抑學生個性,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其二,扼殺教師的主動性、創造性、從而養成教師教學的“惰性”。既然一切教學都必須嚴格按照教材所規定的進行,教師也就沒有必要、沒有空間去創新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教學惰性就慢慢滋長,以致發展到離開了教材就不知道如何組織教學了。其三,難以適應新課程改革中教材的“留白化”。所謂“留白化”就是指專家在編制教材時留下一定的空間供教師和學生去自主的創新。教材的使用最終是教師和學生,只有教師才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有教師才具有對教材使用的最大的發言權。根據這一實際,新課改中加強了教材的留白化,賦予了教師對教材更多的選擇權和支配權,它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適當的“篩選”“添加”“重組”甚至于“改編”。這些都要求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做一個開發者和研究者。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新的教材觀。新教材觀認為教材即教學內容,它是教學得以展開的必要成分,教材指的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材料。它揭開了教材神秘主義的面紗,否定了教材的權威性,是一種適應創新教育的教材觀,是一種“開放式”的教材觀。教材只不過是一種可用的工具,是一種教學的材料。既然是工具、材料,教師和學生就可以加工、選擇、取舍、創新。正是在這種加工、選擇、取舍、創新的過程中,教和學才得以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師和學生才能真正成為交互主體。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育者才能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從而開闊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維,創造的火花才會時時迸發。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是這一次課程改革提出的一個重要任務。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凡是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因素都可以稱為課程資源。以前的課程觀念,認為教材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教師只要教好了教材,學生只要學好了教材,就算完成了任務。“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新課程則認為,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特別是教科書以外的課程資源是實施新課程的必備條件。因此,教材的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都要求教師要轉變教材觀,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從“被動的接受者”轉向“主動的開發者”。而這一轉變意味著教師具有了以下的權利:第一,教師可以根據本地、本班級的情況,有選擇地使用教材。盡管教師指導用書中給出了單元的課程安排,但這僅作為參考。教師可以全部采用教材中的內容,也可以只選用其中的一部分。第二,教師可以根據本地的資源和環境,對教學內容加以改造。盡管教材在編寫中盡可能地選用了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能有的實物材料,但對有些地區來說,依然存在不適宜的問題,或者有更好的替代物。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利用本地的資源和環境,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第三,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設計新的教學活動方案,教材中的活動設計反映的是教材編寫者的認識和意圖。教師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對活動過程的設計加以完善和改造。新課改在教材上給了教師很大的自主權,但權利的發揮依賴于觀念的轉變。只有教師轉變了觀念,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權利所在,才能真正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去行使自己的權利。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我們的教師抱著教材不放,是什么阻礙了教師教材觀的轉變呢?
中華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中國文化,她的博大精深哺育了無數的中華兒女,甚至對全世界的文明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然而,在我們大力提倡創新教育的今天,傳統文化對創新教育的阻抗作用漸漸顯露出來,。它就像一只無形的手一樣,直接或間接地阻礙教育的推進。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其一,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使中國的傳統文化打上了“奴化”的烙印,盲目服從,迷信權威。在這種文化的包圍下,人們不敢有任何創新。創新的意識就慢慢鈍化,轉而求共性,求同一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相當多的人將這八個字作為他們生活的準則之一。人們安于現狀,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于是,教師不敢對權威教材質疑和創新。教材里有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從不敢說“不”,也不想說“不”。其二,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科舉,其遺風遺韻對中國古代學子的毒害不可謂不深。而當今作為封建科舉的變種——應試教育,其遺毒猶存。應試教育從意識形態上看,強調的是一種不可變通的標準,而標準,正是創新的對立面;從學習內容上看,強調對知識死記硬背,這和傳統科學中只能復述經典做法如出一轍;從操作手段上看,強調機械的、反復的訓練而無視有靈性的、生動的創造;從目的上看,是為升入高一級學校打好基礎,其教育內容也以升學為導向,凡是升學需要的,就認真學,不需要的或不考的就不學。
總之,教師只有克服傳統文化得負面影響,轉變觀念,走出“應試教育”的陰影,才能樹立起與創新教育相適應的教材觀——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作者簡介:
紀春梅,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寧夏銀川市靈武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