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梅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新目標、新任務和新舉措,進一步表明中共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之際,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完成新時代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
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共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新征程”不是空洞的口號和概念,它內涵著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目標、新任務、新戰略。報告規劃了新的“兩步走”的戰略構想,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相匹配、相吻合。要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目標,我們必須對新時代的宏偉目標具有更加清醒的認識。
早在2004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就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和任務,其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的、和諧的、生態友好的發展目標。在5年之后的十八大上,“生態文明”理念被提升為國家戰略。中共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大部署,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14條基本方略之一,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拓展了新格局,明確了新方針,部署了新任務,集中體現了中共中央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謀劃,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態文明觀,為我們抓好生態文明建設,開創打造美麗中國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此,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旗幟鮮明地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之中,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實現這一新目標必須改變以往拼財力、拼物力、拼資源的思路,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也不能是單純的物質財富的增長,而是通過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改變以往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通過生態文明的全面提升,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人民能夠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二、建設生態文明是應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邏輯使然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有了極大的發展,人們由溫飽到小康,不久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們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過度地注重量的指標,以破壞生態資源為代價,把高額的GDP當作發展的目標。結果,雖然生產力提高了,物質豐富了,但忽視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沒有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越來越突出,顛倒了發展的目的和手段的關系。
中共十九大報告與時俱進、高瞻遠矚,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做出了科學的判斷。這一矛盾的變化,反映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往生活質量的提高。科學認識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既是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鍵,也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之一,正是對于美麗中國、美麗家園的美好愿望。隨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生態環境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人們開始從“重生活”向“重生態”轉變,從“求溫飽”向“盼環保”發展。人們對健康水平、環境質量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希望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環境問題也已成為改善民生、衡量小康社會乃至現代化的重要指標,生態問題已經成為邁進新時代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中國共產黨自從成立以來,一直以為人民謀福祉為己任,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的核心概念。十九大報告提出,“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國共產黨所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以人民為中心,以建設美麗中國為依托,以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為目的,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旨歸。這就要求“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
三、生態文明建設是建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大自然是孕育、撫育我們的母親,自然界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人以天地自然為生存之源、發展之本,在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創造和發展了人類文明。人因自然而生,自然也需要人這個地球上最強勢的物種來珍愛與呵護。
回顧人與自然關系的歷程,在漁獵文明階段,生產力非常落后,人類依附于自然、敬畏自然,這一時期是自然對人的統治時期。到了農業文明階段,由于鐵器工具的使用,生產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類由原來被動地適應自然開始主動地影響自然,使自然界的人化過程進一步提升,但基本上是順從自然、適應自然,人與自然是一種相互協作的關系。工業文明階段,由于人類主體意識的增強,人類視自己為大自然的主人且凌駕于自然之上,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欲望中,過度地攫取自然資源,把自然破壞得千瘡百孔,致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變得日益緊張,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就是其必然結果。生態文明時代反思和總結了工業文明的教訓,重新認識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關系,堅持綠色發展之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生共榮的局面。
今天,人類社會正日益形成這樣的共識: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抗拒。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是中國共產黨對自然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把握的深化。
人與自然既然是生命共同體,兩者之間必須保持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狀態。為此,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堅決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人定勝天思想,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實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作者為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