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都發生在一定的時間里,離開了具體的時間,歷史事件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就難以理解。而整個人類歷史又是由無數歷史事件和現象順序發展而成的,它們之間存在互相聯系、互為因果、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沒有時間概念,則無從掌握它們之間的這些關系,更無法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性。本文將從微課程設計的角度出發,以時空概念為線索,帶領同學們梳理中國古代史,培養學生的歷史時序意識和通史意識。
關鍵詞:微課;歷史;時空概念
隨著歷史學科在初中升學考試中占有一席之地開始,學科學習效果與各學校課時分配嚴重短缺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就日益尖銳。如何擺脫初中歷史教學的困境,是否能從新的教學手段中尋找出路就成了初中歷史教師的研究方向。有幸參與省級課題:歷史教學微課程設計、開發和應用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學生興趣,適合學生課余補充歷史學科知識的微課程成了課題組成員共同的追求。
七年級古代史朝代跨度大,人物與史實紛繁復雜,史料又往往通過文言文的形式出現,這給剛剛接觸歷史學習的七年級學生帶來不小的難度。本文將針對中國古代史這部分內容進行微課程的設計。
一、 何以“穿越時空”之背景分析
歷史發展是以時序為基礎的,要使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脈絡,把握歷史發展的進程,就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時序思維和通史意識。美國《國家歷史課程標準》就明確指出“時序思維能力是歷史推理的核心”,“年代學是組織歷史思維的智力前提”。《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通過必要的框架性知識和主干知識的構建,使初中歷史課程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能夠在此基礎上了解和認識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形成必要的通史意識。
近年來,特別是從中考復習過程中發現,學生通過三年六本書的學習往往在腦海中最后形成的是一些零散的、片段化的歷史知識點,沒有清晰的歷史時空觀,使得絕大多數同學在復習前無法按照指定的時序來表述相關的歷史事件。
本課程通過16課時的學習,以時間為線索,以中國古代史為內容,以活動為抓手,糅合傳統的課堂教學和探究實踐活動模式,整合豐富多彩且貼近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二、 “穿越”時空至何處之課程目標制定
本課程的實施希望能達到何種效果呢?首先學生自己能學會的,要讓學生自己去探求,運用自主學習,查詢資料等方法,明確時間概念在歷史的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史的時序。
結合紀年法、朝代更替、重大歷史事件的相關學習,讓學生理清串聯中國古代史的時間順序,懂得利用時間來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歷史規律。
“講給別人聽是最好的學習方法”,當今課堂學生往往還是缺少表達的機會,所以利用這個微課程之機,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整編資料,到課堂上與同學交流、分享自己對于歷史中“時間”的理解與感受,讓思想在碰撞中擦出火花。
最后為了鍛煉學生的能力可以讓學生通過模仿、創造,獨立完成一項與“時間”相關的歷史微視頻或完成中國古代史時序導圖,作為學完這門微課程的學期匯報作業。
三、 如何帶領學生“穿越時空”之課程內容設置
本課程總課時設置15節課,每周1節課,共設置四個單元。分別為第一單元:破解時間密碼、第二單元:穿越原始社會、第三單元:穿越奴隸社會、第四單元:穿越封建社會。
以下以第一、第二單元為例展示課程內容與實施。第一單元第1課時是讓學生弄清世紀和公元的概念,通過教師講解、微視頻觀看和練習等方式,認識公元紀年法。特別需要強調公元前與公元后的劃分緣由,計算公元前某年到公元某年之間相距年份,這里需要與學生說明計算的理由以加強學生的印象。第2課時理清中國古代史朝代順序,這部分內容相對簡單,可讓學生事先到網絡上查詢朝代更替順序,制作朝代更替表并請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充分交流展示以明確古代史粗略的時間概念。第3課時需要學生分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這部分內容學生不易理解,更多的需要教師提供視頻素材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并通過文字材料的展示初步向學生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知道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的不同特征。
第二單元:穿越原始社會。第4課時帶領學生找尋我國已知最早的人類,通過觀看元謀人發掘的微視頻,了解元謀人的出土地點,生存狀態,身體特征。第5課時農耕文化我最先用兩段關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微視頻讓學生總結概括聚落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通過與元謀人的對比,發現他們已進入定居狀態,從而明晰農耕的出現產生的重大影響。第6課時人文始祖,通過關于黃帝、炎帝的數段傳說視頻,讓學生了解黃帝、炎帝的貢獻;通過考古發掘視頻讓學生甄別傳說的真實性;培養學生作為華夏子孫的民族尊嚴感和自豪感。
四、 中止“時空之旅”之課程評價
本課程的評價注重主體性、多元性、過程性和發展性,因此,在追求全面化的前提下,評價方式力求多樣化。在實施的過程中,運用評價量規,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形式,評價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效果。
教師可指定相關評價指標作為參考:
如(1)了解有關“時間”的知識,并能夠按照歷史時間順序梳理中國古代史的發展脈絡;
(2)積極參與有關歷史中“時間”的活動,并樂于分享交流;
(3)在實踐中探究“時間”的魅力,開展自主創編活動,完成一項“時間中的歷史”的微視頻或學習導圖作品。
參考文獻:
[1]《課程標準》.
[2]《怎樣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湖北教育:教育教學》,1999(9):35-37.
作者簡介:
楊麗,中學一級,江蘇省常州市同濟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