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孫夢迪
摘 要:課堂教學是促使研究生把握創新精神內核并實現自我超越的一項特殊“修煉”,是培育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支撐。傳統教學模式在合理性、適切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成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掣肘。在研究生教育全面進入“以質量為核心”發展階段后,應明確研究生教學模式創新目標和思路,通過理念更新、信息化建設和評價機制變革等途徑構建研究性教學模式。
關鍵詞:研究性 教學模式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0(b)-0231-02
創新能力培養是研究生培養的核心目標和任務,即培養研究生對掌握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等。課程學習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理論基礎、創新意識和能力具有全面、基礎和綜合性作用。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研究生課程教學暴露了諸多問題和矛盾,并成為培養質量提升的掣肘。因此,應加快研究生教學模式變革,將創新能力培養置于教學目標的中心位置并真正落到實處。
1 研究生課堂教學的功能探討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了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和意義。創新能力包含了知識(資源)、技能(認知)和人格(動機)等基本要素,因此有正常認知能力的人經過專業訓練后都可以具備一定程度的創造力。在這個意義上,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而課堂教學和科研訓練則是培育創新型人才的兩大支撐體系。
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功能是推進教學模式改革的前提。作為承接本科教學和科研實踐的中間環節,研究生課堂教學具有三大主要功能:一是知識入門。對某一學科(群)基礎知識和知識體系的全面掌握、統攝和深刻理解,是研究生從事科研實踐的堅實基礎。研究生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將學科領域氛圍若干具有邏輯關系的課程和專題,通過對專題的統籌、統觀和統攬,實現對本領域知識體系的“過鏡”式再現與統攝式把握。因此,這一過程絕不是對本科階段專業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要使研究生達到理論知識與實踐成果的融會貫通和兼容互攝。二是研究入門。相對于知識入門層面的“全面撒網”,研究入門承擔“重點培養”的任務。在研究生對學科知識體系有了概覽式把握之后,尋找研究盲區、新區就成為下一個目標,因此課堂教學還要培養學生對“擬研究問題”的興趣、敏感意識和主動性,實現對待選課題的鎖定。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學生系統掌握課題文獻搜集、研究焦點確認以及研究工作開展的方法和策略,使之逐步具備獨立研究能力。三是精神入門。創新精神是學術活動的本質屬性和重要動力,貫穿于學術事業的全過程。在這一角度上,創新精神培養是研究生課堂教學的價值基點,是促使學生把握嚴謹、專業、負責、耐性等精神內核并實現自我精神超越的一項特殊“修煉”。由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對本學科的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進行詳細解析、修正、延伸和拓展,讓學生能夠領會創新活動的一般路徑、技巧以及學術規范、職業操守等。
2 研究性教學模式構建的定義與特征
根據布盧姆教學目標分類法,教學目標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六個層次,其中創造包括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對于研究生教學模式構建而言,應以高階目標為指向,以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為中心任務。所謂研究性教學模式,即不僅要教授研究生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更要通過研究與教學的緊密結合,通過探究式、啟發式、互動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及分析、評價和實踐能力。
具體而言,研究性教學模式具有以下優勢和特征:一是探究性。探究是教學模式變革的邏輯起點和內在要求,對于研究生掌握研究方法和理念有重要作用。探究性教學中的質疑、探索、發現等行為有助于研究生創新思維、自我效能感的獲取,能夠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創新動機。二是前沿性。研究性教學關注前沿科學問題,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前沿性、精深度不足的缺陷,有助于研究生在更高層次上快速掌握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思維。三是實踐性。實踐性并非試驗、社會調查等所獨有,課堂教學同樣需要注重實踐性,這體現在兩方面:教學內容和討論主題來自于學科前沿和社會現實;教學方式不僅包括理論分析,也可以借助于實驗、調查等手段。實踐性不僅有助于培養研究生動手能力,還可以提高其團隊合作意識。四是自主性。在信息化環境下,研究性教學不再是以教師為中心,而是鼓勵學生主導課堂,以“中心者”的身份選擇課題、參與討論并自主完成教學任務,這在客觀上提升了研究生的主動、責任和風險意識。
3 研究性教學模式的要素與結構
構建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應以專題研究和互動交流為載體,將專業教學、學習方法和研究精神緊密結合在一起,打造適應當代培養環境和社會需求的研究性教學體系。這一教學體系具有獨特的要素構成和實體架構。
研究性教學體系的構成要素包括研究生、教師和制度創新,每一要素都有其特性和功能。首先,研究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知識的接受者(認識主體)以及探究互動的主角(價值主體),扮演著雙重角色,即知識消費者和知識生產者??梢姡@一知識消費與生產的轉換機制,能夠把課堂學習提升到批判、反思和創造的層次。其次,教師在研究性教學中的定位是探究學習的導航者與合作者,負責提供定向建議、咨詢支持和精神激勵。隨著傳統權威的消解,教師以成熟研究者的身份參與課堂討論,成為“學研共同體”的一員,其目的就是促成“學研一體化”。最后,教學制度創新是影響探究學習即“研學合一”成效的重要因素,其內容包括:以文獻閱讀為基礎,以前沿問題為議題,以專題研究為載體,以互動交流為平臺,推動學習與研究的有機融合。
就運作機制而言,研究性教學體系是一種融研究生、教師和制度創新為一體的框架,各要素之間的動態關聯關系使其具有其獨特的適切性。在實踐中,這一框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課堂研究專題的統籌規劃,以形成具有邏輯關系的、數量梯度適度的探究主題鏈;二是研究生、教師和教學制度三者互動方式與結構的設計,規約了內部信息流動與外部物質架構(如研究氛圍);三是探究式學習活動組織。研究性教學的核心是過程管理,即教師通過合理安排引導研究生從基礎性外圍學習向研究性學習的跨越,使之逐漸接近問題實質,從而實現由學習向研究的質變。endprint
4 研究性教學模式構建策略
構建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一項需要長期探索的實踐活動,需要從理念、機制和具體措施等方面不斷優化和改進,以謀求改革的突破點。
首先,通過持續的學習研討和試點實踐實現對教學理念的突破,這關系到研究生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與成敗。比如高校普遍推行的教育思想大討論,能夠使教師充分認識教育教學理念轉型面臨的挑戰、重要性和方向等;反過來,理念創新將對教學實踐產生指導作用,有利于經驗積累和推廣。
其次,全面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為研究生教學模式創新提供技術支撐。一是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包括集群網站、網絡服務平臺和資源數據庫等硬件設施,以及教學資源建設標準化體系、資源采集與共享機制、資源評價體系等軟件系統;二是通過健全高校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強研究生教師培訓和交流力度,提升其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資源開發、網絡教學的意識和能力;三是加快在線課程建設進度,為廣大研究生創造虛擬學習環境,促使其改變學習方式和習慣,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
最后,積極推動高校研究生教學評價機制改革,為研究生教學模式創新提供正確的導向和激勵。要以“優化質量評估與反饋機制、激發多元主體活力”為宗旨,建立以教學督導為主、研究生評教為輔的教學評價監督機制。一是構建多元主體評價機制,提升教師主體意識,鼓勵教師自我改進和提升;二是根據新形勢需要調整評價指標的要素構成及其權重,加強教學能力、教學效果方面的考核力度;三是在尊重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建立追蹤評價的長效機制,引導教師加強研究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 龍寶新.論“研究性課堂”的架構與創建——兼論人文學科研究生課堂教學的合理結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7):57-58.
[2] 韓鶴友.新時期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1):101-102.
[3] 章曉莉.基于科研能力培養的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7):96-97.
[4] 吳瑞林.研究性教學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3):121-122.
[5] 楊春梅.論碩士研究生創造力培養:教師教學的視角[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3):127-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