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教育模式改革及經濟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另我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關鍵詞:校企合作;存在意義;存在問題;解決措施
1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意義
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研究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助于解決職業教育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在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核心的職業教育改革深化過程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多停留于形式上,導致職業教育發展出現困境。現代學徒制有助于解決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問題,提高職業教育質量。
二是有助于提高中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技能技術水平,提高我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是有助于促進校企深度合作的發展。探索現有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利弊,有利于:建立穩定、和諧的校企合作關系,實現職業學校理論學習與企業工作情境實踐的有效融合與互動;建立行業協會、企業等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機制,促進校企深度合作的發展。
四是有助于促進教育公平及均衡發展。目前,教育公平問題依然嚴峻,區域、城鄉、校際、群體間教育發展不均衡。深入研究校企聯合人才培養,鼓勵學生及企業工人參與校企聯合培養,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及教育的均衡發展。
五是有助于促進集團化教育發展。通過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
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對于企業發展和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目前開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項目或多或少的存在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發展,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找出可行的解決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認識問題
學校、企業、學生及家長對校企開展聯合人才培養這種新模式的看法存在較大的差異,看法不統一,尤其學生和家長對這種培養模式缺乏認識。思想不統一就會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推薦造成一定的阻礙。
2.生源問題
現在進行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培養的學生都是全日制的在校生,生源單一,學生思想復雜,不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推薦。
3.培養方式問題
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采用訂單分段式培養,即企業三個月、學校三個月。這種培養模式存在不靈活的特點。
我們要采用的培養模式不是學生在校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和基本技能、綜合技能訓練后再到企業進行生產適應性實習,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專業特點和企業生產需要有計劃地分段安排學生到企業去實習。可以在一年級或二年級,也可以一次性或多次,甚至在企業有特殊需要時學校臨時調整教學計劃,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最終實現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在理論和技能方面都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4.職責問題
職責不清也是導致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發展的一大障礙,分清職責有利于校企雙方發揮更大的管理效能。
5.利益問題
校企合作的原則是雙方參與、互惠多贏。校企合作的成敗取決于雙方利益平衡點的尋找與把握。在校企雙方合作的過程中,若缺乏利益驅動的機制和具體的實施細則,最終校企雙方特別是企業一方可能無利可圖,致使校企雙方的深度合作難以為繼,缺少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產教融合”。作為校企合作主體之一的企業,并沒有參與到教學改革中來,企業沒有對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產生實質性影響。
6.保障機制問題
國家和省級政府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缺失與滯后,以及運行機制不健全是造 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穩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統籌協調校企合作、聯合辦學、制定人才規劃的作用缺位,沒有出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政策法規,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體制和模式。各級政府在制定區域技能型人才發展規劃等方面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不能及時、定期發布行業企業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沒有針對性,造成職業院校設置專業與人才培養是“瞎子摸象”。
3 解決問題之措施
1.解決認識問題
通過招生宣傳向學生及家長介紹什么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學校和企業加強溝通,統一認識,制定完善的培養機制。
2.解決生源問題
由于認識問題,單單從應屆畢業生里招收學生參加校企合作班,人數是比較少的,而且思想不穩定。我們可以嘗試采取企業選派優秀員工到校組班學習的方式擴大生源,同時能更好的推廣和傳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從而為更多的人所認可。
3.解決培養方式問題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人才是定向的,所以培養方式可根據企業要求適當靈活一點,完全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展開學習的方式相對來說死板一些。在學習過程中可根據企業的生產要求適當做出調整,包括進入企業時間和學習內容。
4.解決校企雙方職責問題
在學生的整個培養過程中,學習內容及學習場所由校企雙方共同承擔,明確雙方的職責有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推進。學校負責學生的在校理論知識的學習及思想政治教育,企業負責學生在企業的實踐教育;學習內容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學生在企業實踐期間企業提供給學生相應的報酬并負責學生的人身安全。
5.解決利益問題
本著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的原則建立可靠的運行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和用人單位的作用。
6.解決保障機制的問題
政府主導建立校企合作的政策與管理機制。
①提高提高政府推動校企合作的戰略意識;②政策創新,建立校企合作機制;③政府統籌搭建校企合作平臺;④建立面向產業的品牌專業評估公示制度
7. 構建有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發展的和諧環境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否順利開展企業是關鍵,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第一步就是學校要找好合作企業,要求所選企業除符合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物質條件外,還應熟悉什么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并對此持積極的支持態度。開展過程中,企業要全程參與制定培養方案、管理評價方法等重要活動,使人才培養朝有利于企業的方向發展,這樣企業才會積極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建設。
學校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地基,一切的活動都是從學校開始的。學校要適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發展也做相應的變革,整合現有的師資力量,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內涵,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引進人才、制定教師培訓計劃,與政府和企業進行積極的溝通。對學生及家長積極宣傳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幫助學生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梳理正確的就業觀。
4 結語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職業院校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是符合社會對人才需要的一種新的培養模式。在建設初期,遇到了一些困難,阻礙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發展,但經過政府、企業、學校的共同努力終將克服這些困難,使校企合作人才在我國順利發展,帶動職業院校教育的革新,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高質量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志強.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4).
[2]羅宇飛.張永棟.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與對策[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2).
[3]謝宏武.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之現代學徒制發展對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03).
作者簡介
劉志華(1982-),男,本科,教師,講師,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機械工程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