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腳步的不斷加快,人們大量學習專業知識技能和實際理論知識,卻忽視了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教育。美術教育對于培養人的情感觀念、審美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其他學科相比較,美術課堂更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增加學生對美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度發展,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美術課堂就是培養美育的必要途徑之一。美術教學是以學習相關美術知識和欣賞相關作品為主要內容的教育,通過這種形式傳遞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同時美術作品也能夠體現出豐厚文化底蘊,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對于美術欣賞教學中的一些簡要認識。
關鍵詞:趣味高中美術;欣賞教學;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中對美術的重視程度較少,大部分學生將美術課堂當作高中生活的調味劑,沒有將美術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必需要改變學生對美術原有的認知,將美術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 理論知識與美術作品相結合,進行開放式教學
對美術作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欣賞必須具備有相關的專業理論,美術欣賞不是獨立存在的,與歷史、人文、地理等多種學科因素融合在一起,因此,對于美術課堂來說,美術欣賞教學是一個融合多方面的、視野較為寬廣的教學模式。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是在學生對此美術作品有一個整體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美術專業知識,對色彩的運用、比例結構等有簡要的認識,例如對中國園林建筑、橋梁建筑、古代房屋建筑等進行賞析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有一個簡要的認識,對于各時期建筑的藝術風格和歷史背景有一定了解,例如在講解蘇州園林建筑時,結合其人文歷史背景,感受蘇州園林的結構美、布局美,可以抓住具體事例進行重點賞析,體會園林建筑中亭臺樓閣的巧妙布局,從每一處看都宛若一幅巧妙的風景畫,引導學生在感受園林建筑之美時,同時體會到中國園林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例如在講解橋文化時,可以結合中國的歷史進行分析,盧溝橋作為日本侵華的見證,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激發學生內心中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每一個美術作品都是時代和民族的真實寫照,都能從側面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學生要通過欣賞這些作品,感受其人文魅力,引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促進審美水平的提高。
二、 根據學生特點,選擇合適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美術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名詞,美術課堂上對于內容的選擇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相關美術作品進行欣賞,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應深入挖掘作品中包含的深刻含義。第一,選擇合適的內容。內容的選擇要具有代表性,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選擇學生較容易理解的題材。例如對中國傳統建筑的欣賞,教師可以重點選取頤和園、故宮等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一方面是學生對此接觸較多,另一方面是這些代表作品具有豐厚的人文內涵,更容易激發學生思想情感上的深刻體驗;請去過這些地方的同學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結合明清時期的歷史背景,配合多媒體播放圖片和視頻,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會中國古代建筑群的宏偉壯觀,了解作品中對稱美的特點,在對中國古代建筑群有一個簡要認識的基礎上,引發學生對中國博大精深歷史文化的贊嘆。第二,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可以采用重點賞析法,一個作品的欣賞角度可以有很多方面,教師可以選擇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方面進行講解,做到詳略得當,突出重難點。也可以采用對比法,在欣賞印象派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流派間的異同之處,發現印象派作品的特征;在對文藝復興作品進行賞析時,可以與中世紀繪畫作品進行對比,通過中世紀繪畫的黑暗單一,來襯托文藝復興作品所表達的人文精神。根據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既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又能夠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形象思維
在上文中我們說到美術教學是欣賞性和理論性相結合的課程。對于一個美術作品的欣賞,要建立在很好的理論知識基礎上,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除了深入挖掘教材、具有深厚的美術專業知識基礎上,還要對美術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內涵、歷史背景等有所涉及,才能引導學生全方位對美術作品有一個很好的欣賞。從另一方面來說,一個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不僅僅是視覺美,同時它也能夠體現形象美和人文美,以作家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為例,對于這幅作品的欣賞,不僅要從簡單的繪畫手法和構圖設計方面了解,還要重點分析作品中所表現的人物形象,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最明顯區別之處在于美術教育能夠充分發展人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夠通過作品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依靠形象感染人的心靈,美術作品可以通過視覺感官,塑造一系列的形象直接引發人類心靈上的共鳴,通過對畫中父親粗糙的手,渾濁的眼睛,布滿皺紋的臉,大碗里的黃泥水等一系列的刻畫描繪,整幅畫作以冷色調為主要背景,三角形的構圖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用寫實主義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一個底層勞動人民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理解作品中所要表達的關心民間疾苦、對祖國未來發展前途的期盼之情。從而分析作品中所包含的內在美,促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從而達到審美和情感上的升華。
四、 小結
總而言之,每個學科都有它自身的特點,教師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提高學生的重視參與度,在課堂教學中貫穿予道德品質教育,陶冶學生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參考文獻:
[1]陶名康.高中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策略摭談[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3.
[2]曹正海.高中美術欣賞教學——西方現代藝術作品《格爾尼卡》欣賞[J].青海教育,2003,Z1.
[3]朱建軍.讓學生了解一點美術的構成法則——高中美術欣賞教學初探[J].中國美術教育,1999,06.
作者簡介:
許玲,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泗洪縣興洪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