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小麥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之一,因營養豐富,做法多樣,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為了提高小麥的質量和產量,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學習新的小麥種植技術,掌握最科學的小麥種植工藝技術。此外,小麥在整個生長周期中,病蟲害的威脅是造成小麥減產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了實現小麥的高質高產,提高小麥種植收益,需要深入研究小麥的栽培技術,學習小麥病蟲害的防治管理。
一、 小麥栽培技術
1.麥種的選育
優質的麥種選育對小麥的栽培至關重要。不同的麥種,所需的生長條件也不同。選擇最合適的麥種,不僅能提高發芽率,還能為后期的高產提供保障。在選育麥種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如溫度、土壤酸堿度、空氣濕度、光照、降雨等,選擇最適宜在當地環境下生長的麥種,是實現小麥高質高產的前提。
2.播種前種子預處理
先對種子進行預處理再播種能有效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對于農民自繁自留的種子,形狀上大多都層次不齊,有的還摻混著少量的雜種,甚至還有帶病蟲的籽粒。因此,播種前篩選一遍,可以保證種子質量,為小麥發苗奠定基礎。
此外,在播種前對麥種晾曬,既能防霉、防蟲,還能打破種子休眠期,提高發芽率,有利于后期小麥的生長。
3.播種
3.1 播種時期的選擇
不同的麥種有不同的最佳播種時機。一般來說,冬小麥在9、10月份播種最佳,春小麥在春節之后播種最佳。
3.2 播種密度的選擇
合理密植是優質、高產、節本增效的基礎。一般情形下,每畝地播種8-10kg效果最佳。具體播種時,要結合小麥品種和地力情況來確定,分蘗能力弱的小麥、旱地、弱地,要多播一些;分蘗能力強的小麥、水地、肥地,要少播一些。
3.3? 播種方式的選擇
播種方式以機械式分條播種最為常見,控制行距在20cm左右。同時,在播種時要選擇合理的深度,才能確保小麥整體生長效果。根據實驗研究和生產實踐,在普通土壤肥力的田間,播種深度3-5厘米最佳。若土壤肥力較差、生長條件不足、播種時機較晚的,可適當淺播;若土壤肥力較好、生長條件適宜、播種時機恰當的,可適當深播;另外,大籽粒麥種可深播,小籽粒麥種可淺播,但都不宜超過播種深度的極限。
4.田間土壤的處理
為提高小麥的產量,播種前需對田間土壤進行處理。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為小麥的生長做準備;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去除田間雜草,促進小麥對營養的吸收。
在播種前,可用拖拉機或其他農業工具進行耕地,控制耕地深度在25cm左右,保證土地軟綿、平整。
5.科學有效的施肥
合理有效的施肥對小麥的生長至關重要。小麥對大量元素的吸收,隨著土壤肥力、氣候條件、生長狀況而變化。產量要求越高,吸收養分的總量也隨之增多。一般栽培條件下,每形成100kg的小麥籽粒,需從土壤中吸收氮素3kg左右,五氧化二磷1-1.5kg,氧化鉀2-4kg,氮、磷、鉀的比例約為3:1:3。
6.最佳的收獲時機
小麥的最佳收獲期是蠟熟末期,收獲過早或過晚,均會導致千粒重和產量降低。
蠟熟末期的標準為植株莖稈全部變黃,葉片枯黃,莖稈尚有彈性,籽粒內部呈蠟質狀,含水率30%左右,顏色接近本品種固有光澤,用力能被手指甲切斷。據調查,小麥完熟期收獲的比蠟熟末期收獲的千粒重一般降低2.4克,每畝減產小麥13~15公斤。
二、 小麥病蟲害防治
1.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1.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害蟲對物理因素的反應而達到預防害蟲的目的,如利用光照、高溫、濕度、紅外線、超聲波等驅逐或殺死害蟲,其好處是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保證小麥不受病蟲害威脅。
1.2化學防治
通常的化學防治是指使用農藥和殺蟲劑來實現對病蟲害的控制。將農藥噴灑在小麥田上方,或將藥劑拌入小麥種子內,起到預防和治療小麥病蟲害的作用。化學防治是小麥病蟲害防治最主要的措施,能防治絕大多數的病蟲害。
1.3生物防治
主要是指采用生物治理的方法,在小麥田間形成一條生物鏈,用對小麥有益的生物抑制另一種對小麥有害的生物,進而保護小麥的生長發育。生物防治的好處是可以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無污染。
2.小麥各主要生長期的病蟲害及防治措施
2.1 播種期
播種期的小麥病害主要以條銹病、白粉病、雪霉葉枯病和黃矮病為主,同時要防治地下害蟲。該時期的小麥剛萌發,物理防治會對苗有一定的損傷,一般以化學防治為主。在前期拌種時,可采用藥劑拌種控制苗期地下害蟲和蚜蟲危害,預防小麥黃矮病的發生。
2.2 苗期-分蘗期
此時期是小麥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期,主要病害以小麥銹病和小麥紋枯病為主,蟲害有螻蛄、金針蟲等。該時期病蟲害較多,需加強對麥田的監測,防治措施以物理和化學防治相結合,如及時拔除雜草、針對性的噴灑農藥等。
2.3 返青期-拔節期
此時期主要以防治白粉病和地下紅蜘蛛為主。白粉病主要傷害小麥葉片,在田間要做到早發現早防治。可采取噴施農藥、殺蟲劑的化學防治措施。用藥量可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和紅蜘蛛的數量來確定。
2.4 孕穗期-揚花期
此時期發病率較高,病情最為復雜,常見的有條銹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蟲、吸漿蟲、雪霉葉枯病等。該時期多實施化學防治措施,根據病情,有針對性的使用農藥或殺蟲劑。同時,可在噴施葉面肥時摻混農藥起預防作用。
三、綜上所述,要想實現小麥的高質高產,就必須不斷更新科學的栽培技術和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在小麥生長的整個周期中,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管理的最佳時機。小麥的高質高產關系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還需進行深入研究,以期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實現小麥的高質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