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旦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草業科學研究所,西藏 拉薩 850009)
隨著“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的實施, 西藏高寒草地退化草地的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野生牧草的栽培馴化及其適應性評價工作相繼展開,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選育出適宜于高寒草原種植的牧草品種和植被恢復的生態草種, 適宜草種的極度缺乏使得高寒草原退化草地植被恢復工作沒有顯著的進展。大量的試驗研究表明,人工草地建植是重度和極度退化草地生態恢復的主要手段[1-3]。單一的禁牧封育在短期內無法恢復藏西北退化草地, 其植被的快速恢復必須利用多年生牧草進行人工植被的改建, 通過建植人工和半人工草地的途徑恢復高寒草原退化草地生態系統, 是解決高寒草地畜牧業高效和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4,5,6-8]。然而,青藏高原高寒牧區適宜栽培的草種極度缺乏[9],外來草種的引進又難以成功[10],因此選育和馴化適應于寒冷干旱氣候條件的生態草種, 特別是一些當地的鄉土草種, 施以相應的植被恢復技術措施, 是解決這一課題的金鑰匙。梭羅草作為優良的根莖型禾本科牧草, 其作用和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它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生態治理, 尤其在高寒草原退化草地恢復治理方面必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11]。
試驗地位于西藏那曲地區那曲縣生態園區內藏北草原畜牧綜合實驗站,距離那曲地區4km,那曲地區平均海拔4500m,試驗地海拔為4487m,處于北緯31°25′77.73″,東經092°01′01.30″之間。那曲縣屬于高原亞寒帶季風半濕潤氣候區,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0.9℃~-3.0℃左右,最低平均氣溫-0.9℃至~3.3℃,最高平均氣溫7.4℃,年極端最低氣溫-41.2℃;7月平均氣溫9.0℃,年極端最高氣溫23.60℃,0°C以上持續天數164.5d,平均降水量348.9~620.8mm,年蒸發量1662.0mm,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90.3%。全年無絕對無霜期。
梭羅草種子,于2015年9月底采自西藏那曲安多縣海拔4635m。披堿草,于2015年9月底采自西藏那曲縣海拔4654m、老芒麥種子,于2014年9月底采自西藏日喀則定吉縣海拔4425m、早熟禾,于2014年9月底采自西藏當雄寧中鄉海拔4290m。見表1。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3m×5m=15m2,中間埂子寬30cm。于2015年6月1日播種,梭羅草、披堿草、老芒麥播量為75g/15m2,播深2cm~3cm,早熟禾播種量為22/15m2播深1cm~2cm,手撒條播,行距20cm,播種前統一施農家肥,播種后覆土輕度鎮壓。播后每5d觀測1次,并詳細記錄物候期。2016年5月3日進行越冬率測定。

表1 5種野生牧草名錄、海拔、采集地點
梭羅草5種牧草播種當年生育時期見表2和表3。從表2 可以看出,5種野生牧草在種植當年均能正常出苗,那曲披堿草和定吉老芒麥出苗最快(播種后 19d),其次是梭羅草(播種后20d),出苗最慢的是工布江達絲穎針茅(播種后 43d);種植當年 5種野生牧草均未完成其生活史,僅停留在分蘗(枝)期;最先進入分蘗(枝)期的是那曲披堿草(出苗后 32d),其次是定吉老芒麥(出苗后 38d),最遲進入分蘗(枝)期的是工布江達絲穎針茅(出苗后74d)。

表2 2015年5種野生牧草生育時期觀測表
從表3可以看出,5種野生牧草中安多梭羅草、那曲披堿草、定吉老芒麥、當雄寧中早熟禾在播種后第2年可以順利完整個生育周期,而工布江達絲穎針茅在播種后第二年仍然不能成熟,停留在開花期。那曲披堿草和定吉老芒麥返青最快,工布江達絲穎針茅返青最晚,兩者相隔 35d。其中成熟最快的為那曲披堿草和定吉老芒麥均相同,返青后 130d 可以能夠成熟,其次為梭羅草,返青后 140d 能夠成熟,當雄寧中早熟禾成熟時間較慢,且較為接近,在 150d 左右。播量對生育時期的影響較小。
梭羅草等5 種多年生牧草在種植當年均未完成整個生育周期,僅停留在分蘗(枝)期,但翌年都能夠安全越冬,快速的返青生長;生長第2年,安多梭羅草、那曲披堿草、定吉老芒麥、當雄寧中早熟禾可以順利完成整個生育期,而工布江達絲穎針茅仍不能完成整個生育期,停留在開花期。

表3 2016年5種野生牧草生育時期觀測表
[1]董世魁,胡自治,蒲小朋.高寒地區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生理生態特性研究[J].草業學報,2002,11(4):39-45.
[2]龍瑞軍,董世魁,胡自治.西部草地退化的原因分析與生態恢復措施探討[J].草原與草坪, 2005(6):3-7.
[3]王慶鎖.我國草地退化及治理對策[J].中國農業氣象,2004,25(3):41-47 .
[4]馬玉壽,三江源區“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機理與恢復模式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06.
[5]馬玉壽,郎百寧,王啟基.“黑土型”退化草地研究工作的回顧與展望[J].草業科學,1999, 16(2):5-8.
[6]馬玉壽,施建軍,董全民,等.人工調控措施對“黑土型”退化草地垂穗披堿草人工植被的影響[J].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06(2):1-3.
[7]張自和.青藏鐵路建設沿線的草地植被恢復與重建[J].草地學報,2003,11(3):246-255 .
[8]張耀生,趙新全,黃德清.青藏高寒牧區多年生人工草地持續利用的研究[J].草業學報, 2003,12(3):22-27.
[9]蒲小朋,董世魁,閻寶生,等.高寒地區豆科牧草引種試驗[J].中國草地,2001, 23(3):17-21.
[10]劉迎春,林柏克,馬玉壽.青海省果洛地區牧草引種試驗報告[J].中國草地, 2002,(2):20-24.
[11]李淑娟等.高寒草原生態草種梭羅草研究現狀[J].草業科學,2009,(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