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鳳翔
(株洲市規劃設計院)
由于歷史原因,株洲存在不少城市棚戶區和城中村,這些房屋布局混亂,基礎設施不完善,環境衛生、治安計生等問題突出。棚戶區一度成為城市中危房集中區域的代名詞。
為改善老舊社區居民居住環境和質量,推動民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國務院先后出臺加強棚戶區改造的相關文件及政策。我市結合株洲實際情況,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制定《株洲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本次項目做為株洲市荷塘區棚戶區第一批改革試驗區,按《2014年市本級棚戶區改造工作有關問題會議備忘錄》規定,以完善功能、美化環境為主,進行房屋維修加固,完善配套設施。在創衛創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老舊小區品質。
(1)地理位置:該項目位于株洲市荷塘區,北臨新華西路,西臨華潤萬家,東側為大坪路,南臨金域半島。項目包括市政生活區、鎢鉬材料廠生活區占地面積為9652m2,居住總戶數為500戶。

圖1

圖2
(2)現狀分析經過我們現場踏勘調查,結合居民意見反饋,老舊小區存在以下共性問題:路面破舊,停車不能滿足要求;下水管道淤塞,破裂;功能照明不足;建筑墻面老舊污損,屋頂滲水;公共活動空間及設施缺失。
3.1 結合以上現狀,本次項目主要進行以下改造內容
①景觀綠化改造:針對重點區域及構筑物景觀進行梳理改造;②建筑立面改造:對建筑立面整改、屋頂進行防水處理;③市政改造(道路、給排水、照明等):部分道路加罩,增設停車位;市政排水及管線改造、增加路燈照明。
3.2 設計原則與策略
堅持經濟性原則、堅持以人為本、自然生態原則,以低成本改造建設、人性化的設施、營造自然生態的宜居景觀。

圖3
景觀方面:中心庭院的改造,在原有空間基礎上通過更新設施、擴大活動空間、替換部分植物,形成開敞的、景觀豐富的交流場地;采用拓展空間、更新設施、修復破損綠地、完善設施的設計手法。宅間綠地的改造:合理的改造植物,豐富植物層次、劃分停車空間,實現林蔭空間。采用梳理植物層次、劃定停車空間、增設垃圾箱設計手法。宅間活動場地的改造:改造原本破損、雜亂的空間,合理規劃功能空間;采用打破原有空間劃分、增設活動設施、豐富景觀層次設計手法。
建筑方面:①針對現狀屋頂漏水問題嚴重,進行屋頂防水修補;②對小區內建筑立面進行清洗,建議對防盜窗進行拆除,提升小區建筑立面品質;③對小區內建筑老舊下水管進行更換。
市政方面:①入口增設崗亭、加強安全管理措施;②局部道路拓寬,滿足消防安全要求;③現狀水泥道路進行瀝青加罩;④道路適度進行停車位劃定停車設施;⑤整改現有損壞的雨、污、排水系統,增設照明。

圖5

圖4
①市政小區改造做為第一批試點工作,運用什么樣的設計思路,使其具有一定示范作用,成為其他老舊小區改造的模板,值得我們深思。②老舊社區存在的問題較多,如何最全面的找出問題,有針對性的去改造是本項目的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③老舊社區改造,涉及景觀、建筑、市政等多個專業,如何將各個專業融合,并保證各個專業實現設計的最優化,是本次設計難點。④本次改造工程響應了新理念“城市雙修”中城市修復的理念,如何在設計階段實現城市修復的目的與周邊城市風貌相協調、統一也是考驗項目組的重要問題。
4.2.1 以最新政策為基礎、創先思路及原則
以國家政策為基礎,提出“政府主導、單位參與、居民支持、以點促面”改造思路,同時遵循“規劃設計先行、宣傳引導充分、共建共管共享”項目實施原則,通過設計統籌的手法,變“雜亂”為“有序”,換“舊貌”為“新顏”;進一步提升老舊小區品質。
4.2.2 以問題為導向,逐一進行改造
項目初期采用“現場踏勘+問卷調查”的方式,找尋居住區存在的問題及需要改善的方面,有針對性的去進行具體改造設計,充分落實了“以問題為導向,逐一進行改造”的改造方式。
4.2.3 多專業合作、提升居住品質
在收集問題及確認需要改善的方面后,以景觀專業牽頭,與市政、建筑等相關專業通力配合,針對問題來提出具體改造方案,完善居住功能,達到提升居住品質。
4.2.4 以點帶面,落實“城市雙修”政策
以市政小區為基點,將建筑色彩輻射至小區周邊,將管線融入城市管網系統,將景觀以小游園形式布置,成為開放空間,進行小區本身功能完善,并與周邊城市風貌結合,達到“城市雙修”政策中的城市功能修復的要求。
隨著棚戶區改造項目推進,本次項目的實施受到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通過以點帶面,還將持續擴大棚戶區改造的影響力;原本設施破舊、休閑空間缺乏、居住建筑破損等老舊社區存在的相似的問題都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有利于改善舊城區空間環境,呈現“宜居”株洲。
同時,通過在工程設計中碰到一系列的問題,總結出在棚戶區改造設計中應遵循的規律,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實效;摸索出具有實際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有利于推廣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先進經驗跟做法,不斷提升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