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倫
(西南交通大學 四川省成都市)
早在上學時期,路易斯·康深受鮑扎體系的影響。康所就讀教學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沿襲了法國的鮑扎體系,從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筑學學生都比較熟悉希臘、羅馬等古典主義建筑的法則。康在接受鮑扎體系教育的同時,也深刻地理解現代技術、材料等,使得他得建筑并不是單純的照搬古希臘或古羅馬建筑,而是很好的將古典和現代融合在一塊。因此有人稱他開創了一個新的流派:“新古典主義”或“新歷史主義”。他對建筑原型、人脈以及人性關懷的追求是他對建筑的永恒詮釋。
薩爾克生物研究所建于1959~1965。屬于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過渡時期的產物。研究所選址位于La Jolla的全景海岸邊,沿著陡峭的的懸崖可以遠眺太平洋,是圣地亞哥城1959年捐贈的。由于沒有嚴格的任務書,整個設計伴隨著康和薩爾科博士的討論。
薩爾克生物研究最初意愿是,一個科學家可以傾心研究,自由聚集、交流,保持充沛體力和腦力的地方。康認為意愿和需要是被區分開來的。正如她所說“需要容易滿足而欲望難以實現”。業主薩爾克對該項目的期望是:科學與人文是結合體是可以容納畢加索的場所。康則將其轉化為:可丈量的靜謐和不可丈量的光明。這里康給出的解釋是:“科學家需要不可度量的事物出現,而那是藝術家的領域”。以此為基礎,康把建筑賦予人類屬性,包括軀體(建筑形體)、心靈(設備層)、社會(主要功能)、精神(廣場交流場所),整體匯集于建筑本身。這體現出康對人脈的理解和關懷。
薩爾克生物研究所是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其中康所理解的“柱子”(承重的同時又是小的空間單元)也融入其中并進行發展。該建筑部分采用這種hollowstones(中空的石頭)形式,將交通空間、服務塔樓設置在這種空間單元里,建筑體塊十分明了。建筑光影在這樣簡單幾何體的組合和樸素的裝飾下,顯得尤為重要,整個形體上形成了如同古典柱廊的結構韻律,不禁讓人心生敬畏。

圖1
康的薩爾克生物研究所從功能需求和解決現實問題來進行機構、構造選擇。需求方面:為了使建筑滿足靈活的功能需求,實驗室部分采用開敞式的大空間,并創造性的使用空心樓板來實現,中空部分設置設備層,合理的利用了功能空間。現實問題方面:為了避免遮光設施破壞了建筑的立面,康在建筑外側很近的地方使用了雙層墻,他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加州強烈太陽光直射進室內產生眩光的現象。建筑表面使用混凝土、玻璃和柚木格柵,來體現現代性。庭院和所有的地表面都是由石頭鋪設的,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成了灰色體現了其歷史感。
康的建筑新紀念性在西方建筑發展上起了轉折的作用,他的建筑自覺的吸收歷史資源、建筑特征、古典的空間秩序。康認為,現代建筑應該超越功能的原則,要有一種精神的追求;反對絕對自由平面,需要在自由平面的基礎上,找尋紀念性的秩序;建筑紀念性是內在于建造的一種品質,能夠傳達永恒感;新的紀念性只能在當代技術的可能中,通過對歷史的建筑概念的再詮釋而獲得。
基于康的這些對建筑新紀念性的理解,薩爾克生物研究所除了符合自身的功能外,還賦予了其獨立的語言來建立精神意義。由草圖來看。一端看去,建筑輪廓與天空很好的鑲嵌在一起,組成了畫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走到另一端看去,建筑仿佛活躍了起來,體塊的組合、材質的選擇與環境十分和諧,包括底層的通透空間與廣場有很好的過渡。人們感受到了一次的精神的轉變,可以說達到了康所要表達的精神意義。

圖2
康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古典主義給人們的莊嚴肅穆的感受,他不追求時勢,主張個人的性格表達,使建筑具有自己的靈魂和特征。這也是康留給后世獨特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希望后人在更多的設計創造中發揚康的設計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