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劉侗:
從傳統到當代,從繼承到發展
對于北戲今年的紀念活動,劉侗院長用一句話進行了總結:“北戲辦學65周年,以教學成果匯報演出的方式,來紀念與慶祝它的誕辰是最合適不過的。”

劉院長說:“我們將這次活動同藝術家培養、文化建設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將教學成果的展現與北京城市文化建設服務的精神聯系在一起,將紀念活動作為一個平臺,讓我們的學生、教師在這個平臺上,將他們的所學所創全面展示出來。”
北戲的紀念活動由幾個演出陣地組成。第一個是少兒戲劇場,這個展演平臺上的各種演出,內容豐富,精彩紛呈。北戲各系部的學生幾乎都在這里進行演出——京劇、昆曲大、中專畢業生匯報專場演出,曲劇、評劇的畢業生匯報演出,音樂系、舞蹈系畢業推介音樂會、大型舞劇……幾十場演出,好戲連臺。
第二個演出陣地是長安大戲院,也是這次紀念展演活動的重點演出場地——從2017年10月29日起,北戲在長安大戲院開展了為期22天的教學成果匯報展演,以戲曲演出為主,傳承經典劇目,展現原創劇目,為觀眾呈現了多場精彩的演出。此次匯報展演以京劇《龍鳳呈祥》開場,預示著走過了65年風雨歷程的北戲將再創輝煌,為傳統戲曲在新時代的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2017年11月19日,紅色經典史詩《長征組歌》一展京津冀三地院校協同發展的風采。至此,北戲建校65周年教學成果匯報展演——長安大戲院板塊圓滿落幕。劉院長說:“特別安排的戲曲演出中包括了京劇、梆子、評劇,還有曲劇。有教師專場的折子戲,有學生專場的折子戲,還有師生同臺的演出。我們還推出了幾臺大戲,比如《龍鳳呈祥》是北戲京劇系教師的演出劇目;京劇的《玉堂春》是北戲之前已經演出了一段時間的荀派優秀劇目;還有新創的劇目《少年馬連良》《誰共白頭吟》。京津冀三地院校合作教學的大型音樂劇《長征組歌》,通過這次活動進行了一次再學習、再排練、再演出,又培養了一批京津冀三個院校的學生。這也正體現了北戲教學的理念就是不斷推出新人、培養新人的過程。”

第三個演出陣地是國家大劇院。2017年10月14日,北戲原創劇目——京劇《少年馬連良》,參加了國家大劇院“第十屆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藝術精品展演周”的演出,展現了北戲建院65年的教學實力與成果,贏得了滿場掌聲。劉院長向我們介紹:“每年都有10個學院參加這個展演平臺的活動。2017年,我們第4次參加這個活動,也是全國藝術職業類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參加這樣高水平品牌活動的院校。這次的《少年馬連良》演出效果非常好,創造了全部10所高校演出中票房最好的成績。”
劉院長說:“第四個演出陣地是在北京市各個地區、各個學院里開展的豐富多彩的進校園活動,還有周末場、百姓大舞臺、星火工程等北京市公益性演出活動。北戲一直在參與這些活動,各個系部的學生都在這樣的品牌活動里進行了有效的文化藝術服務,這其實也是對首都社會文化建設的一種服務。”

第五個演出陣地是北戲大型原創舞劇《夕照》,在民族劇院進行了三場演出。《夕照》是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2017年北戲對其進行了再加工、提高。這一劇目的演出是北戲舞蹈系的教學成果匯報,舞蹈系的全體教師和學生都參與其中。
如此多的演出,讓北戲的各個系部向社會各界展現了教學成果。劉院長說:“我們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把我們教學所取得的成果直接作用于豐富北京的文化建設、服務廣大市民、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上。”
在演出的同時,北戲還將這次的活動著力從北戲的教育文化這個角度進行了挖掘。2017年10月28日,“紀念北戲建校65周年——王少樓、沈玉斌暨北戲藝術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研討會”拉開了65周年的序幕。研討會回顧了65年來北戲的發展歷史,深入總結以王少樓、沈玉斌為代表的北戲教師的教書育人經驗。劉院長說:“這是一場特殊的研討會。兩位北戲的創始人在早期教育過程中,為北戲的藝術教育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我們針對這兩位創始人對北戲教育事業的貢獻,他們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通過專家、通過那個時期的學員,進行回憶、總結、歸納,形成我們這一代人應該秉承的先賢的文化精神。其實這就是北戲的文化建樹,本身也是一種傳承。要建設好今天的北戲,必須將前人的精神、先進的方法、高尚的情操繼承下來,用到今天人才培養的工作中去。作為紀念的開幕,這個研討會意義重大。”
圍繞建院65周年的活動,由北戲編纂的《京劇大家絕藝錄》,在長安大戲院大廳舉辦了簽售活動。《京劇大家絕藝錄》意在及時、有效地搶救即將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為京劇的行當教學、流派教學、劇目教學、動作示范留下第一手音像資料,促進京劇人才的培養和傳承。這套書一經問世,受到了讀者的追捧,很快便銷售一空。
為紀念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學津先生,研究總結張學津先生對馬派藝術的貢獻,深入探討京劇馬派藝術人才培養的現狀及未來,積極推進張學津先生及馬派藝術理論的研究工作,促進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提升學院教育教學水平和戲曲人才培養質量,2017年12月15日,北戲舉辦了“紀念張學津先生暨京劇馬派藝術研討會”。劉院長說:“北戲著名的畢業生張學津先生逝世5年了,對他的緬懷以及馬派人才培養的研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幾代藝術家通過不斷的努力、前赴后繼的工作,才形成了今天北戲這樣的規模,在社會上樹立了北戲的品牌。馬連良先生是北戲第二任校長,他對北戲的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馬派的人才培養,在北戲一直就綿延不斷。從馬連良先生自己,還有馬連良先生的學生張學津,還有其他的馬連良先生的學生,到張學津先生的學生——北戲的教師高彤,到現在高彤老師的學生——北戲的優秀畢業生劉孟千一,在校生楊騰、羅蘭,一脈相承。通過對這樣一種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形成了人才培養的一種規律、方法,可以給我們今天提供非常重要的借鑒。同時,對我們前輩藝術家的藝術進行總結,對我們的藝術教學進行總結,對今天的教育工作是一種促進,更是一項重要的財富。”endprint
最后,劉院長說:“2017年北戲的紀念活動大致就是這樣一種思路——從傳統到當代,從繼承到發展。我們將紀念活動做到實處,不去張揚它,不去做一些浮躁的表面文章,而是踏踏實實把藝術活動和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結合起來。”
北戲副院長許翠:
得益于深厚的實踐教學基礎
北戲在長安大戲院開展的為期22天的教學成果匯報展演,共16場演出,其中13場為戲曲劇目的表演,包含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曲劇四個劇種。談到這次演出的特色,北戲副院長許翠說:“首先,這是北戲近年來第一次這么多劇種同時展演的活動。第二,這次活動形式多樣,有學生專場演出,教師專場演出,也有師生同臺的演出。有折子戲,也有大戲。第三,這次演出也是一次北戲戲曲專業最完整、最全面的展示,是學院整體師資和學生整體面貌的展示。”
許院長向我們介紹了這次劇目的選擇,她說:“我們經過綜合考慮,最終確定了劇目。這次的《玉堂春》《龍鳳呈祥》等都是京劇中傳統的經典劇目,而《少年馬連良》《誰共白頭吟》則是我們的原創劇目。展示了我們傳承經典的一貫傳統,同時體現了我們在創新上的突破,而創新也是在傳承的基礎之上的。從行當的角度我們選擇這些劇目,也是因為這些劇目中的行當有青衣、武旦、武生、老生、老旦等,涉足了戲曲中所有的行當。這次所選擇的劇目目標非常明顯——經典劇目、教學劇目、原創劇目,行當齊全。”

從北戲少兒劇場開辦,北戲一直保持著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并進的方式。長期以來,學生們的教學實踐很多,不僅在少兒劇場進行教學實踐,更是走上社會的舞臺,參加戲曲進校園等活動,這讓北戲的學生們受益匪淺。許院長說:“這次的演出雖然任務重,但是依靠不間斷的教學實踐的長期積累,準備起來并非有很大的難度。”教學匯報演出的順利進行,正體現了北戲深厚的教學實踐基礎,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對學生自身能力成長的巨大作用。
在京劇荀派全本《玉堂春》的演出中,許院長扮演的玉堂春形象靚麗,表演韻味十足,獲得了滿堂彩。當談及教學及演出同時進行的壓力時,許院長說:“我們院校的教師很多都是從專業院團來的,有著多年的舞臺經驗,而對于青年教師來說,這樣的演出也是一次鍛煉的機會。演出對我們來說只是加大了工作的強度,因為平時還要教學,所以我們都要犧牲休息時間,利用周末和晚上時間進行排練。”
京劇系主任李青:
教學實踐需要的是雙師型的教學人才
京劇系主任李青老師負責這一次匯報演出的排演統籌工作。談及此,他說:“這次我們65周年紀念的教學成果的展演,我們的領導、教師、學生都非常重視,能參與其中都感覺非常激動。這樣的演出活動對職業教育,對學生和教師都是一種鍛煉。沒有這樣的演出,只是在課堂學習,進行教學指導是達不到職業教育的目的的。職業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畢業以后到社會工作的時候,能夠發揮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只有演出多了,孩子們才能真正走到舞臺上。經驗很重要,每一場演出都不一樣,只有在演出實際操作、實戰環境中,學生們才能潛移默化地學習到平時課堂學習不到的知識。
“匯演中有很多教師參與了演出,教師專場的折子戲、專場的劇目演出等。我們的教師平時需要教課、教學,因為要參與演出,所以不光要白天教學,晚上還要進行排練,對教師來說,工作強度很大。上課的時候需要嗓子,需要念白,晚上到響排的時候還要去唱。這和劇院團的演員是不一樣的,院團的演員在演出前會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調整狀態。學院的教師,以教學為主,不能扔掉教學,不管學生。畢竟我們要求的是雙師型的教師,能演能教。讓孩子通過教師在舞臺上的表演來學習,從中感悟到與教師在課堂上所作示范不同的地方,體會和實際演出的不同。這種學習是不一樣的。這對教師其實是一種考驗。雖然這樣的工作強度會對演出中的表演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教師們在演出中都保持了非常良好的狀態,得到了觀眾的喝彩和贊譽。
“我們從事京劇傳承事業的發展、教學,是培養未來人才的團隊,我們的老師在重大演出中去展示,這也是觀眾的一個看點。在學習的前提下能夠看到老師的表演,觀眾能夠從老師的水平中看到學生會有什么樣的水平,所以說,這次展演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
演藝中心主任胡杰:
產教結合,讓實踐教學結出碩果
作為長安大戲院22天演出的負責人,胡杰老師談了演出的安排等相關事項。他說:“以什么樣的形式來慶祝北戲成立65周年,學院通過綜合考量,覺得最好的方式還是通過匯報演出的形式,來展現我們學院的教學成果。我們提前一年就和長安大戲院訂好了22天的檔期。在選擇劇目的時候,希望可以涵蓋學院所有專業系部的演出。近5年來,北戲創排的劇目非常多,各個系部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參加展演的劇目都是各系部精心創排的。”

談到北戲的劇目,胡杰老師認為,之所以學院這幾年能夠創排出這么多的優秀作品,可以說體現的是產教融合的思路——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藝術人才,學院就要創造什么樣的舞臺,對人才進行培養。這幾年,北戲在劉侗院長的帶領下,一直走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道路,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他說:“這幾年,學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實踐演出,使得學生們面對升學專業考試時能夠表現得游刃有余,取得了特別好的成績。”胡老師認為,通過這次展演,在學生們進行藝術實踐的同時,一方面擴大了學院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推進了北戲服務首都文化事業的工作。
這次長達22天的演出,令胡杰老師感受很深。他說:“學院的演出和劇團的演出不一樣。劇團一般都配有專業的配置,比如舞美、樂隊等為演出服務。學院就會有很大不同,學院是教學單位,在演出的過程中還需要協調好教學工作。除此,還需要尊重演出的規律,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地倒臺、演出,都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協調工作,其實還是有難度的。舞美燈光方面,北戲舞美系大部分學生都參與了進來。學生參與雖然人數多,但是經驗不足,很難保證萬無一失。我之前一直非常擔心,因為舞臺演員跟隨的劇目不同,經常更換,但是舞美卻是從始至終一直都不換的。北戲舞美系和舞美隊的師生每天都是最早來,最晚走,基本每天都要到夜里12點,有時候工作到凌晨四五點鐘才能回去休息,早上九點回來接著干。這種工作強度,對于專業的舞美團隊來說都很不容易,何況他們還是學生,應該為他們點贊。經過22天的努力,可以說,他們非常圓滿地完成了工作。這次的演出,不僅僅鍛煉了上臺表演的學生,也同時鍛煉了后臺工作的學生們。”此次演出的成功充分體現了學院各個部門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的精神。endprint
音樂系主任祝真偉:“京津冀藝術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聯盟”的合作辦學成果
紅色經典史詩、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作為北戲建院65周年匯報展演的最后一場演出,為此次演出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2015年12月,由石家莊市藝術學院、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三地四校共同倡議成立了“京津冀藝術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聯盟”(以下簡稱“聯盟”)。《長征組歌》作為三地四校“聯盟”的合作劇目,充分展現了合作辦學的優勢。對此,北戲音樂系系主任祝真偉老師說:“我們以65周年紀念為平臺,匯報的是教學成果,而《長征組歌》的演出不僅僅是教學成果的匯報,更展示了京津冀三地院校合作的成果,是院校間教學交流,師生同臺,資源共享、資源互補的一次充分的體現。同時,它也繁榮了北京的文化市場,對社會提供了有效的服務。”
2016年,為了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和建黨95周年,“聯盟”中的三校共同排演紅色經典史詩、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效果非常好,無論是社會,還是專家、教師都高度地評價了那場演出。而2017年紀念匯演的時候,它又作為一場重要的演出進行表演代表著什么呢?祝老師說:“演出的時候,一位專家對我說,‘2016年演《長征組歌》和2017年演出是不一樣的,這說明北戲的領導不是把它當作一個政治任務來完成,而是真正地把它作為一個紅色經典和大型聲樂藝術來看待的。沒想到作為學院能把這樣一個經典劇目演得如此的好。”
2016年參與《長征組歌》的很多學生都已經畢業了,本次演出,118人合唱,近80人的樂隊,近200人的演員中,有2/3的學生都是新人。這樣一場大型音樂史詩,最大的難點就是參與演出的人多,組織起來很困難。祝老師說:“三個學院在一起演出,要考慮到不能耽誤日常的教學以及經費緊張的問題,因此我們各學院在演出前2個月就開始在各自的學院里進行訓練,而在演出前的一周多時間才進行了三校師生的合練。可以說,任務很艱巨。說這個演出是三校資源共享、互補,是因為每個學院在招生中都會有一些瓶頸,也有各自的優勢,普遍存在樂隊編制不全的問題,單獨一個學院做大型演出會比較困難。而通過京津冀院校合作,大家互相補充,合作上感覺非常順暢。
“這場演出的排練強度非常大。8天的訓練中,演唱的學生們每天要經過長達10多個小時的演唱訓練。《長征組歌》是專業院團的演出劇目,由戰友文工團推出。對于學生來說,駕馭這樣一個史詩級的聲樂套曲還是有一些困難的。我們通過大量的時間進行排練、磨合,又邀請了戰友文工團的歌隊隊長李曉娟老師進行藝術指導。《長征組歌》中帶有情景表演,每段都有特定的場景和表演內容來幫助觀眾深入其中,產生共鳴,表演的部分很多。我們的學生平時接觸的訓練并不多,所以他們排練的時候特別認真,也都非常專注。這種劇目難度大,思想藝術修養比較深,教師們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們的學生也是特別珍惜這樣難得的舞臺實踐的機會。
“而反過來,通過對《長征組歌》的排練,學生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受益匪淺。在演出中發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我們有位學生,因為身體原因,在排練中幾次暈倒,為了能夠參加演出,找我哭了很久,為保證身體不出問題,讓她的媽媽給她寄來了藥物和營養品幫助她恢復身體。我看出她對演出的渴望,不想讓她失去這樣難得的機會,最后在作了充足的準備后讓她參加了演出,而她也沒有辜負我們這些教師的期望,出色完成了演出任務。還有一位女生,在演出過程中身體不適,她旁邊的老師趁著壓幕燈光暗下去的時候帶她下臺休息,她眩暈嘔吐,渾身冰涼,休息片刻后老師回到舞臺繼續演出,她又悄悄跟在了后面也回到舞臺,拉著老師的手,一直堅持到演出結束。通過這些事情,我看到了孩子們對實踐教學的渴望,更感到了作為教師的責任。而這也正是長征的精神——堅忍不拔的精神,在孩子們身上有了體現。我們院長極力打造實踐學習的平臺,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藝術實踐機會,學生們發自內心地珍惜這樣的機會。作為教師,我們對學院領導一直主張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知行合一的教學方法有了更深的體會。”
地方戲曲系副主任張寶學:
讓更多人了解北戲多劇種辦學的模式
對于北戲地方戲曲系來說,這次在長安大戲院的紀念演出,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展示活動。北戲地方戲曲系從2010年籌備,2011年正式招生開展教學,到現在已經有八年的時間了。在本次教學成果展示活動中,地方戲曲系的評劇、河北梆子、北京曲劇三個劇種都進行了展示。副主任張寶學老師介紹說:“對于這次活動我們非常重視。在劇目的選取方面與我們的主管院長——許翠副院長進行了詳細的溝通,在現有的劇目中精心挑選,有所取舍,最后確定評劇、梆子、曲劇各推出一臺折子戲,在長安大戲院進行匯報演出。”
地方戲曲系在日常的教學中,秉承北戲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經常進行教學實踐的劇目很多,經過精挑細選,最后各劇種選擇了四五出行當齊全的折子戲,對各個行當進行了充分的展示。其中評劇包括樂隊在內一共近40名學生參加到演出中;河北梆子有20多名學生,而曲劇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演出。對此張老師說:“實踐教學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太重要了。讓更多的孩子走上舞臺進行表演,給孩子們更多的實踐機會,在鍛煉他們的同時更能發掘人才。我們很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得并不突出,通過舞臺實踐,特別是參賽過程中,卻往往會有所突破,脫穎而出。所以,舞臺實踐是出人才最重要的環節。”
北戲的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舞臺實踐機會,張老師說:“我們都覺得這次的匯報演出對孩子們來說是一次極好的鍛煉機會。在排練演出的過程中非常認真負責并感覺責任重大。我們的一位老師因為生病不得不住院治療,但是他心里始終牽掛著學生的這次演出。為了提高演出質量,背著家人和醫院,偷偷從醫院跑出來給學生上課。他的行動讓學生和我們所有老師都非常感動。”
張主任在交談中非常感慨地說:“在這次紀念演出中,這樣感人的事情還有很多。對于我們地方戲曲系來說,雖然我們成立了有八年的時間了,在北京甚至全國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是我們覺得還是有很多人對我們的辦學模式不是十分了解。長安大戲院是一個全國知名的演出窗口,通過這次的演出,對于我們地方戲曲系多劇種辦學是一種非常好的宣傳,它意義重大。這也是我們這些教師盡全力幫助學生完成演出的一種動力。我們更感謝學院領導為教師和學生搭建了這樣好的一個平臺。”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