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褒禪山記》作為王安石的山水游記名作,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已有多年。一般來說,王安石的記敘散文不注重寫景狀物,而更重視借事說理;注重邏輯說服力,而對藝術感染力重視不夠。《游褒禪山記》便是如此,議論精辟透徹,但是寫景卻只寥寥數筆,藝術性和形象性稍嫌不足。這和王安石的身份有很大的關系,雖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學術名動天下,但他是以政治家自許的。作為政治家,他始終胸懷天下,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感貫穿其一生,正因如此他非常強調文學的實際功用。對于這一點,在《游褒禪山記》一文中體現得尤為充分。
關鍵詞:理想;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寫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當時他34歲,從舒州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途中與兩位朋友和兩個弟弟同游褒禪山。三個月后以追憶的形式寫成此文,雖然是游記,但卻是借記述游山來說理。
文學即人學,文學思想往往是作者思想和精神的外化。文中寫到:“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與王安石一樣,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其立場和世界觀雖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遠大理想和堅韌頑強的奮斗精神。革命先驅李大釗有詩道:“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王安石在文中所提到的這種古人不畏艱險的探索精神,正是他后來倡導變法所依據的精神基礎。在其主持開始熙寧變法前夕,王安石便一再鼓勵宋神宗以堯舜為法,以恢復先王圣政的氣魄來破除因循守舊的習慣勢力,改革祖宗家法中的弊端,以期實現富國強兵,這種學習古人、取法古人,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精神,由此文便可見一斑了。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在文中發出感慨,他認為要想看到“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就必須要有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同時還要具備足夠的實力和可以憑借的外界條件。他這種力圖精進,勇攀高峰,不隨波追流的精神,同他后來投身變法,不怕圍攻,百折不撓的精神也是一脈相承,完全一致的。寫作《游褒禪山記》時的王安石已在基層為官多年,深知大宋的積弊何在,多年地方從政經歷也使他積累了足夠豐富的經驗,也探索出了一些能夠改革弊政的方法。可以說,這篇散文中已經孕育了王安石變法的先聲,體現了王安石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以及他勇于擔當的胸襟,不畏艱險的品格。如此看來,我們完全可以把這篇文章看做是王安石獻身理想,投身變法,改革弊政,富國強兵的宣言書。
歷史的進程證明了這一點。時隔十五年,即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49歲的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熙寧變法由此開始。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現狀,實現富國強兵,改革主要有:青苗法、均輸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漕運法、保甲法、將兵法。應該說,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遭到了當時名臣司馬光、文彥博等人的強烈反對。而司馬光原本與王安石私交甚密,乃至交好友,卻因政見不同,而成為死對頭,令人唏噓。
熙寧變法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變法伊始,就遭到保守派的阻撓,如司馬光、富弼、文彥博、韓琦、蘇軾等人都極力反對,屢次上書痛陳變法弊端。而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將反對派主力人員紛紛貶官外放,這種堅定的信念和巨大的決心,正是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所提出的“志”的表現。
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最后走向失敗,有時代原因,也有他個人的原因。王安石性格剛愎,崖岸高峻,自視甚高,不好結交士林官場以為黨助,在無形中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地位。他做事果斷自信,個性堅強,卻失之與偏執急躁,遇事不能求同存異,不知道妥協讓步,更不會曲線救國。他的身上有中國傳統文人二元對立的定勢思維,認為非君子即小人,認為凡是不支持變法之人即為自己政敵,不能分化瓦解為己所用,于是其變法志向俞堅,則矛盾愈激化。他率性質樸,卻不善于洞察人性,樂于用人之長,而不能知人之短,于是使不少小人混入變法隊伍,如呂惠卿、鄧綰等人,不但給他本人造成被動,也給變法帶來巨大損害。
正如他在《游褒禪山記》中所認為的那樣,凡事有“志”、“力”、“物”三者俱全,且“盡吾志”則事可成矣,這種思想正是王安石后來百折不撓實行變法的思想基礎,也是他性格的外化,而很多事情并非只是“盡吾志”便可成功的。若非在堅持原則,百折不撓之外輔之以靈活變通,則舉步維艱。況且變法之事,應充分準備徐徐圖之,在不傷害原則的情況下可以做出一些讓步妥協,求同存異,方能達成變法目標。所以,在今天看來,游褒禪山記既是王安石勇于探索,不畏艱難,獻身理想,投身變法的宣言書,也昭示出他自身性格中的致命弱點。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從今人對“花山”讀音之誤,聯想到對古籍的以訛傳訛,從而指出對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之”的態度。這既是作為學者的王安石對當時學者的勉勵,也是王安石自己治學的態度的寫照。王安石在治學方面,是頗多建樹的,比如他和門人一起修撰的解讀《詩經》《尚書》《周禮》這三本書的《三經新義》,不受前人拘束,多有突破,就是他深思而慎取的結果。因而也可以說他變法革新的理論和實踐,就是他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深思而慎取得出的結果。
列寧曾經稱贊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誠如其言,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雖然最后歸于失敗,積貧積弱的北宋最終也難逃破國之災,但是王安石偉大的變法精神和一心為公的人格魅力至今令人動容,他獻身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令人仰視,他投身變法卻最終歸于失敗的遭遇令人悲嘆,他的文學成就和他的歷史貢獻不容磨滅,相信歷史會給他以公正的待遇。
作者簡介:羅希,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寧夏六盤山高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