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海
【摘要】目的 探究子宮切除術在婦產科臨床急診中的主要應用。方法 通過調查分析的方法,選取2016年6月~2017年1月年間的48例,需要對子宮切除術急診的病患相關信息進行分析。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統計,概括了子宮切除術急診效果有關因素。結果 切除手術運用的時間為1.3-4個小時不等,平均值大約在(2.5±0.3)h。觀察患者的出血量,患者的總出血量控制在在3100~5500 mL。病患的住院天數控制在1~2周期間。結論 急診子宮切除術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并且十分顯著。能夠合理控制孕產婦突發性大出血等相關問題。
【關鍵詞】婦產科臨床;急診子宮切除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R71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2..02
婦產科中涉及的一個比較危險的病癥就是“大出血。”經過調查和分析。在十個產婦患者中,就會兩到三人出現大出血。也或者存在大出血安全隱患。在臨床治療之時不能合理控制,就會危及產婦的生命安全。同時,新生兒的健康也會受到威脅。在傳統治療下,產婦患者沒有產生良好的止血效果,那么就應該以實際情況為基礎,進行子宮切除手術。主要是因為及時切斷子宮,就能夠防止子宮出血。雖然犧牲子宮器官,但是卻能保證患者及嬰兒的生命安全。但是,切除子宮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育功能。因此,當前醫院怎樣保護患者,并回復患者的生育功能,使卵巢衰老時間得到延長,并能夠產生止血效果已經成為婦產科臨床治療領域關注的重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1月期間治療的產婦患者,具有研究性意義。主要急診子宮切除術的92位患者。在這92位患者中,初產患者有10人,多次生產患者有80人。產婦患者的年紀范圍在23~40歲之間,年紀平均值為(31±0.5)歲。上述患者中,身孕周期數為23~40周的人數不等,27周和36周為主要的兩個分界值。27周以下患者人數有20人,36周以上的有40人,處于兩者之間的患者人數有32人。從分娩類型角度出發,自然分娩有23人,手術生產有34人。
1.2 方法
運用方法為回顧性分析手段,重點分析產婦患者臨床資料[1]。在對數據進行詳細分析下,概括出影響急診子宮切除的重要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研究患者手術具體情況
在92位患者中,執行全、次子宮切除的患者分配主要為13人,53人。切除手術的運用時長為1.25~3 h不等,平均值大約在(2.1±0.3)h。從血量上角度出發,每位患者的總出血量預計在3100~5500 mL。患者住院天數集中在1-2周。所有患者經過急性子宮切除之后,均在治療周期范圍內實現痊愈。出院之后并沒有產生不良癥狀或者并發癥。
2.2 相關因素分析
通過對我院2016~2017年涉及的孕產婦患者子宮手術臨床治療進行詳細的分析。得知是否為初產婦對于患者執行急性子宮切除手術的使用率影響顯著。即和生產經驗的患者相比,初產婦患者運用該種治療方式的必要性比較低。同時,自然與人工分娩的使用存在很大的明顯差異。從手術風險高角度出發,人工分娩的急性子宮切除手術要高一些。上述產生的差異十分明顯。此次分析和研究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 論
婦科疾病中一個比較嚴重的并便是產后出血,會危及產婦和新生兒的生命。針對這,實行應急性切除手術是比較有效的止血方式。但是,其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因為每一個病患存在差異,就導致治療的程度存在很大的差異。通過對我院2016~2017的孕產婦患者的子宮手術臨床治療進行分析和研究。結果顯示,是否為初產婦對于患者執行急性子宮切除手術的使用率影響顯著。即和生產經驗的患者相比,初產婦患者運用該種治療方式的必要性比較低。同時,自然與人工分娩的使用存在很大的明顯差異。從手術風險高角度出發,人工分娩的急性子宮切除手術要高一些。
另外,在92位患者中,執行全、次子宮切除的患者分配主要為13人,53人。縱觀出血量,每位患者的總出血量預計在3100~5500 mL。患者住院天數為1-2周。所有患者在急診切除子宮之后,都實現了范圍內的痊愈。在出院之后未產生并發癥。因此,該種子宮切除手術效果良好。值得關注的是,醫院對于首次生產或者年輕的女性,應該運用次全切式[3]。這樣就能夠保證患者的懷孕能力。這對患者和家庭都是有益的,能夠保證患者的健康,和家庭的關愛。
參考文獻
[1] 蔡連素.試論婦產科臨床中急癥子宮切除術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36):143.
[2] 崔 晶.探討婦產科臨床中急癥子宮切除術的應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05):114-115.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