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蓉+王孝功
【摘要】目的 分析觀察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治療冠心病的降脂療效。方法 隨機選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7例進行對比治療。實驗組患者34例,對照組患者33例。其中,給予實驗組患者瑞舒伐他汀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療。對比兩組血脂達標總體情況;對比兩組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概率;此外,比較兩組患者并發心血管事件概率。結果 實驗組患者TC達標率、LDL-C達標率、LDL-C/TC達標率各項指標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此基礎上,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較對照組略低,二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并發心血管事件總體概率略低于對照組,二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相較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提高冠心病臨床降脂臨床療效,其安全性高,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冠心病;降脂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1..02
作為臨床常見心腦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多見于老年人群體中,而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近年來冠心病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1]。其以高脂血癥為主要臨床表現,因此,在治療中,有效降脂可提高冠心病臨床治療療效。阿托伐他汀作為冠心病臨床常用藥物,可有效緩解冠心病臨床癥狀,其療效獲得廣泛認可,而同作為第三代他汀類藥物,瑞舒伐他汀不僅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體內三酰甘油、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各項指標水平,還可有效改善血管皮功能紊亂癥狀,從而降低高血脂癥并發概率[2]。本文將就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治療冠心病的降脂效果展開實驗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7例進行對比實驗。其中,實驗組患者34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范圍46~77歲,平均年齡(59.4±2.15)歲,病程范圍1.5~13年,平均病程(6.8±2.4)年;對照組患者33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范圍45~78歲,平均年齡(61.4±3.16)歲,病程范圍1~15年,平均病程(7.2±1.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在臨床中被確診為冠心病患者;均切合醫學倫理學要求;均伴有血脂升高癥狀;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實驗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患者排除標準:排除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患者;排除伴有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障礙患者;排除精神失常患者;排除近15天內服食有高血脂治療藥物患者;排除對他汀類藥物過敏患者;排除伴有風濕病史、大手術史患者。
1.2 治療方法
給予所有患者基礎藥物治療,主要包括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抗血小板治療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在此基礎上,給予對照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療,每天1次,每次20 mg,溫水送服,于睡前服用;給予實驗組患者瑞舒伐他汀治療,每日1次,每次10 mg,睡前溫水送服。兩組患者用藥時間均為3個月。若服藥期間患者出現肌肉無力、肌痛等臨床癥狀且伴有肌酸磷酸激酶指標高于正常標準10倍以上或伴有轉氨酶指標高于標準值3倍以上時,應立即讓患者停止用藥。
1.3 療效評定標準
以2011年歐洲血脂異常管理指南為標準,對比兩組血脂達標總體情況,主要包括TC(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LDL-C/TC達標率比較;同時對比兩組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概率;在此基礎上,對比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概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脂達標情況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TC達標率為73.5%,對照組為48.5%,差異顯著(x2=4.42,P<0.05);實驗組LDL-C達標率為64.7%,對照組則為38.2%,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x2=4.30,P<0.05);實驗組LDL-C/TC達標率為82.3%,相較對照組(57.6%)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91,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概率對比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伴有肌肉無力患者例數為1例,出現腸胃不適患者例數為1例,總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為2,占比5.9%(2/34);對照組伴有肌肉無力患者例數1例,出現腸胃不適患者例數為2例總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為3,占比9.1%(3/3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總體概率經對比,其差異不明顯(x2=0.25,P>0.05)。
2.3 并發心血管事件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均無死亡現象且無任何患者出現致死性心肌梗死現象。在此基礎上,實驗組引發復發性心絞痛例數為1例,占比2.9%(1/34),對照組伴有復發性心絞痛例數為2例,占比6.1%(2/33)。兩組對比差異不明顯(x2=0.38,P>0.05);同時,實驗組行血運重建術例數為1例,占比2.9%(1/34);對照組行血運重建術例數為3例,占比9.1%(3/33)。二者對比,差異不明顯(x2=1.13,P>0.05)。
3 討 論
冠心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脂代謝活動紊亂、糖尿病、高血壓、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均可引發冠心病[3]。而經學者研究發現,脂肪沉積是造成冠心病穩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經臨床實踐證實,心血管疾病患者體內膽固醇含量遠超于正常標準,且隨著膽固醇含量的增多,冠心病發病次數也逐漸增多[4]。因而,臨床治療中,多以降脂為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endprint
而阿托伐他汀作為臨床中常用降脂類藥物,可減少患者體內膽固醇含量,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癥狀,其療效顯著,獲得廣泛認可。而同作為第三代他汀類藥物,經實驗表明,瑞舒伐他汀可直接與內源性膽固醇作用生成限速酶還原酶,從而降低羥甲基戊二酰輔酶還原酶活性,進而可減少羥甲戊酸大代謝活動,從而達到抑制患者體內膽固醇生成的目的。因此,瑞舒伐他汀不僅可降低患者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并增加其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還可提高血清總膽固醇的清除率,減少脂蛋白和三酰甘油的合成分泌,從而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作用,進而降低風險事件發生概率[5]。此外,瑞舒伐他汀對患者臟器功能無潛在性傷害作用,且對患者體內轉氨酶無刺激作用,不會造成轉氨酶含量增多現象,其用藥風險較低,因而可用于伴有肝功能障礙患者中。
在本次實驗中,經服用瑞舒伐他汀后,實驗組患者TC達標率、LDL-C達標率、LDL-C/TC達標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概率(5.9%)略低于對照組患者(9.1%)(P>0.05),且前者并發心血管事件概率也低于后者(P>0.05)。可見,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療冠心病,可有效改善患者體內脂質堆積癥狀,從而提高其臨床療效,其用藥風險相較阿托他伐汀更低。
綜上所述,相較阿托他伐汀而言,瑞舒伐他汀可顯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脂質堆積臨床癥狀,降低其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一定程度上提高用藥安全性,據臨床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健中.冠心病治療中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降脂效果的對比分析[J].北方藥學,2016,13(08):71-72.
[2] 曹禮軍.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8):16-17.
[3] 趙 娜.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治療冠心病的效果對比研究[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6,27(10):1276-1277.
[4] 馬書紅,陳冬梅.瑞舒伐他汀鈣片與阿托伐他汀鈣片對冠心病患者的降脂效果對比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3(15):3043-3043,3046.
[5] 沈奇峰.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對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7):4268-4270.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