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鳳
【摘要】目的 本次實驗將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相關情況進行臨床分析。
方法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為研究對象,并與70例無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較,即可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為心律失常患者,對照組為無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對比其室性心律失常類別、左心室腔徑、左心室射血分數等相關數據內容。結果 其中,短陣室速15例,占21.43%;室性早搏19例,占27.14%。隨著左心室腔徑增大,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比較容易發生室性心律失常情況,因此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時應時刻對患者進行觀察,并謹慎用藥。
【關鍵詞】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6..01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嚴重并發癥,近些年,雖然冠心病的死亡率逐年降低,但是由于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患者則出現逐年上升的趨勢[1]。該類患者多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與體液潴留。本次實驗針對探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問題進行探究,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進一步治療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為研究對象,與無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較,了解相關數據差異,為該疾病的治療提供臨床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與無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較,各70例,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男42例,女28例,年齡23~51歲,平均年齡(39.23±1.18)歲;對照組男38例,女32例,年齡26~48歲,平均年齡(32.12±1.02)歲。所有患者均屬自愿參加,排除嚴重肝腎、惡性腫瘤疾患者者,并與我院簽署相關協議。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本次研究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病癥講解日常生活的作息規律及飲食情況,并叮囑家屬對其進行監督,保證每日遵醫囑進行服藥,保證生活的良好規律。另外,患者在日后發生不適癥狀時及時就醫,切不可拖延時間。
1.3 評價標準
本次實驗將分別針對兩組患者五個方面進行檢查,即室性心律失常類別、左心室射血分數、左心室腔徑、腦鈉膚濃度及治療后患者的心臟恢復情況,并判斷治療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率(%)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其中短陣室速15例,占21.43%;室性早搏19例,占27.14%。隨著左心室腔徑增大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BNP增高,LVEF出現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冠心病屬于較為常見的心臟病,多數情況則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導致的血管腔相對狹窄,具體而言包括五種類型,即無癥狀心肌缺血、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及猝死,且被世界衛生組織統稱為冠心病[2]。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進步,醫學科研人員的不斷創新,對冠心病的救治死亡率在明顯降低中[3]。本次研究針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問題進行探究。
本次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7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與70例無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較,并得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與無室性心律失常相比,腦鈉膚濃度值明顯增高,進一步證明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后期治愈效果難以評估。
綜上所述,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更容易發生室性心律失常,在使用常規藥物進行治療中,需要著重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且謹慎用藥。
參考文獻
[1] 武振林,郝曉云,任育紅,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1(07):11-14.
[2] 薛文莉,張承賢.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護理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3,8(07):32-34.
[3] 宋顯斌.冠心病并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3,10(07):21-25.
本文編輯:張 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