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栩+陳紅磊+劉曙杰+于向志+張曉鴿
【摘要】目的 評價80歲以上高齡冠心病患者行經橈動脈介入治療的可行性。方法 選取我院80歲以上行冠脈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87例為高齡組,同期75歲以下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2例為對照組,觀察兩組術前術后橈動脈直徑、手術過程中橈動脈穿刺時間、置管成功率、手術時間等指標及術中術后穿刺部位并發癥。結果 高齡患者在穿刺時間、置管成功率方面均略差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前臂血腫、橈動脈痙攣或閉塞、動脈瘤、動靜脈瘺及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80歲以上高齡冠心病患者施行經橈動脈入路介入治療在基層醫院是可行的。
【關鍵詞】80歲以上高齡;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經橈動脈;超聲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6..02
隨著人群壽命的延長及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80歲以上高齡冠心患者行冠脈介入治療的比例增高,在手術入路方面,80歲以上高齡人群由于動脈硬化、迂曲等原因,采用橈動脈途徑手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仍需進一步證實。本研究對我院高齡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徑路行冠脈介入治療的入路可行性及各種并發癥進行前瞻性的臨床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0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心內科住院的80歲以上并成功行經橈動脈途徑冠狀動脈造影或介入治療的患者87例為高齡組,對照組為同期75歲以下行冠狀動脈造影或介入治療的老年患者102例。
搜集患者資料,包括臨床基本資料:年齡、性別、吸煙史、血糖、血壓、橈動脈內徑;手術資料:手術種類(PCI或CAG)、橈動脈穿刺狀況(首次成功或數次穿刺)、橈動脈生長發生畸形、橈動脈產生痙攣、手術時間等。
入選標準:80歲以上冠心病患者,擬行冠脈介入治療。
排除標準:既往接受過經橈動脈介入治療;患有出血性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Allens試驗陰性。
1.2 研究方法
常規行Allen's試驗排除陰性患者;入選病例于術前及術后1~3天行橈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采用美國GE公司LOGIQ E9彩色超聲影像系統,ML6-15型探頭,探頭頻率為9~15MHz),測算患者自身的橈動脈內徑,觀測橈動脈走向與血流狀況,超聲指出橈動脈過細(內徑少于
1.5 mm)、走向過量彎曲或具備橈動脈環一類患者排除出本次試驗探究,選取股動脈入路。術前給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等藥物治療;橈動脈穿刺借助6F Terumo型橈動脈穿刺包,借助seldinger型對側壁穿透這一方法。放管成功過后通過鞘管注進200 ug的硝酸甘油,3000 IU的肝素,若要施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肝素提升到100 IU/kg。手術依據規范方式施以冠狀動脈造影,根據造影成果評判施以介入相關治療與否,依據病變特征與血管狀況,選取適宜的導管、導絲與支架結束手術。手術過后立即拔出橈動脈鞘管,借助橈動脈壓迫器壓迫止血,手術過后隔2 h降壓1次,隔8 h去除橈動脈壓迫儀。手術后2~3天復診患者自身術側相應的橈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判產生橈動脈狹窄與否及有無閉塞。
1.3 評測項目
1.3.1 可行性:記錄兩組橈動脈穿刺時長、動脈鞘管放進成功率及手術操作時間。
1.3.2 安全性:入徑有關并發癥發生率(前臂部分腫脹、橈動脈產生痙攣[1]、橈動脈狹窄或閉塞、動靜脈瘺、假性動脈瘤、神經損傷等,橈動脈狹窄定義為狹窄處橈動脈管徑對比手術以前減小>20%;橈動脈堵塞定義即超聲指出橈動脈沒有血流經過或是只有較小血流)。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可行性比較
兩組術前彩色多普勒測量橈動脈直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齡組術中穿刺時間大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穿刺成功率及手術操作時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安全性比較
兩組患者術中橈動脈痙攣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橈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均無狹窄或閉塞,手術后2~3天復診術側相關橈動脈多普勒超聲,在橈動脈過窄或堵塞、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及神經損傷并發癥方面,高齡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在1992年內,經由Kiemeneij等全方位開展通過橈動脈入路冠狀動脈支架植入手術[2],通過超過20年的進步,通過橈動脈介入診療冠心病成為普遍開展的一項介入診療技術。相對于傳統的股動脈入路具有明顯的優勢,如減少穿刺部位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痛苦等[3]。但由于橈動脈相對細小,在介入診療中存在局限性,尤其是80歲以上高齡患者,存在橈動脈及頭臂干迂曲比例較高,手術穿刺難度大,導絲通過困難等問題,但可以通過改善穿刺技術、更換上肢血管入路一類方式加以解決。有調研指出,介入手術后入徑血管堵塞的要素包含:血管穿刺頻次,圍手術期內施以抗凝的程度,血管本身的直徑及鞘管或導管本身直徑的比重,手術后施壓綁扎的時長,運用親水涂層鞘管與否等[4]。
本次研究中,高齡患者在穿刺時間、置管成功率方面均略差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前臂血腫、橈動脈痙攣或閉塞、動脈瘤、動靜脈瘺及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隨著術者穿刺及手術操作技術的改善,手術成功率提高,穿刺部位并發癥顯著減少,因此80歲以上高齡冠心病患者施行經橈動脈入路介入治療是在基層醫院的可行途徑。
參考文獻
[1] Kim SH, Kim EJ, Cheon WS,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nicorandil and a spasmolytic cocktail in preventing radial artery spasm during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J]. Int J Cardiol,2007,120:325-330.
[2] Kiemeneij F, Laarman GJ, De Melker E. Transradial artery coronary angioplasty[J]. Am Heart J,1995,129(1):1-7.
[3] Brueck M, Bandorski D, Kramer W, et al.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transradial versus transfemoral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angioplasty[J]. JACC Cardiovasc Interv,2009,2(11):1047-1054.
[4] Egred M.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7-Fr radial approach for complex PCI[J]. J Interv Cardiol,2011,24(5):383-388.
本文編輯:張 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