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崇
【摘要】 目的:探索不同術式在治療腮腺良性腫瘤中的效果。方法:在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2月-2016年9月收治的腮腺良性腫瘤患者中選出8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成A組和B組,A組患者采用功能性腮腺良性腫瘤切除術治療,B組患者給予傳統腫瘤、腮腺深淺葉切除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結果:A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B組,且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0%)低于B組(2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4.942,7.493,字2=4.114,P<0.05);術后7 d A組患者面神經分級明顯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功能性腮腺良性腫瘤切除術在治療腮腺良性腫瘤上效果確切,安全性高,術后并發癥少,利于患者術后早日康復,值得在臨床治療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功能性手術; 傳統手術; 腮腺良性腫瘤; 并發癥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0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01-0029-02
腮腺位于人的外耳道前下方,該部位富含脂肪,且與周圍組織存在鮮明的對比,該部位可出現多種類型的腫瘤,其中主要為良性腫瘤,最為常見的是多形性腺瘤[1]。大多數腮腺良性腫瘤集中在淺葉,在治療上主要采取手術切除治療。在傳統的手術治療中,一般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包含腫瘤在內的腮腺淺葉切除術,一種包含腫瘤在內的腮腺深葉切除術治療,雖然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但是傳統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大,患者術后很容易出現并發癥[2],影響到患者的術后康復及生活質量的提高,隨著外科醫學的發展,在腮腺良性腫瘤的治療中,功能性手術開始在臨床上應用,能在徹底切除腫瘤的基礎上盡量保留以及恢復腮腺組織、鄰近組織的功能[3-4]。為探索功能性手術和傳統手術在治療腮腺良性腫瘤中的效果,選取筆者所在醫院的8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對照分析,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80例患者為2015年2月-2016年9月來筆者所在醫院就診的患者,均經檢查被確診為腮腺良性腫瘤,全部患者均經病理檢查證實為腮腺良性腫瘤,患者符合手術適應證,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均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手術方法的差異分成A組和B組,A組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23~67歲,平均(43.8±6.7)歲;病程1~5年,平均(2.65±0.45)年;腫瘤所在位置:淺葉腫瘤
32例,深葉腫瘤8例;腫瘤直徑0.72~2.75 cm,平均(2.30±0.23)cm。B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
25~68歲,平均(44.5±6.9)歲;病程1~6年,平均(2.87±0.52)年;腫瘤所在位置:淺葉腫瘤34例,深葉腫瘤6例;腫瘤直徑0.62~2.78 cm,平均(2.19±0.25)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患者實施功能性手術治療:做改良耳屏緣切口,從耳屏間切跡沿耳屏緣偏內側畫線至耳前切跡,再于耳前切跡向前上約45°角朝顳部方向延伸1~1.5 cm[3]。如果需要顯露更大范圍可于耳屏間切跡往下畫線至接近耳垂,注意不能超過耳垂以免翻瓣時傷及面神經。(1)保留耳大神經耳后支。首先自患者的頸闊肌深面游離腮腺筋膜后緣、胸鎖乳突肌前緣,多數患者的耳大神經伴有頸外靜脈,其位置、分支存在較大變異性,不同的患者會出現個體化特點,故而術者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謹慎解剖,術中保留耳后支,在進入到腮腺的支段后直接切斷,若有耳前分支,那么可以直接將耳前分支分離到外耳道軟骨下后切斷。(2)區域面神經解剖。以順向進行面神經解剖,由于面神經一般緊附著在腮腺深葉,故而在淺葉的分離上較為簡單,術者使用彎鉗將面神經的淺面托起,切開淺葉的腮腺組織,將面神經主干、分支顯露在術野中,切除腫瘤組織以及周圍的部位腮腺組織。(3)淺葉部分切除。腫瘤直徑在2~3 cm的患者,直接將腫瘤及周圍5 mm范圍的腮腺組織切除;腫瘤直徑≤2 cm的患者,將腫瘤及周圍3 mm范圍的腮腺組織切除。切除腫瘤過程中要保留腮腺深葉、部分的淺葉以及腮腺導管。手術結束后留置負壓引流管,加壓包扎。
B組患者給予傳統腫瘤、腮腺深淺葉切除術治療:采用經典的S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在腮腺咬肌筋膜淺面翻瓣,將腫瘤和腺體暴露在術野中,常規進行面神經下頜緣支或是面神經頰支的逆行性解剖,在面神經各分支淺面完整地將腮腺深淺葉及腫瘤切除,腮腺主導管進行結扎處理,術后橡皮引流,加壓包扎。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率(隨訪6個月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兩組患者的面神經功能,于術后7 d應用House-Brackman法進行面神經功能的分級,Ⅰ級表示面神經完全正常,面部運動正常;Ⅱ級表示輕度面神經障礙;Ⅲ級表示中度面神經障礙;Ⅳ級表示重度的面神經障礙;Ⅴ級表示面部完全麻痹。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A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B組,且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A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0%,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0.0%,A組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114,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面神經功能分級比較endprint
術后7 d,A組患者面神經功能分級與B組對比,患者面神經功能障礙更為輕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024,P<0.05),見表3。
3 討論
腮腺腫瘤是口腔頜面外科的常見腫瘤,大約占全身腫瘤的3%,其中以良性腫瘤為主,淺葉腫瘤又比深葉腫瘤更多,多形性腫瘤和淋巴瘤最為常見。在臨床治療中,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由于多數腮腺良性腫瘤的復發率較高,且存在包膜外生長的傾向,因此對于淺葉良性腫瘤,在過去多采用保留面神經的腮腺淺葉、腫瘤切除術,這是一種較為徹底的治療方法,且手術視野好,但是手術操作中會對周圍組織造成較大創傷,術中需解剖面神經主干和分支,術后更容易出現暫時性面癱,這給患者的術后康復帶來不良影響。而一些體積非常微小的良性腫塊,無需切除過多的腮腺組織。由于腮腺組織為人體提供大約25%的唾液,唾液會經過導管排入到口腔,進而起到濕潤口腔黏膜、溶解食物、保持口腔衛生的效果,增強口腔免疫力。而傳統的腮腺良性腫瘤切除術切除較多的腮腺組織,不利于術后保持口腔衛生,故而探尋更多保留功能性的手術十分重要。
隨著醫學界對良性腫瘤認識的加深,在腮腺良性腫瘤的治療中,功能性外科理念逐步滲透,功能性外科手術分成保留性功能外科和修復性功能外科這兩個部分。對腮腺良性腫瘤患者采用功能性手術治療,盡量保留腮腺正常的器官組織,在無法保留的情況下則盡可能修復腮腺部位的功能,減少術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大部分的腮腺淋巴結圍繞著面后靜脈位于淺層,在手術中只需要沿著面后靜脈向上進行面神經下頜緣支/頸面干的解剖,切除周圍的淋巴結、腫瘤組織以及局部的腮腺組織,就能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并且預防腫瘤的復發。在面神經損傷方面,傳統手術的面神經損傷較大,主要是因為術中進行面神經分離導致牽拉性的機械損傷、手術時間長導致面神經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加大了面神經的損傷。而功能性手術只進行面神經下頜緣支、頸面干的解剖,并不會對所有的面神經分支進行解剖,這樣就大大減輕對面神經的損傷,且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縮短面神經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故而術后出現面癱的概率較小[5-6]。在耳大神經的保留上,功能性手術保留了耳大神經主干、耳后、耳垂支,有時候根據患者的病情可保留耳前支,這樣患者在術后雖然可能出現局部的感覺障礙,但是很快就能恢復,出現耳垂部麻木感等并發癥較少[7]。由于腮腺良性腫瘤,耳大神經的主支及分支與腫瘤包膜較容易分解,其走形在腮腺筋膜淺層表面,只有不會對腫瘤的切除產生影響,那么在術中可以盡量保留耳垂支、耳后支。凹陷畸形是傳統手術后的一種常見并發癥,給患者的面容美觀造成不良影響,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8-9]。在功能性手術中,為避免出現該并發癥,術中使用組織瓣、生物材料對凹陷進行填塞處理,同時結合患者腫瘤的具體情況合理進行填塞處理[10],如:位于腮腺尾葉的小體積腫瘤,在手術切除腫瘤后腮腺區不會出現明顯的畸形,則不進行填塞處理;若腫瘤切除后出現較為明顯的凹陷畸形,那么則使用胸鎖乳突肌上1/3矩形瓣修復耳垂區、頜后區的凹陷畸形,滿足患者對美容的需求,預防并發癥的發生[11]。口干、涎漏是腮腺切除術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功能性手術保留了患者的主導管及大部分的腮腺組織,并且對殘余腺體進行修復,促進腮腺組織的再生,最大限度保留腮腺功能[12],故而在理論上術后較容易出現涎漏并發癥,但由于功能性手術保留了腮腺導管,故而唾液可以通過導管排入口腔,并且術中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對創面大的患者進行死腔填塞修復,這樣就有效避免了涎漏的發生。傳統手術對結扎腮腺導管,本側的腮腺功能完全喪失,更容易出現并發癥。本研究顯示,A組患者各項指標值均優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功能性手術在腮腺良性腫瘤中應用效果確切,術后恢復快,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朱代珍.腮腺良性腫瘤手術切除術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9(5):96-97.
[2]才越,譚學新,佟爽,等.兩種改良術式預防腮腺良性腫瘤術后Freys綜合征效果比較[J].山東醫藥,2016,56(2):70-71.
[3]田茂磊.腮腺良性腫瘤功能性外科手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美容醫學,2015,24(21):79-83.
[4]毛遠科.分析腮腺良性腫瘤功能性外科手術的臨床研究進展[J/OL].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6,3(10):99-101.
[5]黃旋平,謝慶條,江獻芳,等.改良耳屏緣切口在顳下頜關節手術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94-95.
[6]李璐.腮腺良性腫瘤淺葉切除術中面神經不同解剖術式對面神經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22):90-92.
[7]粟荔,費偉.腮腺良性腫瘤超聲造影定性診斷及術式改良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3):21-24.
[8]李家爽,印奇志,張宏波,等.改良術式手術切除腮腺良性腫瘤的臨床應用[J].安徽醫學,2013,34(5):577-579.
[9]任曉旭,牛勇梅,秦曉中,等.區域性或淺葉切除術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臨床對比研究[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4,30(8):497-499.
[10]胡小華,黃桂林,易杰,等.功能性腮腺切除術治療腮腺深葉良性腫瘤[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6,32(3):402-405.
[11]郭杰峰,趙曉明,張思毅,等.功能性手術在治療腮腺尾葉良性腫瘤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4,20(4):334-337.
[12]黃曉愨,呂志剛,李萬輝,等.腮腺良性腫瘤的外科手術治療方式及其并發癥分析[J].海南醫學,2013,24(19):2905-2907.
(收稿日期:2017-05-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