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要】 目的:比較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2月-2017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2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觀察組31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對照組31例患者行半髖關節置換術,比較兩組各臨床治療指標。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4.086、4.102、4.969,P<0.05)。觀察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7.903,P<0.05)。兩組患者術后各級疼痛情況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優于半髖關節置換術,且不會明顯加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及增加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全髖關節置換術; 半髖關節置換術; 股骨頸骨折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02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01-0050-02
股骨頸骨折多見于老年人群中,近幾年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死亡率是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基本原則,目前臨床上采用的方法有多種,其中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應用普遍,這種方法可使患者早日下地行走,恢復日常活動能力,其又分為全髖和半髖關節置換術,兩種術式各有優缺點,至于選擇何種術式目前仍存在較大爭議[1]。本文以62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7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2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均無病理性股骨頸骨折者、合并類風濕關節炎者,均無手術禁忌證。31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歸為觀察組,另31例患者行半髖關節置換術歸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15例,女16例;年齡60~82歲,平均(68.2±5.3)歲;其中左髖關節骨折15例,右髖關節骨折16例;Garden分型:Ⅲ型18例,Ⅳ型13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7例;年齡61~80歲,平均(68.0±5.5)歲;其中左髖關節骨折14例,右髖關節骨折17例;Garden分型:Ⅲ型17例,Ⅳ型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術前均將患者血糖、血壓、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合并證者給予對癥治療。觀察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取側臥位,全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選擇改良Hardinge入路,逐層切開皮膚至臀中肌前1/3處,切除髖關節前方關節囊,顯露出股骨頸,取出骨折的股骨頭,于股骨距上方1.5 cm處行股骨頸截骨,然后行髖臼磨銼去除臼軟骨,髖臼杯固定在前傾15°~20°,股骨擴髓后根據股骨頭直徑置入合適的股骨柄假體,手術結束時嘗試活動一下髖關節,如果無脫位傾向,則置負壓引流管,逐層縫合傷口。對照組行半髖關節置換術,擴髓前的操作同觀察組,股骨頸截骨后直接行股骨擴髓,置入股骨柄假體,術畢時操作同觀察組。兩組患者術后1~2 d內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并保持患肢在外展中立位;觀察引流量,當其低于50 ml時拔除引流管;術后3~5 d可下床活動,并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采用Harris評分標準評價患者髖關節功能,總分100分,低于70分為差,70~79分為可,80~89分為良,90~100分為優[2]。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觀察患者術后疼痛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疼痛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為87.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7.903,P<0.05),見表2。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發生切口感染1例,深靜脈血栓形成1例,假體松動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2.9%(4/31);對照組中發生切口感染2例,血管神經損傷1例,深靜脈血栓形成1例,假體松動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6.1%(5/31);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字2=0.111,P>0.05)。
3 討論
股骨頸骨折通常指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部分發生的骨折,約占髖部骨折的37%[3]。老年人由于多伴有骨質疏松癥,在摔倒等外界暴力作用下極易發生股骨頸骨折,給老年人造成了身體上的痛苦及生活的極大不便。傳統復位內固定法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需長期臥床,而由于老年患者對創傷的應激反應能力較低,免疫防御功能較弱,且常合并心肺腦等器官疾病,因此易出現尿路感染、肺部炎癥、褥瘡等并發癥,影響手術效果,延遲骨折愈合,加大了致殘、致死的風險[4-5]。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對髖關節暴露充分,置入假體容易,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發生率,改善關節功能障礙,骨折愈合快,有利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使其早日康復,而且避免了長期臥床導致的尿路感染、褥瘡等并發癥的發生[6]。髖關節置換術中,全髖關節置換術相較于半髖關節置換術更復雜,且創傷性更大,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較多[7]。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多于對照組,進一步驗證了以上觀點。文獻[8]研究指出,髖關節置換術術后患者髖部和大腿疼痛程度較重,髖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生率較高,且活動量越大,髖臼磨損越嚴重,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術后各級疼痛者所占比例與觀察組并無顯著差異,間接說明了全髖關節置換術并不會顯著加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而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在髖關節功能的改善效果方面全髖關節置換術優于半髖關節置換術,這與全髖關節置換術使髖臼假體與股骨假體完全匹配,提供了一個更穩定和無痛的關節有關[9-10]。endprint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有切口感染、假體松動、下肢深靜脈血栓等,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2.9%,與對照組的16.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全髖關節置換術并不會明顯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為預防感染的發生,術中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對手術室及手術器械等進行徹底的消毒,術前及術后均應使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術后應注意防止發生交叉感染。預防假體松動的措施有:選擇壓配良好型號的臼杯、安放假體時避免發生內側翻轉、保持假體柄與股骨髓腔大小的一致性等。為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可給予患者腰麻,術后叮囑患者多做踝關節的主動運動,必要時可常規應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治療[11-12]。
綜上所述,半髖關節置換可應用于高齡,手術耐受性差,活動量少,預期壽命短的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在髖關節功能恢復方面的效果優于半髖關節置換術,且不會明顯加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及增加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范義平,陳恩祥,蔣泰媛,等.半髖與全髖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4996-4997.
[2]趙紅蓮,劉曉麗,馮向春,等.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3):6671-6672.
[3]詹世安,丁晟,宋國全,等.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5):475-477.
[4]韋文燦,郭景理.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對比[J].當代醫學,2013,20(20):68-69.
[5]李想.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對比[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5):12-13.
[6]陳炎城,徐林,韓小松,等.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3):538-539.
[7]胡洪波,李玉民,張龍龍,等.全髖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27(12):1105-1106.
[8]劉鳳國.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16,37(2):77-80.
[9]程俊文.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效果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8):1183-1184.
[10]夏秀春.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臨床醫藥實踐,2013,22(5):323-325.
[11]高技連,楊正芳.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2017,30(4):58-60.
[12]張大江.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基層醫學論壇,2015,17(3):323-324.
(收稿日期:2017-05-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