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 李孛
【摘要】 目的:觀察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8月-2016年
8月收治的股骨頸骨折高齡患者70例,根據手術方式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觀察組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比較兩組手術各指標相關情況及手術治療有效率。結果:對照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1.096、10.980,P<0.05);兩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079、0.454,P>0.05);觀察組術后功能恢復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590,P<0.05)。結論: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及全膝關節置換術在高齡股骨頸骨折中的應用均有其優缺點,在為患者選擇手術治療時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及意愿做出合理選擇。
【關鍵詞】 股骨頸骨折; 高齡;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全髖關節置換術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0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01-0144-02
股骨頸骨折是指發生在股骨頭至股骨頸基底間的骨折,屬于骨科常見多發疾病,以年齡>60歲高齡患者較為多見[1]。老年人由于自身骨質疏松,骨脆性明顯增加,極易發生股骨頸骨折,若得不到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極易誘發股骨頭壞死、深靜脈血栓等嚴重并發癥,因此針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合理有效的手術治療極為關鍵。目前,臨床上針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常用手術治療方法包括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及全膝關節置換術,二者均能夠有效促進患者骨缺血性壞死、骨不愈合等情況得到解決[2]。本研究就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在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做如下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0例股骨頸骨折高齡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5例。納入標準:(1)患者均屬于新鮮股骨頸骨折;(2)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內容均知情,簽署手術同意書;(3)患者年齡均≥60歲。排除標準:(1)髖關節既往有手術史者;(2)因代謝疾病導致的股骨頸骨折;(3)嚴重意識障礙者。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60~85歲,平均(70.14±5.79)歲;20例左側骨折,15例右側骨折。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61~88歲,平均(71.24±6.11)歲;21例左側骨折,14例右側骨折。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筆者所在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取健側臥位或仰臥位,并給予全身麻醉或連續硬膜外麻醉,做Hardinge切口于患者髖關節外側,由臀中肌及闊筋膜張肌進入,將關節囊切開后充分暴露股骨頸,將髖盂、髖臼、髖唇剩余關節囊進行清理,經髖臼銼沿外展45°、前微傾15°將髖臼磨平,直至出現滲血。對削磨骨碎屑沖洗,將人工髖臼杯安裝完善。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1.2.2 對照組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實施硬膜外麻醉,入路方式同觀察組,對股骨頸殘端進行修整后取出股骨頭,將髖臼窩內軟組織徹底清除,擴大髓腔,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人工股骨頭并將其置入,后實施手術復位,利用生理鹽水沖洗,留置引流管,對切口逐層關閉。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療效判定:術后6個月根據Harris評分,從功能、畸形、關節活動度、疼痛等方面進行評價,Harris分值≥90分為優;Harris分值在80~89分為良;Harris分值在70~79分為可;Harris分值<70分為差[3]。治療總有效=優+良+可。比較兩組手術情況,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情況比較
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明顯少于觀察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天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術后骨折恢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年齡≥60歲高齡人群是股骨頸骨折好發人群,尤其以年齡在75歲以上最為常見,考慮其原因可能與老年人群身體狀況較青壯年差等因素相關。股骨頸在整個股骨頭構造中處于特殊位置,老年患者因股骨周圍血管狀況差,一旦出現股骨頸骨折,且得不到積極干預及治療,將造成骨折部位愈合困難,加之老年患者供血情況差,骨折后愈合效果不佳;此外,老年人群普遍存在嚴重骨質疏松現象,使得骨折愈合難度加大,延長患者臥床時間,髖關節功能無法得到有效恢復,預后差[4-6]。
內固定治療及非手術治療均是臨床上針對股骨頸骨折患者常用治療手段,上述兩種方法針對部分骨折情況不嚴重且身體機能較好患者而言療效較理想,但是針對多數長時間臥床高齡患者而言極易引發各類嚴重并發癥,如壓瘡、尿路感染等,患者術后早期若合并嚴重并發癥,不僅使得其心理生理雙重負擔加重,還可能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7]。因此,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而言早期安全、有效的手術治療極為關鍵,合理安全的手術方式選擇不僅關系到患者術后骨折愈合情況及疼痛情況,還同患者預后生活質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目前,臨床上針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常用較為安全有效的手術治療方法有半髖關節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及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為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選擇手術方式時應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最佳手術方式[8]。endprint
本研究對觀察組35例股骨頸骨折高齡患者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對照組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結果顯示,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天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較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手術時間長,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多,但是并不會對患者術后關節活動的恢復造成影響,不會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療效較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好,原因在于,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類關節功能重建手術,在為患者進行關節重建后可有效避免術后疼痛,患者發生功能障礙風險低,術后髖關節恢復快,可有效避免術后一系列并發癥發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股骨頸骨折愈合加快,減少股骨頭壞死情況發生[9];此外,全髖關節置換術中對髖臼邊緣進行嚴格清理,使得髖臼充分暴露,對髖臼進行磨平,有力保證真髖臼及髖臼假體邊緣平行,術中從不同方向對髖關節進行活動,促進髖關節術后活動量及范圍增大,有效保持髖關節活動的穩定性,真實關節與假體間存在的摩擦力顯著減少,有效避免患者術后關節疼痛及髖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生[10-11]。而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雖能促進手術時間縮短、術中出血量也明顯減少,但因術中并未對髖臼進行處理,導致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加,患者術后疼痛情況明顯[12]。
綜上所述,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及全髖關節置換術均有一定臨床療效,均有其優缺點,而從整體上看,全髖關節置換術遠期療效更好,患者術后骨折愈合情況更佳,更適合用于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1]張志剛,馬靜,張磊,等.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療效[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5,37(12):1478-1480.
[2]張運杰.不同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及對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醫學綜述,2017,23(2):389-393.
[3]郝林杰,邱裕生,張育民,等.全髖與半髖置換術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療效比較[J].實用骨科雜志,2017,23(2):118-123.
[4]劉向春,李春根,葉超,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5):100-103.
[5]王世俊,徐偉欽,李學玲.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8):3157-3158.
[6]梁世博,彭昊,方洪松,等.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療效的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7,25(2):138-140.
[7]張時文,李宣明.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華創傷雜志,2014,30(7):692-694.
[8]王立,曹燕明,林建浩,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6):494-496.
[9]劉歡歡,關亞軍,王巧霞,等.比較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6):1457-1458.
[10]桂向洪.人工全髖置換術及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比較[J].醫學綜述,2017,23(12):2474-2477,2481.
[11]史翀,王長海.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221例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7,46(7):896-899.
[12]殷振華,董輝輝,陳軻,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和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臨床療效分析[J].河北醫學,2016,22(7):1095-1098.
(收稿日期:2017-09-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