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親明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是十分重要的,通過研究性閱讀,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語感能力的發展。本文結合教學實例論述了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的三大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研究性閱讀;策略
研究性閱讀是針對文本采用科學研究的方式對其進行解讀,并通過閱讀體驗獲取相應的知識,并實現能力的發展,因此是一種積極高效的學習方法,其典型特征主要集中于自主性、體驗性、差異性以及創造性等。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明確閱讀坐標系,為學生創設閱讀思維方向標,并搭建相應的閱讀成果展示平臺,基于以上三個層面實現學生的研究性閱讀“金三角”的架構,使學生可以從更深層面理解文本,并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以及閱讀步驟,全面推動學生的積極思維。
一、確立研究性閱讀的范圍
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把握研究性閱讀的內涵以及外延,由此而確定閱讀目標坐標系,從而可以使學生明確的掌握研究性閱讀的具體范圍,基于此,引導學生針對文本開展創造性以及個性化解讀。教師首先為學生明確具體的閱讀范圍,由此便可以基于閱讀問題設計而開展。
例如,在教學《生命之舟》時,教師可以首先針對新聞題材的特點以及構成要素展開簡單的介紹,之后向學生提出具體的閱讀問題:“這篇新聞來說,題目存在怎樣的典型特征?在導語中主要交代了哪些內容?在主體部分主要描述的是怎樣的事件?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以及最終話結果如何?”基于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閱讀討論。經過探討之后,學生們得出如下結論:“對于這篇新聞的題目來說,主要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目的是為了頌揚救援戰士的崇高精神并向他們致敬。在導語部分主要交代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具體的人物和結局。在主體部分,更細致地介紹了事件的起因以及完整的經過。在新聞題材中,突出了非常顯著的前后呼應的結構特征。”
通過學生的認知可以清晰地發現,教師在設計閱讀問題時圈定了明確的范圍,以新聞要素的視角展開研究,是對學生閱讀思維的有效啟發,基于閱讀問題展開交流與互動,最終達成共識。對于這一研討過程來說,實際上就是研究性閱讀的本質特征的集中體現。
二、觸發研究性閱讀的思維
實際上,對于閱讀目標坐標系的確定需要基于外圍而限定,但是,采用何種方式才能夠有效確立思維方向,還需要展開更深層面的探究。教師應當保障學生閱讀思維方向標的正確性,才能夠促使閱讀思維順利啟動。
例如,在教學《談語言》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對于這一文本來說,其中心論點在于:書面語應當是口語的規范化。其分論點在于:書面語不能脫離口語,書面語應更具有規范性。如果基于這個角度展開閱讀,你可以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嗎?”教師的啟發之下,學生們展開自主閱讀,在這一閱讀過程中,教師是適時給予學生相應的啟發和點撥,同時也給出了較為詳細的解讀。由此在展示具體的閱讀成果時,學生對此進行如下總結:“對于這一課文來說,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重點闡述的內容便是人們應當愛語言,也要使用好語言;在第二個部分中,點出了第一個分論點,也就是書面語不能脫離口語;在第三部分中,給出了第二個分論點,也就是書面語應當具有典型的規范性。”對于學生的總結,教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做出了適當的點評。
教師在開展閱讀實踐的過程中,首先向學生點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以及各個分論點,就是為了能夠為學生的閱讀明確具體的方向,基于作者的論證思路展開探尋,使學生的研究思維得以快速啟動,由此便能夠對文本結構展開更深層面的研究。同時,教師針對學生的具體研究情況不斷跟進、適時引導并及時校正,由此能夠極大地提升研究性閱讀成效。
三、搭建研究性閱讀的展示臺
開展閱讀實踐體驗,能夠有效提升研究性閱讀質量,教師可以借助多種手段為學生創設閱讀實踐,使學生能夠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不但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能夠和文本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最終完成研究性閱讀認知的架構。為了能夠有效確保研究閱讀過程的順利開展,教師引導學生現掌握部分相對成熟的閱讀模式,也就是引導學生在展開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告知學生應遵循的基本規律以及相應的文本要素,同時也包括一部分閱讀方法以及閱讀技能。例如,對于一篇敘事文本來說,首先需要交代清楚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以及最終結果;對于一篇寫人文本來說,應當具備相應的肖像、語言、動作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描寫等。為學生構建閱讀模式,并不意味著圈定了學生的思維套路,而是針對學生的閱讀行為做出必要的規范。
總之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閱讀模式,如此學生的閱讀便能夠實現有章可循;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保障閱讀成果展示平臺的構建。雖然課堂提問是當前比較流行的文本閱讀方式,但是卻存在顯著的局限性。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展示成果的平臺,可以選擇的方式既包括同桌互評,也可以是小組展示,抑或者墻報張貼等等,都可以將學生的研究印象更深層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