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蕓
龍應臺的《目送》用生命意識叩問生死離別,作品用對比手法呈現出生命發展的真實可感。龍應臺曾在公開場合這樣表示,《目送》她如果年輕十歲是寫不出來的,而因為這部作品的私密性和情感深度,她無法在大庭廣眾暢談這本書。73篇散文組成的《目送》,通過孩子的幼年、自己的壯年、長輩的暮年來詮釋生命的成長、成熟與老去。同時,用理性的眼光關注周邊的人和事,表達了對生命中生死離別的感悟。作品中濃濃的人文溫情,激發了作品與讀者的共鳴。
一、生命的傳承,感動源自真實
《目送》情牽三代,以作者為圓心,以“與子”“與父”的情感為等值半徑,輻射出一個完整的生命圓軌。無論是面對生命的成長還是衰老和告別,龍應臺都展現出了一個成熟生命的思考、責任和擔當。作品通過以“我”為核心的生命前后的成長歷程,通過成長中不同時代相似場景的對比,讓讀者更真切地感同身受生命成長輪回中的妙處。
(一)從容面對生命的成長
面對生命的成長,龍應臺也有過焦慮和不安,可最后她都能從容、淡定地面對,尤其體現在“與子”“與父”的6次目送中。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時,“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華安十六歲,機場送他去美國做交換生,他“照例擁抱”,卻“很明顯地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通過安檢后,他“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我則“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華安二十一歲,上龍應臺教課的大學,“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意搭我的車”。
與兒子的生活,龍應臺慢慢了解到“目送的意義”。
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去大學教書報到,為了對得起女兒“教授”的身份,父親把車停在了側門的窄巷邊,留下站在巷口目送的龍應臺。看著滿腿都是排泄物的父親,龍應臺蹲下來為他擦拭,沒有任何怨言。由于自己要趕回臺北上班,所以只能眼看著父親被護士推回,看著輪椅的背影消失在玻璃門前。父親火化歸天,龍應臺眼看著棺木“緩緩向前滑行”,“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住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與父親的生活,龍應臺再次慢慢了解到“目送的意義”。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景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
看似簡單的“不必追”三個字,卻滿含了作者龍應臺對“生命成長”的理解。年輕倔強的華安其實就是年輕時候的龍應臺自己,每個年輕的生命都渴望自由和獨立,希望自己能頂天立地、獨當一面。經歷人生的風雨挑戰后,處于生命成熟期的龍應臺早已能輕松地面對年輕生命發出的咄咄逼人的氣勢。當然,面對生命的老去,龍應臺也有了更多的沉穩和淡定。面對滿腿都是排泄物的父親,也許年輕的生命會無法承受,甚至會有排斥,但是龍應臺淡定地蹲下擦拭的動作,詮釋了兒女的“反哺之情”。每個生命都是從呱呱墜地開始,都是父母含辛茹苦地哺養長大。當成熟的生命孕育下一代生命時,其自然不能忘記上一代生命的養育之恩。
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目送》就有這樣一種個人又集體化的情感體悟。《目送》沒有囿于狹隘的私人情感體驗和追憶,而是以一種獨特的視角捕捉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引發讀者小心翼翼地去體驗物是人非的變化,挖掘生命中亙古不變的情感意義,直指人心,給讀者點亮啟迪人生智慧的明燈。就如作者曾所言那樣:“書寫本身,于己,是自我探索;于讀者,亦有啟發。”
(二)精心呵護生命的衰老
父親的離開,加劇了母親記憶力的衰退。為此,龍應臺特意放慢了腳步,呵護日漸衰老的母親:陪母親上胭脂,把綿羊油倒在母親手心,給母親涂手指甲、抹口紅,在溫潤的時光中幫母親重拾心中那份愛美之心。
面對神志模糊的母親不斷地反復的追問和質疑,龍應臺不厭其煩地證明自己就是雨兒的身份。面對每天不斷數錢包的母親,龍應臺自制“銀行證明”安撫焦慮萬分的心。面對寒冷冬夜、終夜不睡的母親,龍應臺幫母親穿上最暖的衣服,圍上圍巾,牽著母親的手,出門散步喝家鄉味的豆漿。
如此循環反復中,油然而來的是生命衰老的憂傷,讓每一個人都必須直面這生命不可抗拒的規律。龍應臺之所以感人,是她不僅自己付出努力,還和朋友分享交流彼此經驗,用放慢的腳步和全心全意的愛來呵護這無可奈何的生命衰老。
當然,龍應臺在默默付出的同時也收獲了意想不到的被呵護的感覺。泡面里的青菜讓兒子帶著老媽整整逛了三小時,只為仔細挑選食物。回家后,安德烈像一位大廚一樣做起了美食。龍應臺答復兒子說:“好,我學會了,以后可以做給你吃了。”可兒子卻說:“我不是要你做給我吃。你還不明白嗎?我是要你學會以后做給你自己吃。”
這樣一段對話讓人回味無窮。父母與孩子,所謂的強與弱,似乎就在不經意之間轉化、逆轉。龍應臺對于母親的照顧,兒子對于龍應臺的照顧,有一種似曾相識的、一脈相承的感動。愛與被愛,就在每一個家庭的喜怒哀樂中無限地循環。一代人在成長,總有一代人在衰老;讓成長去呵護衰老,這是每個家庭愛的輪回,更是生命最有意義的輪回。
(三)萬般不舍的生命告別
龍應臺用“滿山遍野茶樹開花”篇章中的《幽冥》《繳械》《年輕過》等15篇散文來記錄和回憶與父親、母親的點滴生活直至與父親生命的告別。
15篇文章的開篇都用相類似的三句對話來展現父親、母親一點點的生命變化和自己對他們的關心、關注。“爸爸,是我。吃過飯了嗎?”“吃不下。”“不管吃不吃得下,都要吃啊。你瘦了很多。”(《年輕過》)龍應臺在繁忙工作的同時要教兒子處理生活瑣事,更要接受老父親希望自己陪他去參加憲兵同學聚會的邀請。面對忠孝難以兩全的無奈,龍應臺還是努力調整了自己的時間,配合老父親參加憲兵同學聚會,讓他很興奮。
“滿山遍野茶樹開花”篇章最讓人揪心的是龍應臺直面父親生命的結束。由于父母都是從大陸而來,龍應臺在臺灣沒有親戚,沒有經歷過親人的離世。直到五十歲,她才第一次遇到了人生課程中讓心理宇宙發生劇烈震動的親人過世。父親的逝世讓龍應臺不得不開始獨自咀嚼人生不可逃脫的生老病死,“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在《兩本存折》中,龍應臺明白:“在那一本存折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更驚人的,‘金錢和‘時間的兩種‘幣值是不流通、不兌換。一旦用出,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錢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因此,“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溫暖心愛的人。在《俱樂部》中,作者和“樹海葬俱樂部”的人討論身后之事,理性地選擇身后之事的方式。親人的離世讓龍應臺更加豁達地看待人生,更堅定了她“孤獨面對,素顏修行”的信念。
二、生命的溫度,溫暖始從身邊
《目送》中,龍應臺不僅記錄自己與家庭生活的點滴,還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這個世界,以一個知識分子特有的人文關懷寬厚憐憫身邊的“陌生朋友”,為他們的生存境況發聲而呼,為社會的生存現狀量力而行。
在現有的教育環境下,父母更多地引導孩子如何追求卓越,成為一個精英;可是平凡生活中的挫折、痛苦、哀怨鮮有人關心、關注、指導。《跌倒——寄K》中,一個“國三”學生用一個塑料袋自殺在學校的廁所里,讓龍應臺深有感觸。她設想了學生生命最后三天的境遇,一系列的問題直指世間是否還有那一絲讓人留戀的溫暖,是否有人曾經給予過跌倒時候的關心、問候和幫助。
誰教過我們,在跌倒時,怎樣的勇氣才真正有用?怎樣的智慧才能度過?“我們沒有學過”,一句簡短的話,卻是如此鏗鏘有力。面對生活,要用平靜的心態去面對挫折和考驗,確實是一段修行之路,就像龍應臺所說:“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在這個孤獨的修行中,人們可以用“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結實的擁抱”給修行途中的陌生行者溫暖和力量。生活除了教人做一個優秀的人外,更要教育引導人做一個淡定、從容之人: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不急不躁,安然處之。
“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碰觸;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如此沉重的開篇,來自《四千三百年》,發生于滿目瘡痍的金門。“小心地雷”的鐵牌、畫著黑骷髏頭的畫,不免讓人想起那些被炸身亡的人們,甚至連名字都不知。民謠歌手“金門王”的歌聲里的蒼涼和無奈,不僅僅因為他被炸彈炸瞎的眼睛和炸斷的腿。當然,世界不只有悲情的金門,還有阿富汗、巴勒斯坦、中亞……
“埋下一個地雷,只要三至二十五美元,速度極快;要掃除一枚地雷,得花三百至一千美元……一整天下來,他可以清二十到五十平方的范圍。要掃除阿富汗五分一國土的地雷,需要的時間是四千三百年。”(《四千三百年》)
觸目驚心的數字對比,讓平凡的普通人就能在頃刻之間讀懂其中的艱難和不易,當然更有其背后帶來的滅頂式的生命洗劫。不論戰爭起于何由,至少戰爭中犧牲的人是可悲的,戰爭后犧牲的人更是無辜的。龍應臺用極富理性的文字描述了這段人類史的災難,每一個人透過文字都能讀懂戰爭的“意義”。世界的和平與人、與己都是一種生命的尊重。
有時候,時代太殘酷了,令人閉上眼,不忍注視。
三、結語
在《目送》中,龍應臺用她的款款深情敬重生命,悲憫人生悲苦,關注完整而獨立的人,在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人情味,深深感染了讀者。一個有愛的作者,一部溫暖的作品,點亮生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