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方明
典型人物的塑造直接決定了文學作品的高度,好的典型人物應該具有鮮活生動性、概括性和深刻性。典型人物的創造應該來源于生活,應該具有某一類人的特性,同時包含個性。典型人物應該是一個完整性格的人物,善于通過性格塑造洞察社會矛盾,不回避人物存在的缺點與弱點。
一、經典作品離不開典型人物的塑造
小說作品創作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人物的刻畫,《水滸傳》之所以成為經典,讓人百看不厭,其根本原因是人物刻畫得非常深刻,每個人性格都寫出來了,108個人都各具特色,做到了每個人都有性情、有氣質、有形狀、有聲口。黑格爾早在18世紀就提出了人物創造的系統理論,他認為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應該就是人物的性格,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一個整體,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例如,荷馬筆下的每一個英雄都是許多充滿生氣的性格特征的結合,阿克琉斯一方面容易發火、兇狠殘暴,另一方面又尊重老人、忠實于朋友而且勇敢,作者通過不同的情境展示了人物各方面的性格特征。
別林斯基在《同時代人》中指出,創造最基本的法則之一就是典型性,沒有典型性就沒有創造,并以此指出《馬魯夏》中的馬魯夏、納姆和瓦西里就是“典型人物”。由此,產生了典型人物這一專有術語。恩格斯指出,現實主義除了要真實地展示細節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由此,文藝理論領域開始對典型人物越發關注。事實上,經典作品的創造離不開不朽的典型人物塑造,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阿Q,曹雪芹《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和王熙鳳,吳承恩《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唐僧,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等,這些典型人物都成為文學創作史上的經典。
到了20世紀,各種現代及后現代文藝思潮的出現,一些作家開始質疑“典型人物”。然而現實是這一時期出現的世界文學成果仍然離不開典型人物的創造。例如,羅曼·羅蘭筆下的約翰·克里斯多夫,肖洛霍夫筆下的葛利高里,高爾斯華綏筆下的老喬里恩、小喬里恩以及伊琳等,每一個人物都意蘊豐厚、個性鮮明。此外,這一時期的中國作家創作作品的成果也離不開典型人物的塑造,如莫言的上官魯氏,茅盾筆下的吳蓀蒲,老舍筆下的虎妞、駱駝祥子等。
文學作品的創作離不開人物的刻畫,更強調要塑造典型人物,在現代文學創作中,其價值往往被低估。文學作品的創作沒有好壞之分,文學形態的多樣化能開拓文學審美空間,然而不管形式如何創新,人們仍然應該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
二、典型人物的特點
對于典型人物的概念,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表達,然而學術界普遍認為典型人物應該具有鮮活的生動性、概括性和深刻性三方面的特點。
典型人物首先要具有鮮活的生動性,創作典型人物時,不僅要有主導性格,還應該將多方面的性格統一,刻畫為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例如,賈寶玉除了具有叛逆的主導性格以外,還偶爾有些呆子氣,情感細膩、聰明機智、才思敏捷、會討女孩子喜歡。這些某一性格特點突出同時又具有多方面性格的人物,往往讓人感受到其血肉感和立體化,更受讀者歡迎,難以單純以好壞對其進行評價,顯得更為真實。現實當中的人往往也是這樣,只有認識到這點才能寫出鮮活生動的典型人物。
其次,典型人物還將共性與個性進行統一,具有概括性,它既要代表一類人,還要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例如,阿Q被看作“中國農民的落后形象”,揭示了中國國民的劣根性,極具鮮明突出的類樣本特征。
最后,典型人物的塑造必須要深刻,能觸及人物的靈魂深度,反映出社會與人生、現實與歷史等方面的厚重意蘊。例如,曹雪芹通過描述賈寶玉的叛逆個性來挑戰“讀書做官”“男尊女卑”等文化糟粕,以追求自由與民主的現代意識,其中具有深刻的意蘊,從而成就了經典的典型人物。
三、文學高度離不開典型人物的塑造
典型人物的塑造往往能夠提升文學創作的高度。改革開放以來,文學創作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網絡文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然而當中存在明顯的不足,許多作者在創作時忽略了典型人物的塑造,其作品缺乏藝術的高度與美麗。特別是近年來凡俗化、生活流的創作主張,加上受到西方后現代思想的影響,許多作者在創作時不重視研究人物、觀察人物和刻畫人物。這直接導致現代作品中能深入人心、意蘊厚重、性格豐滿、個性鮮活的人物少之又少。
整體來看,新一代作家與前幾代中的張愛玲、孫犁、沈從文相比是比較遜色的,更是無法與魯迅、茅盾、老舍相比,即便是聲譽很高的作品,對典型人物的塑造也是明顯不足的,沒有深刻洞察人物的心靈,更沒有把握好復雜的人性,導致所塑造的人物簡單化、粗糙化。例如,被譽為得到《紅樓夢》精髓且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繁花》,在人物描述上就遠不及《紅樓夢》,人物性格遠不及《紅樓夢》中人物的豐滿和鮮明。有些讀者給出評價,小說里的人物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人物之間的性格沒有拉出差距。
概念化、公式化的人物塑造大大降低了文學高度,當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空泛、枯燥而干癟。例如,村支書本身承載了豐富而復雜的社會信息,處于底層民眾與上級多層領導的夾縫中,面臨一定的壓力,又有一定的權力,很容易被塑造成為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現有作品卻沒有突出這一特點,無非兩個比較概念化的形象:要么比較壞,要么一心為公,受到群眾愛戴,意蘊比較膚淺,人物性格也比較空泛。顯然,這樣的作品文學高度不高,更難以成為經典。
因此,要想提升文學作品的高度,作者就必須走進生活,貼近人民,充分認識到人的千姿百態,了解各類人物特征,塑造出鮮活而生動的人物形象,不斷進行藝術和生活積累,從而發現美和創造美。
四、創造具有文學高度的典型人物的文學技法
(一)發現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出具有共性與個性統一的典型人物
文學作品的人物盡管是虛構的,但通常來源于社會生活,高爾基曾經說過“文學就是人學”。從人學的角度來看,文學作品的人物塑造,不僅要有典型的場景搭配,更要重視人物性格特征的塑造,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價值、靈魂以及尊嚴。對此就需要通過社會生活去發現并且提煉某類型的人物,觀察生活的人物所處的社會地位、特征、面臨的矛盾、情感表現等,從而塑造出某類人的典型代表,再結合具體的場景予以表現。此外,還要注意,典型人物不僅要具有一類人的共性,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個性,是一個普通與特殊的有機結合體。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有生氣的人,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典型人物具有某類人的特征,其魅力還來自自身獨特的品質、精神氣質和特殊經歷。總的來說,典型人物要塑造成似曾相識但又有一定陌生感的人。
(二)典型人物塑造應注意性格的豐滿和多面性
人是復雜多樣的,通常包含多種性格特征,即使壞人可能也有好的一面,因此在塑造典型人物時,要注意人物必須有鮮活的生動性,人物具有一個主導性格,同時又包含了一些多重性格,將其塑造得鮮活,有立體感。例如,魯迅筆下的李大釗就是一個共產主義者的個性化復合體,他像商人,也像官吏,還像文人,他樸質、儒雅也凡俗。魯迅對李大釗的描述非常樸質,接近生活,沒有太高大上,卻讓人敬仰,令人沉痛。典型人物的塑造應該做到具有代表性,性格要完整,作者要善于通過性格塑造洞察社會矛盾,不回避人物存在的缺點與弱點。
五、結語
典型人物的塑造直接決定了文學作品的高度,好的典型人物應該具有鮮活生動性、概括性和深刻性。典型人物的創造應該來源于生活,應該具有某一類人的特性,同時包含個性。同時,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也離不開典型環境的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