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志凱/文
近段時間,通過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郭聲琨書記、張軍檢察長在政法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精神,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全面學習、系統領會的基礎上,切實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檢察工作的新要求上來,真正做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法治頭腦、指導司法實踐、推動檢察工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其中有關政法工作的內容,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法工作的新認識、新概括、新部署,是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法工作的新思想、新理論、新要求。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是,在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方略發生歷史性變革和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地位,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以“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為題,概括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取得的重要成就:“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但與此同時,總書記也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主要矛盾的解決需要法治建設協同跟進,需要依法治國予以保障。法律作為穩定、明確的社會規則,能夠為國家穩定發展提供堅實基礎,為社會有序發展提供規范框架,為中華民族持續發展提供確定空間。由此也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厚的實踐基礎和嚴密的邏輯思路,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基礎上,對執政規律的深刻把握,對執政使命的決心和擔當。
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計有54次提到了“法治”,可以說通篇融匯了深厚的法治精神,并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建設方方面面??倳浺笤趪野l展的方方面面推行“法治化”,就是要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倳浱岢鰧崿F“法治中國”的發展目標,要加強包括法治體系、法治觀念、法治理念、人民法律素養、法治理論研究、法治文化建設等方面保障措施??梢哉f,總書記不僅描繪了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還制定了路線圖,指明了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法工作的總體思路,概括為實現依法治國要做到“一個必須,三個堅持”,即“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化建設,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從這個角度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個必須,三個堅持”的論述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法理論,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法治中國指明了根本路徑和努力方向,作為檢察人員更應該增強使命感、榮譽感和責任感,圍繞新時代法治思想建設總思路,立足本職,為推進法治化建設總目標貢獻力量。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為新時代政法工作指明了方向,必須長期堅持。
在2018年1月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履行好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主要任務。這是黨的十九大后首次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著力指出新時代政法工作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提出了以“四大主要任務”為核心內容的新思想,傳遞了新信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涵蓋思想政治建設、業務能力建設、紀律作風建設、政法隊伍建設等方方面面,科學闡述了事關政法工作全局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做好政法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科學指南。
政法工作事關國家安全。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強調,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并首次系統提出“11種安全”,構建了國家安全體系。政法工作的根本遵循之一就是要維護國家安全,進而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為,“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所以,維護國家安全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的,其邏輯起點和全部歸宿都在這里。
政法工作事關社會大局穩定。2012年11月16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而社會和諧穩定便是重要內容之一?!敖ㄔO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努力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自覺地把檢察工作和隊伍建設置于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中來審視、謀劃,進一步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前瞻性、針對性,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政法工作事關人民安全。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安全是頭等大事,新時代政法工作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檢察人員在司法活動中要捍衛人民的合法權益,把人民安全作為重中之重,堅決防范、制止、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以上“三個根本遵循”,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本質上講,國家安全和人民安全是內在統一的,因為人民越有安全感,國家安全就越有依靠,國家越平安,人民就越有安全感。而社會長治久安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體現,為人民安全提供重要民生環境。
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務是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目前,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對維護社會穩定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鄧小平曾說:“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狈€定是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基石。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務”。沒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一切改革發展都無從談起,再好的規劃和方案都難以實現,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去;要處理好維穩和維權的關系,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要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發動全社會一起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應當說,社會大局穩定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各項改革就難以順利實施,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所在,更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在社會觀念多元、利益格局復雜和矛盾糾紛凸顯的新形勢下,檢察機關堅持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念,對社會大局穩定意義重大。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明確指出了新時代政法工作的評價標準和現實歸旨。
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標是保障人民安居樂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安居樂業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檢察機關要把維護人民合法權益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對平安的愿望和需求為工作導向,依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是政法工作的根本使命,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初心”。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為全面加強“法治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要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充分履行檢察職責,努力在全面加強“法治中國”建設中作出應有貢獻。
黨的領導是建設法治中國的根本保證。沒有黨的堅強領導,“法治中國”建設就會偏離正確方向。一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于檢察工作的全過程和各環節,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夯實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的政治根基,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確保各項檢察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二是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開展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堅決抵制西方法治思想的消極影響,筑牢檢察人員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思想政治基礎。三是要準確把握檢察機關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中的職能定位,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好各項法律監督職責。
法治是依良法而治,作為法治建設的一支生力軍,推動科學立法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之一。一是要立足檢察職能和檢察工作實踐,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在地方性立法領域的自身優勢,認真總結執法辦案經驗,深入研究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某一環節存在的漏洞,做好向人大報送立法建議工作。二是要重視各類地方性法規出臺之前的征求意見,真正把自己擺進去,把責任擺進去,主動建言獻策,使地方性法規更科學,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維護立法權威,尊重立法,不以司法的形式突破或廢止有效地方性法規。
政府是實施法律的主體,保障政府嚴格執法,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要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促進嚴格執法,助推法治政府建設。一是要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新部署,按照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來謀劃和推進檢察工作,認真總結檢察機關在服務非公經濟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經驗做法,把握新規律,拿出新措施,更好地發揮檢察職能作用,助力政府嚴格執法。二是要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有效利用兩法銜接平臺,建立相互溝通協作、行政執法行為風險評估、同步介入調查、監督與預防并重、定期考核評價等工作機制,深入推進兩法銜接工作,規范政府嚴格執法。三是要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對一些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對行政行為進行有效檢察監督,加強對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監督政府嚴格執法。
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檢察機關既是司法活動的參與者,也是司法活動是否公正的監督者,雙重身份要求檢察機關必須堅持法律監督與自身監督一個標準,決不允許強化法律監督的同時放松對自身的監督。一是要堅持嚴格司法,以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為基礎,深化案件管理模式,完善檢察業務評價機制,形成嚴格規范司法的制度約束和正確導向。同時,完善檢察官司法檔案,對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辦案人員進行終身追責、嚴肅處理,確保自身司法公正。二是要強化對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監督,落實各項監督措施,加大監督力度,堅決糾正司法不公,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三是要統籌推進檢察官、司法輔助人員、司法行政人員三類人員管理,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要求,堅持政治培訓和業務培訓相結合,既提高政治素質,又提高專業素養,不斷提升檢察隊伍的職業能力和水平。
作為承擔普法責任的檢察機關,更要在守法上起帶頭作用。一是要依法嚴懲各類刑事犯罪,維護國家穩定,保護人民安居樂業,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讓人民群眾看到法律的作用,讓國家工作人員敬畏法律、奉公守法,并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做自覺遵法守法的表率。二是要認真落實檢察環節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措施,強化釋法說理、依法辦理,落實檢察官以案釋法制度,針對案件處理結果,對案件當事人進行答疑解惑。繼續推進涉法涉訴信訪制度改革,落實涉法涉訴信訪事項依法終結制度,全面實施律師參與化解和代理申訴案件工作,引導和支持信訪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增強群眾對法治的信心。三是要加強預防犯罪法律宣講活動與通過執法辦案普及法律知識相結合,建立預防犯罪法律宣講團成員檔案制度,拓展普法宣傳渠道、豐富宣傳模式,充分利用媒體對典型案例進行解讀,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