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我國近年來社保覆蓋面持續擴大,尤其是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已達95%以上,但實際上,隨著經濟轉型和新業態的不斷涌現,我國職工養老保險和職工醫療保險的實際參保情況不容樂觀,斷保現象越來越嚴重。
究其原因,除了制度原因和管理原因,比如養老個人賬戶記賬率太低;普惠性調待沖淡了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激勵效應;參保繳費手續不夠簡便,特別是對于長年身在外地的參保者而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參保政策不明確,比如靈活就業人員理論上可以同時參加城鎮居民醫保或新農合,因為目前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并未明確排除已參加職工醫保的人員。正是由于參保政策不明確,導致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成為參保擴面的“老大難”,要么兩個制度都沒有參加,成為漏保者;要么兩個制度都參加,成為重復參保者;要么本該參加職工醫保的轉成參加居民醫保,沒有據實、理性選擇參保類別。
社會保險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無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而在政府其他有關文件中又規定可以參加居民醫療保險,從而弱化了法律的引導鼓勵作用,使參保政策過于靈活。而對于哪些從業人員屬于靈活就業人員又沒作具體的政策劃分。
近些年,由于參加居民醫保的門檻很低,政府補貼占大頭,個人繳費較少,而住院待遇幾乎與職工醫保相差無幾,越來越多的“邊緣人群”打著靈活就業人員的幌子踴躍選擇參加居民醫保,使靈活就業人員擴大化。有些在中小企業崗位工作的職工竟與雇主私下談判,合謀以靈活就業人員之名拒絕參加職工醫保,既遂了雇主節約勞務成本支出之意,又合了自己盡量多拿現金收入之心,出現了“職轉居”的參保亂象。
我國基本醫保可分為強制參保的職工醫保和自愿參保的居民醫保。所謂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當然是指向應該參加具有強制性的職工醫保的人員。
我國“十三五”規劃提出“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十九大報告進一步要求“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這既是要求又是舉措,但還不夠,必須進一步細化辦法。除了完善制度、改善管理、加強宣傳、提高認識之外,還應該從以下方面發力:
第一,完善參保政策,對法定人員作出有法可依的硬規定。關鍵在于劃清正常單位用工與靈活就業人員的界限。除社保法確認的三種形式外,不能隨意擴大范圍。對企業使用的各種用工,包括臨時性用工、通過勞務公司派遣的用工(由勞務企業負責參保)等,一律應依法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非全日制人員也應簽訂勞動合同,第一個用人單位有參保登記責任),并按社會保險法規定強制參加職工醫療保險和其他社會保險。這樣做絕不是破壞營商環境,而是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市場公平和秩序。第二,強化執法。不允許擅自擴大自愿參保范圍。對“化整為零”不參加基本醫保的用人單位必須依法嚴肅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