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嚴格管理生態“坡地村鎮”建設項目準入,落實保生態、保環境、保耕地,促進低丘緩坡科學合理開發利用,9月4日,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省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省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發布生態“坡地村鎮”建設項目準入負面清單。此次發布的準入負面清單目錄具體包括16種情形:不符合產業政策(禁止供地)的;不符合環境功能區規劃要求或不符合生態保護紅線要求的;不符合“依山就勢、點狀布局、錯落有致、垂直開發”建設規劃設計要求的;不符合水土保持、環境保護或地質災害防治等工程建設設計要求的;涉及建設占用耕地或平原(坡度在5度及以下)林(園)地的;涉及工業類項目或別墅類房地產開發項目的;涉及飲用水源保護區(含農村飲用水源保護范圍)的;涉及自然保護區的;涉及地災隱患點或高易發區的;涉及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或重點治理區的;涉及山洪溝道的;涉及Ⅰ級保護林地的;涉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確定的禁止建設區的;涉及壓覆重要礦產資源或探礦權無法協調解決的;涉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無法配套的;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其他禁止的情形。浙江省強調,各地要結合實際,進一步細化項目準入負面清單,嚴禁不符合低丘緩坡資源開發利用條件的各類項目建設,對涉及負面清單內容的開發建設項目,一律不予立項、核準選址、報批用地。
9月8日,天津市生態保護紅線公布,全市陸海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393.79平方公里,占全市陸海總面積的9.91%,形成了山水林濕海的系統保護格局。其中,劃定陸域生態保護紅線1195平方公里、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區219.79平方公里、自然岸線18.63公里。天津市生態保護紅線空間基本格局為“三區一帶多點”。“三區”為北部薊州區的山地丘陵區、中部七里海—大黃堡濕地區和南部團泊洼—北大港濕地區;“一帶”為海岸帶及鄰近區域;“多點”為市級以上禁止開發區和其他保護地。根據主導生態功能,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包括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防風固沙生態保護紅線、河濱岸帶生態保護紅線、地質遺跡—貝殼堤生態保護紅線5類;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包括海洋特別保護區生態紅線區、重要濱海濕地生態紅線區、重要漁業海域生態紅線區、濱海旅游休閑娛樂區生態紅線區、自然岸線生態紅線區5類。天津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時將生態功能極重要區、生態環境極敏感脆弱區、禁止開發區和其他生態保護地等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使國土生態空間得到優化和有效保護,生態功能保持穩定,生態安全格局更加完善。
6月下旬-8月上旬,廣東省國土資源廳聯合省農墾總局赴有關地市進行督導,調查核實全省農墾國有土地確權登記工作進展、存在問題,提出推進思路。據悉,廣東省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應確權發證總面積約318.11萬畝,已完成登記發證面積308.15萬畝,發證率為96.85%。剩余9.96萬畝尚未確權發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存在權屬爭議。農墾國有土地界線長,與集體土地相鄰的地塊容易與農村集體產生土地權屬糾紛;二是權籍調查工作難度大。涉及與集體土地相鄰的地塊,權籍調查需雙方簽界確認,農村集體不配合情況較為普遍。針對上述問題,廣東廳和省農墾總局研究提出了3項措施予以解決。一是標圖建庫。8月底前,將已經確權登記發證(含已發林權證的)、未發證的農墾國有土地以及有爭議的地塊標注在同一個底圖上,逐個梳理已發土地證和林權證是否存在交叉、重疊情況,并標出農墾國有土地范圍內政府歷年已經收回的土地范圍。該成果也將作為今后自然資源部門和農墾部門開展農墾國有土地確權發證共同認可、共同使用統一的數據。二是加快發證。對國有農場土地權屬依據充分但尚未發證的農墾土地要加快發證;對存在權屬爭議且一時難以解決的農墾國有土地,清楚標繪固化爭議土地范圍,對沒有爭議的土地先予以發證,爭議土地待爭議解決后根據處理結果發證。三是依法調處。按照“依法依規、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原則加大土地權屬爭議的調處力度,兼顧農民利益,靈活處理土地權屬糾紛,依法確定土地使用權。
近期,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印發《四川省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細則》(簡稱《細則》),明確以出讓金形式征收的礦業權出讓收益超過500萬元的,超出部分可申請分期繳納,首次繳納比例按分段定率方式確定。《細則》明確,分期繳納礦業權出讓收益的礦業權人,首期按繳費通知書繳納出讓收益,剩余部分按礦業權出讓合同約定或礦業權登記機關批準的分期方式繳納。500萬元(不含)至5000萬元的,首次繳納金額不低于50%;5000萬元以上的,首次繳納金額不低于30%。剩余部分在首次頒發的采礦權許可證有效期或依據開發利用方案服務年限確定的有效期屆滿一年前分年度平均繳納。首次頒發的采礦權許可證是指按規定繳納了采礦權出讓收益后取得的采礦權許可證。《細則》要求,申請分期繳納礦業權出讓收益的,應當在礦業權出讓收益結果公告之日起60日內,由礦業權人向礦業權所在地縣級礦產資源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并逐級報礦業權登記機關批準。《細則》強調,省級礦產資源主管部門登記管理的礦業權出讓收益實行廳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系統網上審核,省、市(州)、縣三級聯網、信息共享。四川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細則》的實施將進一步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維護礦產資源所有者權益,促進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
日前,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制定《重點企業和項目精準服務實施方案》,要求廳有關處室加強指導和引導,強化用地計劃監管,拓寬用地指標來源,及時研究和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切實增強重點企業和項目用地保障能力。引導項目合理節約集約用地。積極指導各市提前介入,在項目前期論證,用地選址、預審、報批,項目設計等環節提供支持和指導,不斷加快推進重點企業和項目用地前期工作。引導重點企業和項目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選址,節約集約用地,優化項目用地布局,為全區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用地保障。堅持實施差別化計劃管理。按照“集中統籌、分級保障”原則,指導各市積極做好重點企業和項目用地保障工作,市級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符合用地報批條件的重點企業和項目用地需求;自治區對列入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重大項目、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的重點企業和項目試行用地指標核銷制,項目所需新增用地指標由自治區統籌保障。多措并舉拓展用地空間。指導各地加快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工作,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和結構;推進低效土地再開發利用、盤活存量土地、閑置土地處置等工作,拓寬用地指標來源,擴大指標流量,增強用地綜合保障能力,切實提高重點企業和項目用地保障能力和水平。“補改結合”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指導市、縣國土資源局加快推進實施土地整治和耕地提質改造項目建設,增加補充耕地指標儲備,建立自治區、市兩級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平臺,對耕地占補指標確實難以落實的,積極通過自治區、市補充耕地指標交易予以解決。運用信息化成果提升審批服務。建立全區建設用地審查報批“三級聯審”系統,充分運用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成果,減環節、優流程、壓時限、提效率,做好重點企業和項目的用地審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