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海縣國土資源局 童萍麗 王廣為
寧海,取海靜境寧之意,縣域面積寧波最大,有1843平方公里,生態環境優越,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譽;是寧波南部的橋頭堡、寧波南部區域的“排頭兵”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是“5 · 19中國旅游日”發祥地、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家循環經濟示范縣創建單位,也是寧波市首個國家生態縣、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寧海“七山二水一分田”,惜土觀念尤顯重要。寧海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始終堅持保護保障相并重,加大圍墾造地、低丘緩坡開發、表土剝離力度,成功圍墾蛇蟠涂、下洋涂,扎實推進雙盤三山涂圍墾,實施耕作層剝離和再利用面積2100畝,新增耕地面積14.5萬畝,連續19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自2015年開始,寧海縣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精神,按照“落地塊、明責任、設標志、建表冊、入圖庫”要求,劃優、劃足、劃實了永久基本農田。通過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有效鏈接縣域“山水林田湖”,一方面構筑了發展邊界,防止城鎮“攤大餅”式擴張;另一方面為生態建設、綠色發展夯實了基礎,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
強化領導指導。將劃定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考核重要內容,成立縣、鄉鎮(街道)兩級領導小組,加強國土資源、農林、發改、規劃以及鄉鎮街道等聯動配合,建立專人負責、專項督查、專題論證、專業指導的“四專”機制,形成了科學抓、嚴格抓、共同抓的工作格局。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作為規劃調整完善的核心任務和前置條件,對任務不完成的鄉鎮街道規劃調整不受理不審批,對任務完成好的實行三個優先:規劃調整優先受理,建設用地優先審批,土地整治項目和資金優先保障。
二是強化定質定量。按照“保護優先、量質并重、成片為主”的要求,第一時間建立外業工作組,以遙感影像圖為底圖全面實地核查,逐一將15692塊圖斑落到地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40.3萬畝。特別以優進劣出為原則,把好農田“出入關”,將城區周邊3100畝“精品耕地”、寧波南部濱海新區36500畝“潛力耕地”劃入永農,高標準基本農田和糧食功能區劃入率100%,倒逼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并劃出低等級耕地10萬畝,進一步提升了農田質量。
三是強化劃準劃實。對劃入的每一塊地,逐一確定邊界、地類、面積、質量等級和片塊編號,準確建立縣、鄉鎮(街道)、村三級地塊現狀登記表、保護責任表等1100份,向農戶發放保護卡近10萬張。精準制作鄉鎮永久基本農田以及示范區分布圖、影像套合圖60份,切實做到圖、數、地相一致。同時,在村莊周邊、交通沿線顯著位置,設立大型宣傳牌,豎立縣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牌12塊、鄉級66塊、村級354塊、界樁1390個,確保劃定成果上圖入庫、定位落地。
一是下好責任棋。落實縣、鄉鎮(街道)、村、組主體責任,與鄉鎮(街道)簽訂18份保護責任書,與村級簽訂354份保護責任書,全面構建“大家用、大家管”的責任體系。建立“田長制”,由18個鄉鎮長、街道主任擔任鎮街總田長,363個村社主任擔任村社總田長,各村社小組組長擔任分塊田長,縣、鄉、村、組逐級簽訂責任狀,全面履行巡查管理職責。同時,將田長姓名、舉報電話在標志牌上公開,將田長履職情況與耕地補償資金分配掛鉤,由于田長責任落實不到位導致破壞基本農田行為發生的,視情扣減補償資金。
二是下好管控棋。強化規劃管控,在全市率先建立多規融合機制,有序推進土地、總規、環境“三規合一”,嚴格鎖定田界、城界、生態界“三條紅線”。強化執法管控,嚴密土地“監察網”,以一周兩次以上的頻次開展常態化巡查,2016年共開展動態巡查8250人次,巡查里程超過10萬公里,以零容忍態度查處非法占用、破壞永農行為。強化監督管控,開設記者視點、全媒聚焦等專欄,組織“兩代表一委員”巡查,形成全社會參與、全方位監督的濃厚氛圍。
三是下好改造棋。在全國率先試水涉農資金整合改革,每年整合2.7億元資金用于農田水利改造建設。向海洋要空間,十年來,下洋涂圍墾5.4萬畝,新增耕地面積4萬畝,榮獲全國水利工程最高獎項“大禹工程獎”;蛇蟠涂圍墾1.6萬畝,新增耕地面積1.42萬畝;正在推進的雙盤三山涂計劃圍墾4.2萬畝,新增耕地面積3萬畝。特別是大力推進“旱地改水田”工作,投入3.6億元對下洋涂圍墾區塊的2.3萬畝永農進行改造。這些項目為全縣全市乃至全省補充了新的土地資源,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
四是下好補償棋。印發出臺《寧海縣耕地保護補償政策實施辦法(試行)》,落實財政永久基本農田專項補償資金3000萬元,補償標準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動態調整、逐年提高,補償資金實行“村帳鄉鎮代理”,嚴格按照村級權力清單36條重點監督、規范使用,確保資金規范使用、發揮作用。同時,補償分配與田長履職情況相掛鉤。通過建立補償激勵機制,確保永久基本農田守得住、有人種。
五是下好剝離棋。印發出臺《寧海縣建設占用耕地優質耕作層剝離和再利用實施辦法》,全面啟動耕作層剝離和再利用,將建設占用耕地優質耕作層表土剝離,用于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的表層覆土、中低產田土壤改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復耕等。截至目前,剝離面積已達2100畝,有效提高了優質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一是把戰略初衷作為首位。就是堅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18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6.2萬畝,“春優927”水稻畝產破浙江省紀錄。例如,胡陳鄉下漲塘,原先半水漫沽、溝塞田爛,排澇擱田靠天,貨物運輸靠肩,寧海縣委縣政府投入近1000萬元,經過2006年農地整理、2016年高標準農田建設2次整治之后,現已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的標準農田,土地產出率大幅提高,畝均產能提高250公斤左右,項目區內年增產糧食700多噸。
二是把規模經營作為關鍵。以農業“兩區”建設為抓手,以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為支撐,以加強涉農政策和農村金融創新為保障,大力推進永久基本農田流轉,流轉率達46%,規模經營面積19.1萬畝,培育形成浙江東海岸10萬畝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等10個萬畝以上特色農產品基地,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7個,農民畝均流轉收入達到1000元,是改造和流轉前的3倍。從2013年開始,寧海縣委縣政府又謀劃建設了三門灣現代農業園區,目前正在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快推進開發建設。
三是把融合發展作為方向。強化理念創新,依托永農中的平原、梯田等優勢地塊,合理規劃周邊必要用地,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發展鄉村旅游、民宿經濟、農耕文化、農事體驗等,打造田園旅游,帶動農村農民增收致富。桑洲鎮是典型的農業鎮,在嶼南山崗利用梯田種植油菜花、多彩水稻等,帶動周邊民宿經濟、農家樂等蓬勃發展,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該鎮入選首批省級特色農業強鎮創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