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農村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根基,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必須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浙江省人多地少,“七山一水兩分田”,土地資源十分寶貴,耕地保護形勢十分嚴峻。
“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節約與開源并重,補充與改造并舉,統籌與調劑并行,規范與監管并重,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但是,浙江基本省情沒有變,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后備資源不足,而且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用地保障與耕地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發展空間、用地指標和補充耕地的壓力與日俱增,耕地保護的難度日趨加大。面對這樣的新形勢新問題,浙江省必須從實際出發,嚴守耕地紅線,嚴格落實占補平衡,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完善耕地保護制度,著力構建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新格局。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建起一道防止濫占耕地的“防火墻”。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為基準,確定城市建設擴展邊界和生態保護紅線。已經確定的耕地紅線絕不能突破,已經劃定的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絕不能隨便占用。
嚴格落實占補平衡。要按照“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的原則,保證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科學開發利用耕地后備資源,謀劃實施一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和重大墾造耕地項目,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統籌補充耕地指標調劑管理,在已經建立的補充耕地指標跨市調劑辦法和已經確定的調劑價格基礎上,把耕地質量、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納入調劑范圍,推進全省各地耕地占補平衡全面落實。
強化管控性保護。從嚴核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優化建設用地布局,從嚴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全面推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建設,開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建設,著力提升節地水平和利用效率。
強化建設性保護。實施“152”耕地生態建設保護工程,重點推進千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墾造和補充耕地工程,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工程,實現全省耕地數量不減少,耕地質量和產能進一步提高。
強化激勵性保護。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落實耕地保護經濟補償制度。加強跨地區補充耕地制度調節,通過實施產業轉移、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多種方式,支持補充耕地指標調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