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超峰
近年來,區塊鏈一詞在我國盛傳。網上消息,我國區塊鏈技術發明與專利數量呈爆發式增長,2016年區塊鏈領域專利申請數量已達到205件。同花順顯示,截至3月15日,A股涉及區塊鏈的股票已達71只,比1月底上升近20只。3月份以來,共有19只股票累計漲幅超過5%,有7只個股月內吸金共計7.14億元。有培訓機構開設兩天的區塊鏈培訓班,收費1.8萬元。還有的公司,開價100萬年薪招募區塊鏈工程師。
網上對區塊鏈的解釋是,區塊鏈是一種計算機網絡技術。特點是去中心化、分布式、不可篡改。報載,利用區塊鏈技術,能夠從技術上真正實現可追溯食品安全,解決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問題。貴州省政府與工商銀行建區塊鏈平臺,連接各級政府部門和扶貧對象,各方都可以看到項目使用資金、審批流程、支付信息。浙商銀行的應收賬款平臺,打通了上中下游企業,收款企業在平臺上使用經付款企業確認的應收款,進行采購支付或轉讓融資。數字匯票可以為客戶提供移動客戶端的簽發和簽收轉讓買賣、兌付移動數字匯票的功能,同時,解決了匯票防偽、流通、遺失問題。更被投資者看好的功能是,區塊鏈是數字貨幣的技術基礎,因為它的不可篡改、數據在圈內封閉、當事人自定規則、去中心化等特點,更適用于比特幣、以太幣等自貨幣系統的運行。
我認為,作為一種計算機技術,區塊鏈是對集中式的補充。在過去的相當長時期內,一個公司、一個地區的計算機體系常常采用集中式布局,即系統內所有信息全部集中到總部中心數據庫,末端需要信息時到中心數據庫提取。這種方式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管理,有利于總部調動、使用、掌握資源和迅速決策。但也有末端使用信息不便,信息存儲和傳輸量大,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于是就有了分布式的布局,大型組織機構的下級部門,可以建立自己的分中心數據庫,不需要把所有信息元素都上傳總部,而是把總部需要的信息上傳(包括風險信息)。這里,分布式與集中式相對應,而不是與中心相對應。
區塊鏈在物流中的應用理由是,物流文件需多次交接,文件傳輸中經常出現錯誤,使用區塊鏈技術,使文件可追溯,且不可變更,某個環節出現貨物丟失,能方便認定責任。我認為這個理由不充分,因為數據準確是物流企業的基本功,文件數據錯誤出現的幾率很低。在通訊、數據傳輸中,一般的計算機技術即可完全避免錯誤。有專家認為,使用區塊鏈技術,并不能完全避免錯誤,因為它不能解決錯誤錄入,源頭錯誤問題。去中心化的理由也不充分,在一個組織中,中心必然存在。中心有指揮、決策、協調、存儲的功能。即時是在區塊鏈內部,規則是大家共同制定的,貌似沒有中心,但掌管信息的人就是中心,發起決策、執行決策的人就是中心。許多人熱衷于區塊鏈是看中了它的數字貨幣功能。在一個封閉的區塊鏈中,當事人可以按一定規則解決相互之間的債務。但它生效的前提仍然是國家法定貨幣價值,而不是當事人自定的價值。前例中的數字匯票流轉中,隱含的前提是誠信,是真實的票據,付款企業對應付款的認可和承諾。這里不用區塊鏈照樣能夠解決。
更重要的問題是,區塊鏈自管理體系還要不要國家法規作為保障。鏈內當事人違約,誰來主持“公道”,如果這個公道與法規相悖時,該怎么辦?不久前,以代幣發行融資(I C 0)、各類虛擬貨幣等“互聯網金融創新”為幌子進行非法集資。國家有關部門叫停了這類業務,因為它危及人民財產的安全和國家金融的穩定。最近,一家平臺企業推出云信業務,即金融機構與央企集團簽訂授信協議,央企集團將這些信用額度分配給下屬核心企業,核心企業開立云信證給供應商,供應商可用于償還債務,也可交銀行保理。這是在銀行同意下的類貨幣的信用單證,建立在央企的信用和人民幣法定清償功能之上的金融工具。
區塊鏈是創新,但創新不能無視監管;監管是維持程序和保證公平,但監管不能扼殺創新。創新和監管都不可或缺,關鍵是劃好底線。把區塊鏈炒俗了,會被管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