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剛令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其中有兩個關鍵詞:“統一”“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本應是已經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目前未達預期要求,現在還需要強化統一。筆者認為在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過程中,需注重“四防”。
一防“揣著明白裝糊涂”:組織是行動的保障,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核心是理順管理體制,整合經辦機構。對此,國發〔2016〕3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求,但實際執行過程中,有些地區、部門知道管理體制在統一制度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故意“另辟蹊徑”“另起爐灶”,無視超過7成的省市、80%以上地市、11億人口、80%參保人群納入社保部門統一管理的現實,要么觀望,繼續保持分離分設現狀;要么只整合制度,分設經辦機構,分列基金;要么“另起爐灶”,將醫保的監管服務脫離整個社保大平臺,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服務平臺要求相背離。管理體制分設,帶來的最終結果是在公立醫院行政壟斷不僅未有緩解反而趨于加重的條件下,難以形成有效監督制衡醫療服務供方的能力,更好地為參保人員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二防“人造福利陷阱”:按照“籌資就低不就高、待遇就高不就低、目錄就寬不就窄” 政策要求,防止不考慮基金承受能力,違反社保公平性和可持續性要求,臨時提高醫保待遇,盲目提高報銷比例,增加門診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病種,甚至借助改革平臺設在相關部門,不切實際提出居民醫保待遇與職工醫保保持一致,造成誰接手誰倒霉,一旦基金出險,動輒冠以“管理不專業”的帽子。
三防“以貧濟富”:提高基金統籌層次與制度整合本無關聯,只是制度完善的需要,國發〔2016〕3號文件也用的是“原則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等提法。提高基金統籌層次要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醫療服務水平加強基金分級管理,不能為了統籌而統籌,必須市級統籌或省級統籌;不能把統籌變成矛盾上交,權責不清晰,不重視調動縣級政府基金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強調統籌,均衡待遇,變成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地區支援豐盈地區,造成“以貧濟富”。
四防“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統一制度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明確要求和國務院文件剛性規定,非部門間職責交換和利益調整。盡管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新農合制度間存在籌資、就醫管理、基金監管模式上的差異,應實事求是,充分考慮,但不能因為整合就放棄了居民醫保制度的社保屬性,放棄公平、權責一致等社保理念。防止因為整合失去社保屬性和多年管理積累起來的行之有效的經驗。
對此,要從以下幾點著力: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推進居民醫保制度整合更有深度。全面理解國發〔2016〕3號文件和十九大報告精神,除了整合基本制度政策外,還包括理順管理體制,整合經辦機構,創新經辦管理,提升服務效能,這是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不能單就以整合基本政策代替整個制度整合。統一城鄉居民醫保制度,要緊緊抓住管理體制這個牛鼻子。理順管理體制不僅是整合經辦資源,提高管理能力,更是強化服務的客觀要求。
二要以參保人員為中心,穩步提高醫保待遇更有溫度。完善制度要順應參保人員對醫療保險“買得起、幫大忙”的向往,要遵循居民醫保的客觀實際和自身規律;提高居民醫保個人的籌資標準要結合城鎮居民和農村戶籍人員經濟承受壓力,保持個人繳費籌資政策的穩定性,逐步建立繳費標準合理增長的有效機制。適時完善醫保待遇政策,增強制度的吸引力和參保人員的獲得感、幸福感。同時,堅持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要求,提高自身定力,防止某些部門打著提高參保人員待遇的口號,借著改革平臺不停地給人社部門“點菜”,不顧基金承受能力要求提高報銷比例然后就亂了方寸,要牢固樹立醫保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是最大的醫保待遇的理念。
此外,還要加強醫保支付制度、監管方式等改革創新,在發展中完善制度更有力度;提高經辦能力,強化自身建設更有厚度。總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實現人人公平享有基本醫療保障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