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東
站在新的起點上,浙江要勇擔對外開放新使命。要推動對外開放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相結合,在空間上形成協調聯動發展新格局;推動國家戰略與地方特色相結合,為國家開放戰略做出新貢獻;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為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推動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相結合,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5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在這個偉大進程中,對外開放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國已經初步成為經貿大國。站在新起點上,我們要凝心聚力、牢記使命、走在前列,鞏固經貿大國地位,開啟邁向經貿強國新征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做出新貢獻。就浙江來說,進入新時代,浙江開放型經濟邁向新的歷史起點,對外開放的基礎和條件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浙江是開放型經濟大省。過去五年,浙江認真貫徹中央精神,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圍繞“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扎實推進對外開放,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獲批設立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出口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開放型經濟水平全面提升。
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外部環境來看,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美國新政府“美國優先”的逆全球化政策誘發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浪潮,歐洲面臨英國“脫歐”以及法德大選落幕后的政局走向的不確定性。從國內形勢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一方面,浙江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期。經濟全球化總體上有利于浙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G20杭州峰會把浙江帶到了國際化新高度,“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在浙江交匯,為我們擴大開放提供了難得的歷史契機。另一方面,浙江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優勢也在發生變化。以成本、數量、價格為特征的傳統優勢難以為繼,以質量、品牌、技術、服務為核心的國際競爭新優勢亟須形成,需要推動開放型經濟由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隨著經濟向中高端發展,浙江也正從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萬向、吉利、龍盛等一批龍頭企業積極在全球布局,開始構建“以我為主”的國際產業鏈。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浙江開放型經濟要更好地服務國家開放戰略,更好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就是要推動對外開放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相結合,在空間上形成協調聯動發展新格局;推動國家戰略與地方特色相結合,為國家開放戰略做出新貢獻;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為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推動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相結合,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落實十九大精神,突出開放強省,就是要以國際化為導向,以“一帶一路”統領新一輪對外開放,堅持開放不止步,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最大限度釋放改革開放紅利。必須要謀劃實施一批最能體現浙江資源稟賦、最契合國家戰略使命的重大開放舉措,不斷增強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把握戰略支點,打造對外開放大平臺。
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浙江要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須抓住“三個定位”:一是“一帶一路”的國際商貿物流樞紐區。寧波舟山緊鄰國際主航道要沖,背靠中西部廣闊腹地,區位條件突出,對外可以加強海上通道的互聯互通,擴大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對內可以通過長江經濟帶鏈接絲綢之路經濟帶,輻射中西部地區,江海鐵聯運方式無縫對接,實現中西部地區“借船出海”。二是“一帶一路”的國際產能合作先行區。浙江是古絲綢之路傳統商品絲綢、茶葉、瓷器的主要原產地,是“一帶一路”歷史上的源頭和起點之一。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浙江已經成為經濟大省,擁有旺盛的產能和很強的經濟實力,需要深度開拓國際市場,為浙江過剩產能尋找出路。浙江與“一帶一路”國家經濟互補性很強,浙江產品深受“一帶一路”國家的歡迎;浙江是資源小省,也很需要“一帶一路”國家的資源。浙江應與“一帶一路”國家積極進行產能合作,把浙江優勢的產品、企業、產能、技術、管理輸出,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市場和資源,是浙江繼續率先發展、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三是“一帶一路”的跨境電子商務引領區。杭州具有全球領先的電子商務產業優勢、試點城市先行先試的管理創新優勢、條件優越的綜合基礎優勢和適宜電子商務發展的區域優勢。要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與周邊國家緊密發展網上貿易,實現與“一路一帶”建設的互動互促,進一步提升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系,與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互為補充。
加快轉型升級,推進貿易強省建設。浙江已經是外貿大省,但還不是外貿強省。未來浙江要把工作著力點從短期的增長快慢轉移到長期的結構調整上來,以結構優化提升外貿發展水平,推動對外貿易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加快外貿出口優化升級,培育浙江出口名牌,推動外貿主體升級,大力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培育一批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積極擴大進口,全面對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提升利用國際市場資源的能力。大力推進服務業開放,發展服務外包,加強市場開拓,培育優質主體,促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
“引進來”,打造高質量外資集聚地。浙江是利用外資大省,2016年浙江實際利用外資175.8億美元,外資對于浙江外貿、工業、稅收、就業等都有重要推動作用。要堅持量質并舉,不斷優化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項目結構。推進外商投資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積極引進國際創新資源,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搭建招商引資網絡,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城市國際化、人才國際化水平,創造具有國際化品質的生活環境。國際產業合作園契合了目前國際產業分工的趨勢,有能力成為對接國際規則、實現產能合作、提升供給能力、促進轉升級的重要平臺。要繼續積極創建國際產業合作園,發揮好其對經濟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優化對外開放平臺布局,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發揮好對外開放主陣地作用。
“走出去”,建好境外經貿合作園區。浙江是“走出去”大省,2016年浙江境外投資168.9億美元,位居全國前列。要積極穩妥“走出去”,對接處于國際價值鏈中高端的技術、管理、供應鏈、營銷渠道、品牌、人才等優質要素,全面提升浙江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中國企業在境外投資建設經貿合作區,是“走出去”的重要形式,境外經貿合作園以企業為主體,以商業運作為基礎,以促進互利共贏為目的,主要由企業根據市場情況、東道國投資環境和引資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進行決策。截至目前,浙江已有泰中羅勇工業園、越南龍江工業園、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工業園、烏茲別克斯坦鵬盛工業園等四個國家級境外工業園區,總數位居全國第一。要通過建設經貿合作區,吸引更多的企業到東道國投資建廠,增加東道國就業和稅收,擴大出口創匯,提升技術水平,促進經濟共同發展。
積極探索自由貿易港區。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浙江對外開放的新引擎,要加快推進油品全產業鏈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打造以油品為核心的世界級大宗商品儲備加工交易中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眾多對外開放舉措中,“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提法受到各方面高度關注。所謂自由貿易港,通常是指設在國家與地區境內、海關管理關卡之外的允許境外貨物、資金自由進出的港口區,外方船只、飛機等交通運輸工具也可自由往來。目前內地城市中尚無自由貿易港。2017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在上海的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設立自由貿易港區。自由貿易港是自貿試驗區的升級版,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助推器。從自貿試驗區到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意味著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是推進開放型經濟的新舉措。在自貿試驗區的基礎上,探索建立自由貿易港,將會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在金融、服務業等領域開放層次更高、力度更大,形成更高程度的資源優化配置,也有助于對接國際貿易投資新規則。自由貿易港區首先是要有“港”這個先天條件,在這方面浙江優勢明顯,寧波舟山港吞吐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舟山自貿區獲批以來,已經取得部分成果,其發展特色在所有自貿區中是最為顯著的。目前中國自由貿易港建設尚在探索階段,未來推進肯定會循序漸進,上海已經率先向國家申報,浙江應當快馬加鞭,加快研究論證和方案設計進程,向國家積極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