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建平
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博士、研究員
回顧過去的五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落戶烏鎮,浙江CNNIC國家域名服務平臺投入使用,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互聯網法院成立,杭州成為國家“互聯網+”自主創新示范城市等,數字經濟平臺、數字經濟業態、數字經濟新基礎設施快速發展,成為浙江區域經濟最靚麗的風景。浙江以首個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建設為主抓手,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為重點,積極營造數字經濟發展所需的良好生態,努力推動以數字經濟為標志的新經濟崛起。
數字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新引擎,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是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選擇,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手段和支撐,也是浙江實現“兩個高水平”的重要戰略路徑。“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是浙江實施“一號工程”的重要邏輯新起點。
與傳統創業創新相比,數字經濟可以最大程度實現創業“0”門檻。浙江的傳統競爭優勢在于中小微企業眾多,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如何再創新優勢?重要路徑就在于大力培育發展數字經濟。通過營造最寬松社會環境,培養基于數字技術創新的新市場主體,是重要路徑選擇。浙江以“互聯網+”為主要內容的數字經濟創業創新熱潮不斷高漲,不但傳統工業領域開始脫胎換骨,而且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也開始發揮重要作用。新時代,只要您有夢想,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產業,就會給您的人生價值實現提供最大的舞臺。
在傳統政府管理體制及監管模式面臨挑戰之際,浙江率先探索適合數字經濟創業創新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制度環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打破信息孤島,推進數據共享,讓數據“多跑腿”,進一步簡政放權,放寬市場準入,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干預,實現“一次取號、一窗受理”,激發創業創新活力。“我負責雨露土壤,你負責茁壯成長”,正是政府秉承著這種服務理念,才能實現2017年新設注冊資本在5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30.7萬家,比上年增長24.4%;全省在冊小微企業數量達到168.3萬家,比上年凈增25.4萬家,小微企業發展量邁上新臺階。通過“最多跑一次”改革,以體制機制服務創業創新、釋放數字經濟發展紅利,讓創業“0”門檻。
與石油、煤炭等傳統有形資源相比,數字經濟資源蘊含著巨大的增長潛力和較好的邊際成本效應,可以最大程度實現創新“0”邊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路在何方?實施“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綱要”,推進“數字化+”、“互聯網+”、“智能化+”、“標準化+”、智能制造和“十萬企業上云”行動,積極培育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在線增值服務、分享制造等“新制造”模式,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全面振興實體經濟,這正是基于數字經濟創新的最大時代實踐。
“一切資源數字化、一切業務流量化”。在傳統資源觀下,浙江是資源小省,但在數字經濟資源觀下,浙江是數據資源大省。阿里巴巴之所以聲稱有望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靠的就是數據資源。一方面,阿里巴巴通過“新零售”,有效整合了供應鏈上下游資源和渠道,優化了傳統的商業資源配置方式,成為以利用數據這一工具升級傳統產業的典范;另一方面,深入推進“新制造”,以數字技術為武器,讓數據直接滲透到生產領域,推動制造業的深度變革。
目前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二,占GDP比重超三成,網民數量全球第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實現穩中有進,最大的解釋因子就是數字經濟。如近兩年來,以分享經濟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快速涌現,從網約車到民宿經濟、從舊物交換到家政服務、從設備共用到辦公空間共享等,各類新型服務領域的分享平臺發展迅速,將進一步激發基于數字技術的消費需求,促進創業創新,彰顯數字經濟的“0”邊際成本效應。
讓創業“0”門檻、創新“0”邊際,讓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成為浙江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使數字經濟成為浙江產業結構調整、質量和效益統一的主渠道,是浙江實實在在進入高質量時代必須抓緊抓好的一項重要戰略性任務,必須抓實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