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逸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浙江要積極放大自貿試驗區、數字經濟、產融結合、創業創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勢,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浙江經濟延續了2016年以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2017年經濟運行持續穩走向好,穩的基礎更加鞏固、進的動力更加強勁、好的勢頭更加明顯,各項經濟指標更加匹配,形成動力轉換、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的良好局面。然而,原材料價格上漲較快、企業轉型升級制約較大、部分地區市場企業存在金融風險等問題值得關注。下一步,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浙江要積極放大“五個方面”優勢,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我國正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自貿區建設。中國(浙江)自貿試驗區,實施范圍119.95平方公里,依托舟山群島新區位于長江經濟帶和東部沿海經濟帶的T型交匯區域的有利位置,擁有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岸線500多公里,占全國三分之一。自貿試驗區積極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一品兩化”,力爭成為東部地區重要海上開放門戶示范區、國際大宗商品貿易自由化先導區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資源配置基地。
面對國家層面的大戰略,舟山因人才、創新平臺、金融等高端要素支撐不足,顯現出了“小馬拉大車”的困境。因此,舉全省之力支持舟山群島新區和自貿試驗區建設,將其政策效應放大覆蓋全省,是更為現實的選擇,也更符合“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名號。一是將自貿試驗區拓展到義甬舟開發大通道核心城市,與寧波梅山新區、紹興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等結合起來,聯動推進各類綜合保稅區、開發區、高新區、國家產業合作園、國際化特色小鎮建設,推進以寧波舟山港、義烏國際陸港、紹興港等連線發展的海上大通道和以小商品市場、跨境電商塊狀產業集群、“中國制造2025”試點等為軸轉的“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打造陸海聯動、內外聯動、線上線下聯動的高能級高密度、多層次多類型的一體化開放平臺。
二是將杭州空港納入自貿試驗區“一盤棋”考慮。突破依海港建自貿區的傳統思維,參照河南、四川等內陸省份將空港納入自貿區范圍的做法,將杭州蕭山機場、蕭山空港B型保稅區、下沙綜合保稅區等整合為臨空經濟示范區,爭取成為自貿區的拓展區塊,進一步整合空港國有資源,將空港由對外交通樞紐轉變為配置全球優質資源的應急中心,打造集區域性航空樞紐中心、全國跨境電商發展示范區、全國高端臨空產業集聚區、全國智慧航空城功能于一身的航空港型自貿區。
三是用足用好自貿試驗區的先行先試政策。積極爭取加載已經探索出的若干自貿區跨境融資政策,并適時推動其與錢塘江金融港灣融合發展。同時依托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等改革試點,積極復制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政策,推動海洋金融、跨國公司本外幣集中運營管理、遠洋漁業等發展創新,積極創建國際油品交易中心及油品全產業鏈和大宗商品跨境貿易人民幣國際化示范區。通過簡化企業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全面開放數據資源等方式,支持自貿試驗區創新監管服務方式。
浙江大力發展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讓改革開放以來依靠民營資本高速發展的經濟大省再次“領跑”。目前浙江已建成國家和省級信息產業基地、園區40余個,省級信息經濟示范區12個,全省79個省級特色小鎮中信息經濟類的已有10個,全國首個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落地浙江。
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為浙江與世界搭建了合作交流的橋梁。杭州云棲大會的參會者人數從2009年的400人增加到2017年的近六萬人、全球1500萬人在線觀看,是數字經濟散發巨大能量的又一例證。
蕭山以杭州灣信息港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截至2017年9月底,杭州灣信息港已注冊企業達1392家(其中內資企業1360家)。騰訊集團在華東地區投資的兩個互聯網項目微醫集團、口袋購物,均落戶在信息港小鎮。此外,從2014年起相繼有網盛數新、天明科技、豬八戒網、大龍網等優質互聯網企業和浙大睿醫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人居環境中心、清創生物產業園等知名創新型研究平臺進駐信息港。
義烏市創新財政資金扶持電子商務發展方式,設立不低于10億元的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基金,設立不低于1億元的電子商務風險補償基金,允許跨境電商企業享受政策性融資擔保政策,給予上年度企業納稅額5倍以內的貸款擔保額度。
數字經濟是近年來浙江新打造的一張“金名片”,要進一步放大信息經濟優勢,推動信息化和其他行業深度融合,搶抓數字經濟變革的時間窗口,營造數字經濟生態,以數字經濟引領帶動創新發展、實體經濟振興和社會全面進步。一是推動全省各地協同錯位發展。全省各地統籌規劃、特色發展、創新驅動、因地制宜、錯位發展,以工業互聯網、企業上云、智能化改造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全省統籌推進、各地特色發展的良好局面,成為浙江數字經濟發展的多輪驅動力。建議杭州把信息經濟智慧應用立為全市“一號工程”、溫州將“信息化”作為全市“五化”戰略之首、紹興打造信息經濟等八大千億級中高端產業集群。鼓勵其他地區特色發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業。
二是加強高水平對外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杭州云棲大會等數字經濟相關會議的影響力,順勢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全球影響力的數字經濟交流合作和數字技術數字產品展示推廣平臺,積極舉辦“浙江互聯網產業對話全球跨國企業”等活動,促進人才凈流入。在參與網絡空間全國及全球治理過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增進民生福祉。
三是進一步優化數字經濟發展環境。完善信息經濟法規制度和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強化網絡信息安全保障,建立應用導向的信息經濟統計制度,加強對數字經濟發展監測、評估。堅持審慎監管原則,對共享單車、視頻直播、頁游手游等新業態發展早期給予富有彈性的創新空間。營造更加簡明高效的市場準入環境,注重完善研發、金融、物流、會展、知識產權、產品檢測認證、商務、法律等各類數字經濟服務中介的市場服務鏈。緊跟世界科技發展趨勢,提升浙江寬帶網速,大力引進高端人才,打造之江實驗室、城西科創大走廊等高端創新平臺,支持阿里巴巴“城市大腦”等智能平臺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資本環境、產業環境、政策環境等在內的創業創新環境。
2017年,浙江全年新增貸款842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9萬億元,金融機構貸款增速回升,不良貸款“雙下降”。截至2017年上半年,小微貸款和涉農貸款余額分別為29519億元和31664億元,均居全國首位,初步形成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發展態勢。
實體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浙江在推動產融結合上走在前列,要進一步通過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點、湖州衢州綠色金融試點、麗水農村金融改革試點、臺州市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等改革試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促進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一是發揮龍頭骨干企業產融結合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大力發展八大萬億產業,培育龍頭骨干企業,加強資本市場對企業科技研發的支持,花大力氣優化龍頭骨干企業的資本結構和負債結構,提升龍頭骨干企業的發展后勁和抗風險能力。深入實施“鳳凰行動”,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加大兼并重組力度,借助各類金融工具,豐富投融資手段,著力形成一批“隱形冠軍”,更好帶領行業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
二是推動產融結合的服務創新。盡力吸引中央各大基金及管理機構落戶浙江,引導金融機構找準金融服務切入點。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激發金融機構對接浙江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的積極性,對于重點改造對象,加大技術改造、收購兼并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引導銀行及金融機構將資金重點投向在轉型升級中有示范引導作用的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企業、小微企業、“三農”以及消費升級領域,可以通過創建投貸聯動、產業鏈金融、產業投資基金等新的產融結合方式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融結合平臺,促進金融機構切實轉變經營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積極推進“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打造財富管理中心,推動私募股權基金大發展,使民間資金更暢通地流入實體經濟。
三是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推進金融法治建設,加強公安、司法對逃廢債企業的打擊力度,增強對金融違法的震懾力。探索建立由政府、金融業及其他利益主體共同注資的金融擔保機構,最大限度化解“擔保鏈”問題給浙江信貸投放帶來的不利影響。建設信用浙江,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緩解金融機構的懼貸畏貸情緒。通過創新驅動、并購重組、引入私募投資和公司上市促進浙江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解決負債率高、杠桿率高的問題,促進企業輕裝上陣。加強金融法律法規、會計標準、征信體系、支付清算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軟環境。
2017年末,浙江省在冊市場主體593.4萬戶,每萬人擁有市場主體1055戶,人均市場主體擁有量居全國第一。新設市場主體64.6萬戶,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507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了11462家,企業景氣指數連續上揚,專業技術人員總量達530萬,浙江成為最具發展活力的省份之一。
浙江的自由職業、共享經濟、零工經濟等新型靈活就業創業層出不窮,為經濟運行帶來了活力,也正演變成浙江的新優勢。
作為一種新經濟模式,網約車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顯著,在減緩交通壓力和增加就業等方面也有突出貢獻。截止到2016年底,滴滴平臺為杭州提供了約50萬個靈活就業機會(包含專快車和代駕司機),兩年服務近750萬人,相當于2015年杭州常住人口的82.7%。
新型靈活就業形態承擔了就業蓄水池的作用,已經成為拉動出行產業升級的新引擎,但也需要加強對就業創業人員的政策支持和社會保障。一是加強新型靈活就業創業機制保障。完善用工、工資支付、社保等相關制度,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勞動報酬增長機制,深入實施低收入農戶、低收入產業工人收入倍增計劃,加強精準幫扶,努力使低收入群體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到小微企業就業、自主創業,增強失業保險制度和失業保險基金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功能。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和人力資源市場管理制度,更好發揮市場配置人力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二是支持有條件的地區設立靈活就業創業基金。有條件的地區可通過財政出資、產業基金投入等方式,設立大學生創業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共同設立創業投資子基金,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持。設立服務靈活就業創業的融資擔保機構,為靈活就業創業者提供擔保、貼息或科技計劃支持。完善征信體系,建立個人信用制度,形成連續、客觀的信用記錄,落實資金幫扶。對于無抵押物或保證人的優質創業項目,可經相關就業機構推薦,由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公司提供擔保。
三是鼓勵高校加強靈活就業創業指導。健全彈性學制,為有創業需求的學生開辟綠色通道,通過專題講座、政策宣講、創業比賽等方式增強靈活就業創業的氛圍,認真做好就業援助和創業幫扶。普及靈活就業新觀念,倡導“有收入就視為就業”的新理念,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新體系。運用大數據技術,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多維聯動和協同,進一步深化創業教育與創業指導服務。整合企業家、投資人等社會資源,服務大學生創業活動,使更多的優秀學生敢創業、想創業和能創業。
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1號文件也首次提出了建設田園綜合體。建設田園綜合體是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發展模式。
浙江的柯橋“花香漓渚”和安吉“田園魯家”入圍首批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漓渚鎮有6個花卉專業村,花木基地4萬余畝,有10多個信息服務社和花卉專業合作社組織,250多家花卉企業,10多家國家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企業,綜合體著力建設農業主導產業培育、蘭花綜合交易集散、農旅融合建設、農業科技支撐、農業新型主體培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等10個方面的試點內容。
浙江要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打造浙江特色的田園綜合體。一是在全省謀劃建設一批示范性田園綜合體。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規劃建設一批“三產融合”(農業、加工業、服務業)“三生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的田園綜合體,實現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田園居住等復合功能。結合浙商回歸的趨勢,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鼓勵工商資本參與田園綜合體建設。
二是發揮農民在田園綜合體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打造“農民利益共同體”,引導農民合作社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按照創新型、創業型和從業型的培養目標,分類開展系統培訓和精準培訓,促進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為田園綜合體建設打牢人才基礎。組建合作社、引進龍頭企業,動員農民以農房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出資或引進資金對農房進行改造。推動土地流轉,把土地流轉作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倡導主抓手,進一步探索靈活的用地模式,調動農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參與田園綜合體項目的建設。
三是促進田園綜合體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傳統村落保護開發等,打造本土化、特色化的田園綜合體。依托區域農耕文化、田園景觀和農家生活,建設農業文化創意中心,大力培育個性化、藝術化農產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產品變藝術品、商品變禮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依托田園綜合體,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推進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將田園綜合體打造成為高端人群集聚地、農民脫貧新基地和鄉村文化新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