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江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
信用評價需要與時俱進,應基于信用能力、信用行為和信用關系三個方面評價主體信用狀況
傳統信用評價往往基于信用能力和信用行為兩個方面評價主體信用狀況。
所謂信用能力,就是指你有多大實力兌現你的契約。通過分析你的身份特質、資產、現金、效益、發展能力等方面,量化綜合評判你的信用實力。
所謂信用行為,大概的意思是,你有實力并不代表你一定會去履約,履約是需要一個顯性的行為來反映出你的守信意愿。通過分析你的經濟履約行為、遵紀守法行為甚至是社會公德行為等,綜合評判你主觀選擇履約或違約之間的概率。
早期,傳統信用評價主要針對的是能力評價,目前仍有不少貸款企業評級還在沿用此類方法,把財務報表中的幾組數據輸入,得出一個信用分。把信用行為納入評價是一種進步,大家在實踐中發現單純評價信用能力有欠缺,于是通過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引入了信用行為這一維度。
到了現階段,信用評價需要與時俱進,應當再增加一個評價維度,即信用關系。以下陳述理由:一是技術進步使評價信用關系成為可能。一方面,互聯網普及和應用,尤其是互聯網社交、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應用的推廣,基于互聯網的每一次交易、交往變得越來越透明,海量的數據第一次以開放的姿態被記錄,極其容易地被采集。另一方面,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改進、計算能力的提升,基于大數據的關聯、識別、分析成為可能,機器方法可以在數據之間自由行走,找出蛛絲馬跡,由此,推演歸納出一個主體逼真的信用畫像。美劇中的數據分析員角色就是關系挖掘的典范。
二是基于信用關系維度的各類評分結果在很多場景得到了有效的應用,社會開始認可和接受這樣的畫像。芝麻信用分評判的五個維度之一就是人脈,官方解釋人脈就是用戶的好友身份特征以及跟好友互動程度。芝麻信用分從2015年走到今天,從監管層到學術層,甚至應用層,時不時有負面的評判和觀點,甚至有專家直接稱芝麻分為會員分,筆者并不認可這樣的觀點。如果芝麻分應用得好,完全可以作為衡量主體信用高低的重要依據。在信用發展史上可類比的案例就是鄧白氏的企業鄧氏編碼,最早就是鄧白氏公司內部的東西,而現在鄧氏編碼卻是一個國際認可的、常用的公司識別符號,被國際標準組織、行業及貿易機構甚至是主權國家承認或推薦使用的編碼。曇花一現的騰訊分,在五大維度中也提出了社交維度,官方釋義社交是指人脈關系如何,良好的人脈關系有助于提升社交指數。不甘寂寞的京東小白,聯動推進職場信用評價,五大維度社交人脈也列其中。
三是把信用關系評價納入信用評價體系是有理論支撐的。社會學的社會分層理論認為,人群是多樣性、流動性的,也是可分層的。所謂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成員因為經濟地位、社會資源占有不同而產生的層化或差異現象。人類社會活動的自然選擇,形成了社會分層。后來者,在選擇入層的時候,不自覺地自我衡量資源條件,而選擇進入不同的人群分層,長此以往,便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人以群分”現象。社會學理論還告訴我們,以下十種資源最為重要,即生產資料資源、財產或收入資源、市場資源(以上三種屬于經濟資源)、職業或就業資源、政治權力資源、文化資源、社會關系資源、主觀聲望資源、公民權利資源,以及人力資源。讀到這里,筆者也有些恍然大悟,信用關系從來應該是信用評價的重要內容,只不過以往在技術層面難以實現而已。
四是把信用關系列入評價維度是被逼出來的。沒有壁壘,沒有創新。正因為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沒有被有效地、全面地合法開放,倒逼平臺型信用公司依托自身的數據優勢,創新評價方法,應用大數據技術,確切地說是推演出了主體信用畫像,而不是算出信用風險概率。所謂信用分,筆者理解也只是為了迎合信用應用的一個習慣而已。
把信用關系作為評價維度是信用評價的應有之義,是趨勢,是進步,是有道理的,絕不是劍走偏鋒。由此,筆者正式提出信用評價的三維思想,即信用能力、信用行為和信用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