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瑛
每年央視的3·15晚會,已經成了從媒體到吃瓜群眾都十分關注的“重頭戲”。然而,3·15年年打假,依然年年有假。這說明維權、打假、揭黑,絕不能只靠一場晚會、一場運動,單純依賴宣傳部門、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充其量只能形成“一陣風”式的成效。要真正實現對市場的正本清源,切實有效遏制假冒偽劣橫行無忌的趨勢,必須將更多資源、更多氣力花在打造共建共治的治理格局上。
而傳統的單一倚重執法機關強化監管義務的做法,在“互聯網+”大行其道的今天,又顯得捉襟見肘。時下更有效的手段,應該是順時應勢地加上一些“互聯網”因素,特別是要充分認識并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平臺企業基于大數據及技術應用領域的優勢而具有的獨特作用,這其中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承載著大型電商、物流、互聯網金融、云計算等平臺的互聯網巨頭(也可稱其為網絡平臺企業),有著其他市場主體“望塵莫及”的大數據優勢,利器在手,又豈能刀槍入庫、隔岸觀火?另一方面,網絡平臺企業普遍對新技術研發及應用具有更高的敏銳度和前瞻性,從而具有一般市場主體“無法望其項背”的洞察、捕捉和發現假冒偽劣痕跡的能力。
可喜的是,以阿里巴巴、京東為代表的網絡平臺企業,已清醒地意識到自身所承載的社會責任,并積極參與到打假的綜合治理中來。以前者為例,阿里提供的數據顯示,其打假特戰隊已與全國23個省份開展線下打假合作,并與上海、天津、江蘇等12個省份的公安機關就線下打假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2017年全年累計向全國執法機關推送涉假線索1910條,協助抓捕涉案人員1606名,搗毀窩點數1328個,涉案金額約43億元。2017年7月20日,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法院對淘寶訴平臺售假店鋪案進行一審公開宣判。法院認定,被告的售假行為,對淘寶商譽造成損害,要求被告向淘寶賠償12萬元。“電商打假第一案”使阿里巴巴成為國內第一個嘗試用民事訴訟手段打擊售假行為的網絡平臺企業。
上述種種,均為網絡平臺企業參與打假提供了鮮活生動的實踐案例。然而,在實際中也發現,一方是共治意愿強烈的網絡平臺企業,主動貢獻了其所有的線索和手段,只待擁有公權力的部門和機構“出手殺伐”。另一方卻仍有那么些部門和機構“熟視無睹”“一意孤行”,將本可產生強大效用的網絡平臺企業資源束之高閣。阿里公布的一組數據表明,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排查出4495條銷售額遠超起刑點(5萬元)的制售假線索;執法機關接收1184條;公安機關能夠依據現行法規進行刑事打擊的為469例;截至目前,通過公開信息能夠確認已經有刑事判決結果的僅33例,比例不足1%。
實踐已充分印證了互聯網時代發揮網絡平臺企業作用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當務之急,就是那些個尚未“想明白”的部門和機構趕緊理清思路,加入到打假“共治”的大軍中來,各司其職、各展所長,各得其所。更具體地來說,則是平臺企業主攻線上,負責提供線索;部門機構主攻線下,將手上的公權力用好用到位(也包括對網絡平臺企業的規制和監管);平臺企業側重技術,針對著制假售假核心環節“一矢中的”;部門機構則側重規制建構和行政執法,加快明晰法律邊界,封堵法律漏洞,力戒假冒偽劣“逍遙法外”的可能。通過“政府+企業”“線上+線下”的有機配合、良性互動,形成打擊各類假冒偽劣、打造最佳營商環境的統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