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殊
“互聯網+”創新推動著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傳統服裝企業開展網絡定制服務,定制服務涉及到供應鏈重組、組織架構重構、信息系統重建等,既要滿足個性化需求又要兼顧效率和效益,是傳統服裝企業轉型面臨的挑戰。筆者梳理服裝規模化定制的難點,提出服裝規模化定制的建議。
服裝大規模定制不僅需要信息技術、現代設計、制造技術的支持,更需要管理理念的轉變、管理流程的變革,以及供應鏈各參與方的緊密協同才能完成,既要滿足顧客需求,提高顧客滿意度,又要考慮成本和效率,因此對傳統服裝企業開展規模化定制需要重點關注如下問題的解決:一是訂單調整變更困難,如定制服裝的產品模塊選擇、尺寸要求、交貨的日期、定制的價格等等。二是個性化需求難衡量。服裝的個性化因素很豐富,如品牌、款式、結構、工藝性、面料質地、圖案、顏色、時尚性、價格、合體性、適合度、與其它服飾的可搭配性等,服裝的個性化因素沒有度量標準,很難定量描述,具有模糊性。三是供應鏈企業利益難協調。服裝的定制是由以服裝制造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企業協同完成的,涉及制造企業、供應商、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及客戶等供應鏈協作成員,各成員之間存在協作與競爭關系,不同成員對收益的偏好不一致。四是定制復雜度大。在大規模定制生產模式下,需求多樣性導致產品變異,使得產品的種類數目非常龐大,訂單呈現出款式多、數量少、返單時間短的特點,需要多個版型、多種排料方案以及更加復雜的工藝要求,產品的復雜性指數增加,使得企業難以對產品數據進行有效管理。五是定制規模與產能匹配性。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需要關注成本的控制,而解決定制計劃的波動性和產能相對剛性之間的矛盾是一個難點。一件一款,所使用的面料和加工工藝都不相同,就會造成每件產品每道工藝上耗費的工時不盡相同,生產效率和產能都無法預估。
對傳統服裝企業開展規模定制,筆者提三點建議:一是實施延遲策略。傳統服裝企業要開展定制,需要降低定制的復雜度和控制成本,需要考慮采用延遲制造策略。延遲制造策略就是推遲CODP(顧客需求切入點)發生,延遲制造策略還可以降低顧客訂單變更的難度,又可以更好兼顧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的利益。由于顧客需求的多樣性和多元化,制造企業要考慮交貨提前期等個性化約束及生產能力約束的總成本最小化,采用延遲制造策略需要將不同產品需求中的相同程序制造過程盡可能模塊化和標準化,如服裝企業提供可供顧客選擇的定制數據庫,數據庫中有不同款式、規格、面料、輔料、顏色、印花圖案的模塊,客戶可以通過對上述選項的選擇,組合出成千上萬種定制服裝產品,通過對定制服裝的模塊化分解,將服裝產品結構模塊化和標準化,從而將不同顧客個性化需求的定制部分的差異化制造時間盡可能延遲,直到獲得確定的顧客訂單時,差異化制造過程才向下游進行,并與所需的部件和模塊進行有效結合,緩解生產瓶頸,縮短提前期,降低成本。
二是聚焦供應鏈優化。服裝規模化定制需要靈活高效供應鏈的支持,服裝企業要對原有規模化生產的供應鏈進行優化。涉及到CODP(顧客需求切入點)發生階段控制,協調各成員之間關系,合理控制額外庫存,運用電子商務系統暢通互動和溝通,圍繞著定制時間、成本控制、個性化需求等目標優化供應鏈。如通過延遲CODP來減少定制量,服裝產品各部件盡可能標準化、通用化和模塊化,來大幅度降低部件的多樣化和供應商的數量。通過電子商務手段,共享信息和暢通溝通渠道,協調各成員之間的偏好,如可以采用供應商管理庫存(Vendor Management Inventory,簡稱VMI)策略,把庫存的管理職能轉由供應商負責,從而合理控制額外庫存量,通過與顧客的及時溝通,降低由于定制需求預測不準確而導致的“牛鞭效應”。
三是強化信息系統建設。服裝定制需要高效供應鏈支持,信息系統是確保供應鏈高效的重要支點,無論是售前還是售中售后都需要信息系統的支持。傳統服裝企業要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改進和完善信息系統,使得信息系統功能上盡量實現如下功能:信息系統要成為顧客定制服裝方便、快捷的途徑,為顧客實現個性化定制提供智能化服務;要為供應鏈節點之間信息共享提供支撐,提高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準確性,降低“牛鞭效應”,提高相應速度,控制生產成本等;要為智能化定制生產提供支持,實現自動打版、自動裁剪和縫制支持等,提高生產效率;通過信息系統把SCM、ERP、CRM等系統進行集成,實現智能化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