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基本建立,適應全科醫學人才發展的激勵機制基本健全,全科醫生職業吸引力顯著提高,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到203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隊伍基本滿足健康中國建設需求。《意見》明確,從三個方面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一是建立健全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二是全面提高全科醫生職業吸引力。三是加強貧困地區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央廣網)
人社部召開2017年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盧愛紅指出,下一步將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加快推進全民參保登記數據動態管理,深入開展登記數據應用,對新業態從業人員等重點人群實施精準擴面。推進包括農民工和外來就業創業人員在內的各類人員跨省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工作。開展社會保障卡線上身份認證與支付結算服務。
(北京青年報)
近日,人社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國家能源局、國家鐵路局、民航局聯合印發《關于鐵路、公路、水運、水利、能源、機場工程建設項目參加工傷保險工作的通知》,將在各類工程建設項目中流動就業的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保障。《通知》強調,各類工程建設項目在辦理相關手續、進場施工前,均應向行業主管部門或監管部門提交施工項目總承包單位或項目標段合同承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的證明。未參加工傷保險的項目和標段,主管部門、監管部門要及時督促整改,及時補辦參加工傷保險手續,杜絕“未參保,先開工”甚至“只施工,不參保”現象。
(新華網)
針對日前媒體曝出的安徽某醫院涉嫌騙保案件,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表示,將繼續強化監管措施,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一是加強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管理,完善醫療保險服務協議,強化定點退出機制。二是加大對醫療服務行為的監管力度,探索醫保醫生管理,將監管重點從醫療費用控制逐步轉向醫療費用和醫療質量的雙控制,全面推進實施醫保智能監控系統,強化對門診、住院、購藥等各類醫療服務行為的監控,加強經辦管理審核稽核,規范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行為和參保人員的就醫行為。積極推動部門聯動執法,對欺詐騙保行為保持零容忍態度,堅決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國際在線)
人社部、財政部近日印發《關于規范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加快擴大基層定點醫療機構覆蓋范圍。在前期承擔異地就醫任務重的定點醫療機構基本納入的基礎上,加快將更多符合條件的基層醫療機構納入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范圍。2018年2月底前,確保每個縣區至少有1家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鼓勵有條件的省份,采取有效措施,推進異地就醫需求人員多的鄉鎮的醫療機構接入。
(中國新聞網)
從北京市衛計委獲悉,該市今年將建立“執法部門、掛號平臺、醫療機構”三方共享的“網絡號販子”黑名單制度,努力實現對號販子的聯合懲戒。據悉,目前北京婦產醫院已與京醫通掛號平臺、駐院民警開展“黑名單”聯動。如醫務人員或門診部發現有患者退號后再掛號情況,及時查詢退號者信息,對高度疑似號販子的卡號,在京醫通平臺加入“黑名單”。同時與駐院民警聯動,對已掌握的號販子信息,通過京醫通平臺查詢,對反復掛號退號、無就診記錄的就診卡號加入“黑名單”。
(北京青年報)
天津市市場監管委在打擊非法藥品市場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非法藥品市場藥品流向的監管,組織天津市藥店聯盟開展藥品零售企業“拒絕回收違法藥品”的倡議活動。據悉,今年天津市將建立藥品和醫保的銜接追溯系統,可鎖定誰用哪個醫保卡取的哪盒藥,一旦在回收市場發現這盒藥,便會對該醫保卡采取限制措施。
(北方網)
上海市在總結先行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修訂了《上海市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辦法》,并將從1月1日起,在全市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上海市60周歲以上、參加職保或居保的失能老人,經評估后都可享受到社區居家照護、養老機構照護以及住院醫療護理等形式的護理服務,并按規定結算護理費用。
(解放日報)
為減輕參保人員重特大疾病醫藥費用負擔,簡化特殊藥品使用的備案流程,優化特藥經辦服務,江西省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特殊藥品經辦通知》。通知明確了參保人員在門診、住院及藥店購藥發生的符合特藥支付政策的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不設立起付標準和個人先行自付比例。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