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華+陳少軍
摘 要:《保健食品檢驗技術》是保健品開發和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必修課,對于保健食品原輔料、中間品(半成品)、成品質量與安全的評價具有重要意義?;诟呗毟邔1=∑烽_發和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整體目標,教學內容強調實用性,恰當選擇相關知識點、技能點,形成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相統一的課程模式。以夠用、適度為度,但應具有持續發展性并適當兼顧專業方向設計課程標準,形成符合高職高專教學要求的新課程標準。
關鍵詞:高職高專課程;保健食品檢驗技術;課程標準
《保健食品檢驗技術》是高職高專保健品開發與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必修課。據了解,目前全國的本科院校尚無保健品開發與管理專業,有幾所高職高專院校有這個專業,浙江醫藥高等??茖W校就是其中之一?!侗=∈称窓z驗技術》這門課與《食品分析與檢驗》課程密切相關,但又有所不同。《食品分析與檢驗》課程建設和課程改革研究很多,但《保健食品檢驗技術》課程建設尚無相關報道。浙江醫藥高等??茖W校目前正處在擴校、升本、創一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時期,課程建設都是圍繞如何培養優秀應用型人才開展的?!侗=∈称窓z驗技術》課程標準設計強調實用性,以夠用、適度為度,但應具有持續發展性并適當兼顧專業方向設計新課程標準,以期提高學生的技能,提高教學效果。
一、 課程簡介與定位
《保健食品檢驗技術》課程總學時64學時,其中實驗環節32學時,4學分,考核方式為考試。本課程是綜合運用化學分析、儀器分析、微生物檢驗等相關知識和技能,針對保健食品質量控制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面向保健食品原輔料、中間品(半成品)、成品的質量控制領域,也就是現在保健食品企業中的質量檢驗(QC)工作領域。通過本課程的課堂講授和實踐教學,使學生熟悉有關保健食品質量檢驗的基本知識,具有一定保健食品檢驗和質量控制方面的職業能力和素養,為能夠在質量檢驗領域工作做好準備。
本課程的前導課程為有機化學、食品生物化學、食品微生物等,同期課程為保健食品概論、保健食品法規與標準、食品營養與健康,后期課程為保健食品注冊申報實務、保健食品生產技術等。本課程的理論與實驗學習,既為后期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也使學生畢業后能勝任保健食品分析檢驗崗位。另外,通過本課程中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再學習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的能力,靈活開展檢測。
二、 課程設計思路
根據保健食品企業保健食品分析檢驗崗位工作內容和過程,構建“工學結合”的教學內容模板,以具有保健品分析檢驗能力為目標,設計課程內容。課程開發“基于工作過程”,強調實用性,以理論夠用、突出技能為原則,組織本課程教學內容,擬設定7個教學內容模塊,分別為緒論、檢測常用技術和方法概述、檢測樣品前處理技術概述、感官檢驗、理化指標檢測、功效成分(或標志性成分)檢測、有害物質檢測。
三、 課程目標
1. 能力目標 具有分析與檢驗工作所需的文獻資料查閱、收集、應用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持續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保健食品檢驗和質量控制方面的能力;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積累保健食品分析與檢驗的實際經驗。
2. 知識目標 熟悉有關保健食品檢驗的基本知識;熟悉保健食品分析檢驗常使用檢測儀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儀、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等)的基本構造和基本維護保養常識,掌握其工作原理,能熟練操作紫外可見光度儀、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等;能熟練進行保健食品感官檢測、理化指標檢測、污染物限量檢測、微生物限量檢測。
3. 素質目標 具有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具有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工作作風;具有遵守有關的法律法規的職業道德;具有溝通、表達、協作、協調的能力。
四、 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
五、 實施建議
1. 教學模式
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合理設計教學模式,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在實驗教學中,2人一組開展實驗,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能力。
2. 教學方法和手段
(1) 理論教學:理論教學中,以教學項目為目標,圍繞教學任務開展教學,以項目教學法為主,輔以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
(2) 實驗教學:課程實驗部分采用實驗室現場教授和學生親自操作方式進行,讓學生掌握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和儀器的使用。
(3) 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上課使用多媒體,讓學生學習更加直觀;利用學校超星學習通平臺,開展課程建設,將本課程的課件、教案、習題、視頻資料等相關學習資料全部上傳到學習平臺上,實現開放式教學,有利于學生鞏固學習。通過學習通上作業和課件的學習統計,老師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和掌握情況,便于后續強化補充。
3. 考核與評價
本課程為考試課,考核評價分為兩個部分,即平時評價和期末考試成績。總成績中,平時成績占60%,期末考試成績占40%。平時成績分為平時常規評價、過程與結果評價兩部分;平時常規評價中,學習態度與出勤權重10%,回答問題與完成作業權重10%;過程與結果評價中,實驗方案設計權重15%,實驗報告撰寫權重10%,實驗過程規范權重10%,實驗中出現問題的反思權重5%。
4. 參考書目
(1)戴華、陳冬東.功能性保健食品檢測指南,2012.
(2)范青生.保健食品功效成分與標志性成分.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
(3)馬雙成.保健食品功效成分檢測技術與方法.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5. 教學資源
信息化教學資源(電子圖書、多媒體素材、網絡課程等);實踐資源(學校檢測中心);教學錄像、規范操作標準錄像等。
參考文獻:
[1]赫桂丹,陳珊珊,石晶,黃卉.食品分析課程實驗教學改革對實踐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J].食品與發酵科技,2017,53(5):80-83.
[2]孫春燕、袁媛、時曉磊等.食品理化檢驗與食品分析開放式實驗授課方式的探討[J].科教文匯,2017(380):52-54.
[3]崔海燕,周鴻燕.“食品分析與檢驗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3):81-83.
[4]譚韓英,潘百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食品分析與檢驗試驗課程改革初探[J].廣州化工,2015,43(4):209-210.
[5]韓春葉,王明山.《花卉生產技術》課程標準設計[J].現代農業,2016(10):108-109.
作者簡介:
張莉華,陳少軍,浙江省寧波市,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