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藝和政治緊密聯系的延安文學時期,每一件關于文學的事件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野百合花”事件也是如此。從《野百合花》的創作到對它的批判,無一不是當時文學思潮的作用,本文則試從不同階段對于《野百合花》的態度變化入手,探究“野百合花”事件與其背后真正推動力的動態復雜關系。
關鍵詞:王實味;野百合花;延安文學
作者簡介:張萌(1994.9-),女,河北省邢臺市人,現為哈爾濱師范大學文藝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西美學與文論。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6-0-01
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中的“野百合花”事件,讓我們永遠記住了王實味。幾十年后對王實味的平反又給了我們重新思考這一件事來龍去脈的機會,在那個政治與藝術充分交融背景中留下來的每一個字,都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促成的結果?;蛟S可以說,正是延安文藝這塊復雜的土壤使“野百合花”綻放,也正是這塊土壤使得“野百合花”枯萎甚至滅絕。
一、野百合花的綻放
在目睹了西安事變的王實味看來,“這樣的政府(國民黨政府),即使日本人不來,也是會垮掉的”[1],而共產黨代表著中國抗日圖存的希望。當時因此他不惜和家里所有人斷了聯系,孤身一人奔赴延安。與他志同道合的還有無數帶著個人理想和民族國家理想的知識分子,比如丁玲、蕭紅、蕭軍、艾青等人,“到延安去”成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口號。
這時候,延安的文學新潮是比較寬松和自由的。大批帶著理想的知識分子的到來,為延安帶來了五四以來的文學精神,加上當局政府主張的民主寬松氛圍,使他們組建了陜甘寧邊區文化界抗日救亡協會、文藝突擊社、戲劇救亡協會、文藝戰線社等文藝團體。先后創辦了《文藝戰線》、《草葉》、《谷雨》、《中國文藝》、《新詩歌》等刊物,或“揭露黑暗”或“歌頌光明”,充分利用文學藝術參與政治,助力革命。知識分子創作熱情的高漲使得延安文學迅速產生其獨特的風格,直至1942年的延安“文學之春”。
那是一場揭露和批評的文學運動,在中共中央力主創造的言論自由的環境下,以丁玲的《三八節有感》開始,《解放日報》、《輕騎隊》、《諷刺畫展》、《失與的》、《谷雨》,這些報刊雜志和壁報上紛紛出現了許多揭露和批評當時解放區存在的各種問題的雜文,王實味的《野百合花》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后來有人說,“王實味沒有趕上潮頭 ,卻意外地被顛上了浪峰”[2]。
《野百合花》是一篇分為四部分的雜文。從魯迅先生大量創作雜文開始,雜文就是革命者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文章前記先用李芬同志犧牲的故事從感性層面出發,表達自寫作這篇文章的動力是對革命勝利的期盼。其后四部分分別針對延安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官僚主義現象以及青年的困境進行了直接的議論與批評。平心而論,從藝術力量上來看,王實味的兩篇雜文在那次文學新潮中無人堪比。但是,若是從他所提供的思想、意識上的某些方面來分析,比起他的同道來,也的確找不出太多的新識卓見。[3]
二、《野百合花》的凋零
如果說延安文學新潮是滋養這株野百合花的土壤的話,那蘊含在這次文學的大潮中的整風運動就是摧殘它的暴風驟雨。
最初被批評的有丁玲,最后還有所謂“五人反黨集團”被定罪,而王實味卻是唯一一個在這次浪潮中殞命的作家,同時他也成為了解放前第一個因為寫作而被處決的作家。
事情的發生不是沒有征兆的,政治和藝術矛盾的永恒存在就注定會有一場驚心動魄的運動。雖然當時延安的大量作家創作了批判并揭露解放區問題的雜文和小說,然而這不代表當局真正認可這樣的行為,甚至從范文瀾到周揚這樣具有政治敏感度的知識分子都不贊同這樣的創作。對于當權者赤裸裸的否定,本身就不會得到多少人的贊同。因此,毛澤東讀過《野百合花》說:“這不是馬克思掛帥,成了王實味掛帥了?!盵4]而當這個政權正在與另一政權爭奪勝利的時候,這樣容易被利用并且已經被利用的話語,則更加危險,由王震看到王實味的壁報所說:“前方的同志在為黨為全國人民流血犧牲,你們在背后吃飽飯罵黨。[5]”則可見一斑。
于是,一定要整風了??嗣惆l表了《“輕騎隊”及其他》批評丁玲和王實味,然而丁玲良好的認錯態度,和深厚的人脈關系使得她很快就脫離了被改造的隊伍,取而代之批評中心的是王實味,而丁玲則在王實味斗爭大會上帶頭批評了王實味。這個階段對王實味的斗爭還是內部矛盾,然而在王實味先后發表了《我對羅邁同志在整風檢工動員大會上發言的批評》《零感兩則》《答李宇超、梅洛兩位同志》等文為自己論辯之后,事情開始變得一發不可收。
從周揚發表《王實味的文藝觀和我們的文藝觀》開始,學術問題終于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王實味開始被扣上“托派”的大帽子。無數人發表各種批評王實味的文章也前仆后繼而來,而這些人批評王實味的動機相當復雜,“那時的批判,有的是真的 ,也有的是假的,是為了表示劃清界限;還有半真半假的”。[6]
于是王實味終于被定罪,延安整風運動也達到高潮。而之后的“五人反黨集團”則是康生等人狗尾續貂之舉,但他上行下效的結果,正使得王實味在幾年之后不明不白的死去。即便是三十年后的翻案,于這條滿懷熱血的生命而言,又有什么意義呢?野百合花再也不會開放了。
注釋:
[1]高向明:《我所知道的王實味》.
[2]黃昌勇:《<野百合花>與延安文學新潮》.
[3]同上.
[4]轉引自黃昌勇《楚漢狂人——王實味的一生》.
[5]同上.
[6]何方《從延安一路走來的反思——何方自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