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好語文是不容易的,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很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既要掌握教學理論,又要懂得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獲得語文學習的方法與知識。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方式;教學觀念
新教改的背景下,語文的教學地位趨于上升,要搞好語文教學,又能符合新教改的要求,就要探討語文教學方法的問題,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著手,綜合進行研究。
一、 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
1. 轉變教學觀念
新課改已在全國大范圍地推廣,可多數教師還是以原有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他們注重教學書本知識,強調死記硬背。語文的教學絕不是根據書本知識,或是教材就可以完成的。接受新的教學方式與教學觀念比較困難,但作為教師就應當終生學習,為了學生接受更好更先進的教育就不應該落伍,轉變教學觀念,不拘泥于陳規,不閉門造車。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學生一起學習,并像學生一樣去思考問題,謙虛地以學生的態度去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應重在啟發、貴在引導、巧在點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2. 提高道德品質
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師要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態、思想狀態的同時還要了解自己的思想水平高低,在自己的心靈深處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拷問、自我剖析、自我斗爭,進而自我提高,人無完人,學會展開自我批評,自我檢討就能在心靈上強大自己,對于開展學生的心理教育也頗有幫助。其次,教師要熱愛學生。教師要走到學生中,與學生一起談心,聊聊生活、理想,以此來為學生指引正確的價值觀,因為語文是提高一個人思想水平、文化水平的課程,學習語文也能增加人的涵養與氣質。教師在走入學生的過程中一定要多看多觀察,了解學生對自己品行的評價,以學生為鏡子,來發現自己在工作、行為上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
3. 提高知識水平
語文教師的學識高低在教學過程中尤為重要,學識過人自然能在教學過程中旁征博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將知識的脈絡聯系起來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評判文學問題,從而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如果教師學識淺陋粗鄙,也就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可能只會機械地傳授課本知識,而談到課外拓展便捉襟見肘。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時刻不忘提升自己的學養,這樣才能以一個更高的姿態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也會為教師的淵博知識所折服,進而認真聽課。教師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站在時代的前沿向學生發問,從而將語文融入現實生活,解決現實問題。這樣的做法也有利于了解學生的知識更新動向,向學生傳輸基礎文化知識,結合相關科學知識、歷史知識,讓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世界觀。
二、 注意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實現素質教育要求,就要學習并使用多種教學方法。由于語文學習過程中,教材的多樣性,知識體系的復雜性會給教師帶來巨大的挑戰,我們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在教學時通常將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并加以靈活運用。因為每種教學方式都各有優缺點,所以不能單純照搬一種模式,并且在運用時也很有講究,不同的課程適合不同的教學方式,不同的學生能接受的教學方式也不盡相同,這就使得教師工作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大大增加。
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教學對象的特點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語文教學方法千變萬化,種類繁多,教師要根據學生和上課內容的實際出發,在課堂上選擇或結合多種教學方式——啟發式,它是教學方法中最常見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師通過巧妙的提問或巧妙地激發學生思考,穿插一些與文章主旨相近的故事或事件,起到吸引學生興趣、拓展學生知識面的作用;情景教學法,就是利用多媒體教學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所描繪的情境,領略文章的“人情物理”讓學生感受“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的意味,使學生產生共鳴,并獲得美的感受。此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教學方法可以運用,關鍵還是要做到靈活運用,不能生硬死板地代入。
三、 注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學語文新課改明確要求,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而中學的教材就是一個美學寶庫,文章多為文質優美的典范之作,匯集了豐富的古今中外美文,在此基礎上教師仍然可以進行拓展,挖掘文章中的審美因素,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其中所蘊含的審美內容。
總之,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仍是一個中心作用主導力量,要以新課改為指導,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領會語文學習的快樂與奧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際光,艾明.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方法[J].教育界,2009(1).
[2]王麗平.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1(8):34-35.
作者簡介:滕曉光,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第二十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