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鄭玄一生博覽群書,遍注古籍,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獻學家之一,關于鄭玄所注典籍一直以來是文獻學者的研究對象,尤其是關于《孝經(jīng)》是否為鄭氏之作,歷代均有文人對此考證,研究鄭玄的文獻學成就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鄭玄;古籍;文獻學;成就
作者簡介:徐清華(1988-),女,漢族,黑龍江人,海南師范大學2015級中國史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6-0-01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jīng)學大師。
《后漢書》本傳總結鄭玄的經(jīng)學成就時說:
“鄭玄括囊大典,網(wǎng)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贊曰:玄定義乖,褒修禮缺。孔書遂明,漢章中輟。”
一、鄭玄在訓詁、與校勘成就
鄭玄在整理古代文獻典籍時,以校勘精審而聞名。但凡有錯誤、不足的地方,都會辨明; 如果存在今古文異本的爭議,一定會揣摩再三再下定論。如《儀禮》,當時的所存的流傳本為今古文雜糅在一起的,遇到采用今文本的,鄭玄就在注中說明“古文某為某”;遇到采用古文本的,鄭玄就在注中說明“今文某為某”。鄭玄的這些校勘文字的術語,諸如“某文某為某”、“某當為某”等,后來逐漸演變成為后人約定俗成的專業(yè)術語。
二、鄭玄及其注本
(一)鄭玄與《三禮》
鄭玄在整理古代文獻典籍時,成就最大的是禮書。“三禮”這個名稱最早是由是馬融和盧植提出來的,但卻是從鄭玄分別為《周禮》、《儀禮》、《禮記》作注之后,才確定下來的。《禮記》獨立成書,始自鄭玄。
《三禮注》為后世治禮學者所宗,孔穎達甚至說“禮是鄭學”。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在《述古詩》稱贊鄭玄說:“大哉鄭康成,探賾靡不舉。六藝既該通,百家亦兼取。至今三禮存,其學非小補。”
(二)鄭玄與《毛詩》
鄭玄兼采今古文之說,取優(yōu)汰劣。鄭箋以《毛詩故訓傳》為主,對于《毛詩》中講的簡略的地方,便加以補充,有不同的見解時,必單獨標注。
自漢代以來,詩有齊、魯、韓、毛四家,前三家詩均亡佚,《毛詩》未亡并在魏晉以后盛行,鄭玄為其作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宋人劉克莊有《雜詠一百首·鄭司農(nóng)》稱贊《毛詩箋》說:“新箋傳后學,古詩在先儒。不擬狂年少,燈前罵老奴。”
(三)鄭玄與《尚書》
鄭玄所注《尚書》的底本來源于賈逵、馬融,但與之不同。
鄭注《尚書》在當時流傳甚廣,但因梅賾上偽《古文尚書》后,孔、鄭并行,后來因為陸德明《釋文》 、孔穎達《正義》都以偽書為主,導致鄭玄注的《古文尚書》隨之亡佚,宋《志》中未對其進行記載,目前僅能在宋至清人輯佚卷中可見。
(四)鄭玄與《周易》
鄭玄用是費氏古文注《易》,他把象、象與經(jīng)文合在一起,并在其前面加上“象曰”、“彖曰”字樣,以與經(jīng)文相區(qū)分。鄭玄所注古文費氏《易》流行后,后世王弼、韓康伯都選用鄭玄本注《易》,孔穎達作《五經(jīng)正義》時采用了王、韓注本,通行至今。
(五)鄭玄與《孝經(jīng)》
《孝經(jīng)注》由后世學者輯佚而編訂成書。
南朝蕭齊時,陸澄始疑《孝經(jīng)》非鄭玄注,云:“世有一《孝經(jīng)》,題為鄭玄注。觀其用辭,不與注書相類。”魏晉南北朝時期《孝經(jīng)注》題名為“鄭氏注”,“鄭氏”是否為鄭玄遂被懷疑,由此《孝經(jīng)注》是否為鄭玄所做就成為了一大歷史爭議,歷代都有人對此加以考證。
從后世目錄書來看,《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直齋書錄解題》均明確題為“鄭玄注”。”《宋史·藝文志》沿襲《隋書·經(jīng)籍志》題為“鄭氏注。其實,此“鄭氏”是后學對鄭玄的尊稱。《孝經(jīng)序》云:“仆避難于南城之山,棲遲巖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經(jīng)》。”《太平寰宇記·沂州·費縣》:“南城山……今西上可二里許,有石室焉,周回五丈,俗云鄭康成注《孝經(jīng)》于此。”《齊乘》卷四:“南成城,費縣南百余里,齊檀子所守,漢侯國,屬東海,因南成山而名。漢末黃巾之亂,鄭康成避難此山,有注經(jīng)石室。”可知,鄭玄晚年在南城注《孝經(jīng)》。在魏晉時期, 鄭玄弟子及再傳弟子眾多,皆尊鄭玄為 “鄭氏”,《隋書》作者因此署名為“鄭氏注”,由此可知,《孝經(jīng)注》確實是鄭玄所注。
總體來看,鄭玄以其畢生精力注釋儒家經(jīng)典,是一位空前的經(jīng)學大師。從唐代起,其所注的《詩》、《三禮》即被視為儒家經(jīng)典的標準注本,收人九經(jīng)。宋代又把它列入十三經(jīng)注疏,長期作為官方教材。直到今天,仍是古經(jīng)典的權威注本。因此,可以說鄭玄在經(jīng)學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參考文獻:
[1]范曄.后漢書[M]. 北京: 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
[2]張舜徽.中國文獻學[M]. 鄭州:中州書畫社, 1982.
[3]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楊天宇.鄭玄生平事跡考略[J]. 河南大學學報 2001 41(5):8-12.
[5]張琴.鄭玄《禮記注》初探[D]. 合肥:安徽大學, 2006.
[6]葛志毅.鄭玄三禮體系考論[J]. 中華文化論壇2007(3):42-57.
[7]孔德凌.鄭玄《詩經(jīng)》學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2007.
[8]沈薇薇.鄭玄《詩經(jīng)》學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08.
[9]耿天勤.鄭玄注《孝經(jīng)》考辯[J].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10,3(2):21-24.
[10]吳凱.鄭玄《古文尚書注》訓詁研究[D]. 揚州:揚州大學 2010.
[11]楊天宇.略述鄭玄校勘《三禮》所遵循的原則[J]. 井岡山大學學報 2010,31(3):115-120.
[12]錢榮貴 .鄭玄的注經(jīng)思想及其體系[J]. 山東社會科學 2013 9(217):109-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