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對于高職教育愈發關注,專業課程的重視,使得文化課的地位岌岌可危,高職數學課程更是如此。隨著高職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對高職數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如何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激發高職數學課堂的活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更加夯實的基礎,這是一個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立足精心設疑、把準時機、巧用方法和拓展設疑等措施,力爭幫助學生在疑問中實現樂學、會學和學會,讓高職數學沒有疑問。
關鍵詞:高職數學;精心設疑;沒有疑問
一、 引言
為了更適應社會需要,培養一大批技術應用型人才,近年來,部分高職院校逐漸偏離教學改革的正軌,使得文化課越來越處于不受重視的地位。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如果不能學好數學,則不能為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為高職學習的重要文化科目,高職數學在學生的高職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何在新形勢、新背景下,激發高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課堂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更快、更好地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職數學課堂的效率,這是值得廣大高職數學教師深思的問題。本文立足藝術設疑,通過數學教師智慧主導課堂,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有目的地設疑,把握教學時機,巧用數學教學方法,在“以本為本”的基礎上,拓展設疑,真正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高職數學課堂,在漸入佳境中更好地實現樂學、會學和學會,為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數學設疑的內涵和特征
1. 內涵
“設疑”,顧名思義,設置疑問?!皵祵W設疑”即在數學教學中設置疑問。但“此設疑”非“彼設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隨意設置疑問,提問學生。而是在“數學設疑”這個動態的過程中,數學教師起著積極的主導作用。何時、何處、怎樣設疑,這都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因此,數學設疑主要指的是在數學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數學教師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有目的和有計劃的疑問設置,引導學生更好地融入數學課堂,提升課堂效率的教學活動。
2. 特征
結合相關研究和筆者的教學經驗,“數學設疑”主要有如下特征:
第一,教師主導性。數學教學活動中,由數學教師主導,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疑,引導學生融入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第二,針對性。疑問設置并不盲目,而是結合高職學生數學基本學情、專業特征以及性格特征,有針對性地設置疑問,創新教學方法。
第三,連續性。數學設疑不是一個斷層的教學活動,而是在課前、課堂和課后都創新設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具有極強的教學連續性。
三、 設疑法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 精心設疑,激發興趣
數學設疑是門“技術活兒”,不僅需要高職數學教師的智慧,更需要靈活性、目的性和意識性。對于學生易于接受的簡單知識點,設疑顯得累贅;而對于較難和重要的知識點巧設疑問,不僅能巧妙地化難為易,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地探索知識點,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破解學生的畏難情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學習技巧,學會思考。
如在《三角計算及其應用》這章節的學習,其中“正弦型函數的圖像”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對于這節知識點有張有弛的“巧設疑問”和循循善誘,對于高職學生的數學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正式進入學習之前,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回憶式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溫故知新:“同學們還記得正弦函數y=sinx的奇妙圖像嗎?”接著可以通過生活中與正弦函數知識息息相關的現實問題設疑,如摩天輪等的相關問題,引出課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激發學生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興趣和動力。
2. 把準時機,引生入勝
一節好的數學課,應是恰到好處、承上啟下,既能讓學生在課堂的享受中真正實現玩中學、學中玩,而且又能讓學生有著“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的求知欲。在疑問中思考數學知識,在解題中拋卻疑問,真正實現課堂結束,但求知欲望和思維不斷。數學設疑是一場極具目的性和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需要數學教師把握好不同時機,及時有效地拋出問題,引生入勝。學貴存疑,學無止境,數學教師把握時機,及時設疑,在課前為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而設疑,課堂上為引發學生思考、拓展學生思維而設疑,課后為幫助學生鞏固提升自己而設疑,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融入高職數學的學習。
如對于《平面向量的加法、減法和數乘向量》這一章節的教學,本節內容包含很多數學思想,如類比、數形結合等,除了要教會學生該節知識點,還要引導學生理解、學會這些數學思想。要想真正引生入勝,課前教師要在前節課的基礎上及時設疑,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前節課我們學習了向量的相關內容,在下節課開始之前,看看有哪位同學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盡情表達有關‘向量的知識點?”在正式進入課堂之前,數學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實例的經典案例,引出該節知識點。如“同學們,我們來看一下,張三同學向東走3km到了學校,李四同學向北走3km到了學校,請同學用以往的知識點,能告訴老師,張三和李四同學向東北方向走怎么表示呢?走了多少米?”引出教學內容。
3. 巧用方法,事半功倍
疑問的設置,不能盲目設疑,而是在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基礎上,在傳統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多媒體,巧用情境教學、設疑討論等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數學基本學情、專業特征和性格特征,不拘泥于教材和傳統刻板的教學方式,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易于理解、幽默風趣的問題,或者邀請學生主動加入設疑環節,在教師的有效統籌下,自制問題,徹底顛覆傳統的單向灌輸模式。當“疑問”和“問題”拋出之后,讓數學走入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真正幫助數學教學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對于《等差數列》的教學,本節的教學重點是等差數列的概念及通項公式的推導,教學難點是對等差數列概念的理解,及學會如何推導和應用通項公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計算機動畫演示,創設情境,引入概念,幫助學生建立等差數列模型。然后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如與學生未來就業方向相關的工作內容中數列的列舉等,提出問題:“上述例子中的數列有什么特征?能否將孔雀數列補充齊全?”等。引出定義,讓學生分組,選出小組代表發言,闡釋對定義的理解,并自行結合自身理解,設置疑問,讓其他小組學生作答。在教師巧用方法的設疑中,在師生有機雙向互動中,引導學生學會掌握等差數列的相關知識點。
4. 拓展設疑,提升能力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學生也一樣。他們的學習能力不同,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和能力也不盡相同。需要數學教師充分關注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對于數學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智慧設疑,游戲教學,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對于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拓展設疑,拓展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挖掘其數學學習潛能,引導其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設疑”這樣一個雙向互動的環節中來,真正提升所有學生學習高職數學的能力。
四、 結語
疑問引發思考,思考幫助提升。針對一群特殊的學生群體,高職數學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恰如其分、充滿智慧的設疑,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在思考中學習知識,在思考中提升自我,在數學的世界中真正實現樂學、會學和學會。
參考文獻:
[1]姚新欽.關于提高高職數學教學質量的思考[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
[2]安曉慧.把握數學課堂設疑藝術提高學生思維能力[J].中國科學教育研究,2007(4).
[3]王建芳.高職數學教學中的“設疑”藝術[J].英國教育,2009(2).
[4]韓紹銀.物理教學中如何“設疑”[J].中國教育發展研究,2007(6).
作者簡介:
江玉民,江蘇省常州市,常州鐵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