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剖析在數學課堂活動中如何重視實踐探究,通過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和舊知,有效地豐富新的數學經驗,完善數學知識的建構。
關鍵詞:探究;活動;經驗;顯性
學生通過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進行探究、思考與交流,直至總結和概括,獲取新的數學知識模型,同時也獲取了數學基本的活動經驗。而這些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就是學生的感性、理性認識,以及感官情緒體驗提煉而成的。教師應讓學生獲取和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立足于學生學習的主體差異性,引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充分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把隱性的數學經驗轉化成顯性的數學經驗,逐步提升學生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和發展。
一、 立足主體差異,重視經驗積累
每個學生的認知都存在差異性,這是因為學生在個性特征、學習興趣和動機,以及認知方式上各不相同,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導致了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和知識技能,也有所差異,這些差異性表現在學生積累的隱性經驗和顯性經驗上。教師應緊扣學生的個性差異,研究教材的目標要求和深刻內容,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有利于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積累的學習預案,在實施學習預案的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辨析和把握學生積累新的數學活動經驗生長點,讓學生在各自原有的數學經驗基礎上有所提升和發展,進而使學生獲取經驗的渠道多樣化,優化獲取的數學經驗,使原成為隱性的經驗顯性化。
例如,教學“2、5、3的倍數的特征”例1時,教師創設活動情境:學校準備舉行象棋比賽,班里的同學需要進行象棋分組訓練,大家探究一下,把幾個人分成一組較為適合?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里,調動了學生的經驗積累,照顧學優生和學困生的個性差異,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舉例說出了2的部分倍數,初步理解了2的倍數關系,也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身邊的數學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接著,教師出示例1的題目,讓學生在教材的表格中把5的倍數,合作用色筆圈起來,涂好之后,認真觀察,相互說說發現規律。學生通過涂色和觀察,以及合作探究之后,發現表中涂色的數字在個位是0或5。教師則引導學生舉出幾個5的倍數,驗證是否符合這一特點。經過學生合作探究與教師的點撥,概括出5的倍數特征:個位上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數。教師運用如上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概括出2的倍數特征:個位上是0、2、4、6、8的數都是2的倍數。學生利用已知的知識經驗找出2、5的倍數,概括了2、5的倍數特征,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了規律,突破了重、難點。
二、 拓展探究時空,實現經驗積累
學生獲取的數學經驗是在數學探究活動中形成的。學生只有親身經歷學生探究過程,在探究活動中全身心地參與,每一個數學教學環節上都能做到深刻地體會、感悟和發現,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探究、分享交流、概括與總結的能力,才能使獲取的數學經驗個性化、顯性化,也豐富數學經驗的個體積累。因此,教師要根據各種學情,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探究活動情境,努力拓展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時空,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的解題思路,進行充分地分享交流,經歷了不斷地猜想、驗證、思考、辨析過程,有效地獲取數學信息,豐富數學活動經驗,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通過互相促進、互相取長補短,實現共同收獲和發展。
例如,教學“分數的意義”例1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屏幕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新課的學習,初步感受到分數的產生。接著,多媒體屏幕出示例1,要求學生根據屏幕上的圖形回答:“一個正方形被平均分成4份后,其中的一份則是這個正方形的14。”“一個圓被平均分成4份后,其中的一份則是這個圓的14。”“一條線段被平均分成4份后,其中的一份則是這條線段的14。”在觀察、思考、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從這些實例初步感受到14的含義,在進一步的圖例探究中,學生結合已經探究的過程,深刻認識到“平均分”的內涵。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探究把單位“1”平均分,平均分后的份數的數就是分數,這樣,學生進而概括分數的含義。教師把教材中“做一做”呈現在多媒體屏幕上,要求學生運用小圓片表示糖塊,在小組中合作操作分一分、看一看、議一議,并把探究結果填入教材中“做一做”括號里,集體訂正后,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12、23、34、56”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學生通過交流與教師引導點撥后,學生認識到同分母的分數分數單位相同,不同分母的分數有著不同的分數單位,從而建構了分數單位的概念內涵。
三、 溝通新舊認知,發展顯性經驗
學生得到新的數學活動經驗是基于原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原有的數學活動經驗上納入新的認知結構,使所獲得的數學經驗得到優化和提升,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顯性經驗。教師要讓學生激活原有的數學經驗,溝通新舊知識、認知、經驗之間的聯系,經歷數學活動過程,在活動中進行思考與體驗,通過不斷的反思與積累,梳理了數學知識的建構體系,使學生的認知由感性認識逐步走向理性認識。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轉化了生活經驗為數學經驗,積累經驗的過程由直接積累走向間接積累,完成了數學知識模型的建構,整個活動經驗積累過程是個動態顯性過程,學生建構了認知體系,感悟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不斷地更新、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例如,教學“百分數”例5時,這是一道以問題為主線,如何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數學探究過程。教師利用多媒體屏幕出示例5,提出:從題目的閱讀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什么數學問題?知道要求什么數學問題?你準備采取什么解決問題策略?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著重引導學生將新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已學過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利用舊知解決問題。學生思考:由于不知道3月份的具體價格,應當怎么辦?教師要及時拓展學生假設不同的數據,并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結果進行比較,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數學活動經驗,不斷地探索與思考,掌握了利用假設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體會變中有不變的數學思想方法,從而逐步引導學生走向抽象、概括,從具體的數學表象上建立高度抽象的概念。最后進行回顧與反思,通過進一步的探討,學生把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推廣到一般,也進一步驗證假設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作者簡介:
陳惠琪,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文峰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