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英語詞匯搭配的問題,中外學者們已經做過了大量研究,并為詞匯的學習提供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但是,針對一些非語法選擇上的詞匯搭配現象,卻鮮少有人去做出相關解釋,而這也正是英語學習者們在詞匯學習上的重點和盲點所在。本文擬從詞匯搭配的語法不可解釋性研究出發,以“female nurse”“female secretary”“male nurse”“male secretary”為例,從語用學角度進一步探究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力求探尋出一種詞匯搭配的學習方法,幫助非本族語者準確、地道地使用英語詞匯。
關鍵詞:詞匯搭配;語用學;萊文森原則
作者簡介:張志榮(1994-),女,漢族,山西省大同市人,遼寧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6--01
一、引言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材料,是構成語言的基礎,不僅在日常交流活動中具有重要性,在外語學習和教學中也極為重要。然而,無論是初級英語學習者,還是中高級英語學習者,詞匯搭配往往會增加他們學習的難度,也構成了詞匯學習上的重點和盲點。例如“nurse”和“secretary”兩個詞,當遇到“female nurse”和“female secretary”這樣的搭配時,學習者通常會覺得很奇怪,但是對于“male nurse”和“male secretary”這樣的搭配又覺得完全正常。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搭配現象?本文將從這一現象出發,以“nurse”和“secretary”兩詞為例,在萊文森原則的框架下探究非語法選擇的詞匯搭配的難以解釋的深層原因,幫助英語學習者理解和掌握看似不可解釋的詞匯搭配,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
二、萊文森原則
在語用學領域里,詞匯和句子的意義不再局限于字面意思,它還包括說話人意義、話段意義和語境意義。牛津大學哲學家格賴斯曾指出,人們在交談時總是圍繞著四條會話準則: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或遵循或違反,因而形成不同的會話含義。到了后格賴斯時期,他的會話含義理論引起了語言學家的廣泛關注,尤其是霍恩和萊文森,他們完善了格賴斯的會話含義理論,進一步解釋了說話人為了表達不同的會話含義,會遵循或違反這樣那樣的會話原則(胡壯麟,2011:177)。因此說話人在表達時,不一定總要符合語法選擇,有時還要遵循會話原則,這時就出現了那些習慣使然的或事理上的詞匯搭配。
1987年,萊文森在《語用學與照應的語法--約束和控制現象的部分語用簡化》一書中提出這個三分模式。實質上,萊文森的三原則是對格賴斯的數量準則的兩條次則和方式準則的重新解釋(萊文森,1987: 401)。他將數量準則的第一條次則命名為數量原則,簡寫為Q原則,認為說話人必須使他的話語如交談的當前目的所要求的那樣信息充分;將數量準則的第二條次則重新命名為信息量原則,簡寫為I原則,認為說話人不要使他的話語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關于方式原則,萊文森認為要注意區分語義最小化和表達式最小化,即內容最小化和形式最小化,只有表達式最小化屬于方式原則(萊文森,1989:409)。
三、用萊文森原則分析英語詞匯搭配的語法不可解釋
萊文森三原則較之前理論,對“古典格萊斯會話理論”有進一步闡釋和發展。在這一三分模式下,我們來看下面的三個例句:
(1)The secretary smiled.
(2)The female secretary smiled.
(3)The male secretary smiled.
在萊文森的信息量原則和方式原則下,例句(2)的搭配是古怪的,因為它違反了信息量原則和表達式最小化原則,即說話人提供的信息多于他應該提供的,“female”搭配“secretary”顯得十分多余,因為我們都約定俗成地認為“secretary”通常為女性。雖然這兩個搭配在語法上是沒有挑剔的,但在語用學上學者們通常選擇用后者。相反,在他的數量原則下,例句(3)又是合理的,因為“male”搭配“secretary”遵循了數量準則第一次則,說話人提供了足夠的信息,使聽話人知道交談中的秘書是男性。同樣,像“female nurse”和“male nurse”這兩個搭配也可以用萊文森原則來作出解釋。
四、結論
由上文我們可以得出,關于非語法選擇的詞語搭配問題,并不是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在語言學上是無法解釋的。相反,在探究其深層的原因時,我們發現從語用學角度可以對其作出解釋。因此,在學習英語詞匯的搭配時,不僅要簡單地學會那些語法選擇上的搭配,更要注意、理解和掌握由交談語境造成的相對復雜的詞匯搭配。只有我們理解了詞語搭配的習慣用法、歷史原因和交際目的,詞匯的記憶才不只是局限于死板的定義,詞匯的學習才不會顯得那么枯燥無聊。
參考文獻:
[1]Levinson, S. C. 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 A Parti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87:401.
[2]Levinson, S. C. A Review of Reverence.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89:409.
[3]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98-1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