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薇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時評文的傳播渠道由之前的傳統紙媒,拓展到了各大新聞門戶網站新媒體,而移動終端智能化的普及,微信公號又應運而生,成為時下最熱的信息分享和傳播的新媒體平臺。本文以傳統紙媒《南方周末》“評論”專版的時評文和微信公號“南方周末”中的時評文為樣本,運用Hasan的語體結構潛勢理論,分析在傳統紙媒與新媒體微信公號里時評語體的語篇結構。
關鍵字:時評語體;傳統紙媒;微信公號;語體結構潛勢
1 引言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移動終端智能化的今天,我們獲取資訊越來越依賴互聯網。自2012年騰訊推出微信公共平臺以來,因其自由開放的平臺生態和方便高效的傳播手段,傳統報業也找到了這個巨大的社交傳播平臺,紛紛進駐開通公號,很快就成為微信公號中最為活躍的群體之一,《南方周末》也不例外,開創了一個微信公號“南方周末”。
時評語體又稱時事評論語體,其涉及的范圍之廣,凡是與新近發生的事件有關,對某些較為重大的問題闡述自己的見解的言語成品都可以算作時評體的范圍。[1]再加上現如今人們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信息交流日益增多,對于時下熱點的談資需求也大,因而人人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都很高。而作為“內容為王”的微信公號,傳統報業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吸引和留存更多的讀者,時評文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微信公號這個新場域里的時評文,相較于傳統紙媒肯定產生了一些新變化才能得以良好發展,下面將借助Hasan的語體結構潛勢理論來分析兩者語篇結構上的差異性。
2 Hasan的語體結構潛勢理論
Hasan的語體結構潛勢主要探討的是語篇信息整體結構,也就是語篇結構的統一性。語篇是語言在某個語境中的具體運用,而語境則是語篇得以產生的環境條件,因而可用來對語篇加以解釋。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預測。語篇的語義可以揭示產生它的語境;而語境的某些特點例如語場、語旨、語式可以用來預測語篇的結構成份,也就是說,語境可以影響語篇的語體及其結構。為了劃分不同類別的語體,Hasan引入了語境格式,即“實現語場、語旨與語式的一組具體的值”。[2]當這組值確定了,語篇便有了固定的結構元素、結構順序及次數。語篇結構的元素、元素間的結構順序和次數,便構成了哈桑的語體結構潛勢理論。如若語境格式中語體結構潛勢的必要成分及其分布相同,那么這些語篇就是同一語體。在Hasan看來,任何語篇的結構模式都可用語體結構潛勢來表示,而確定語體結構潛勢最關鍵的步驟在于找到語篇結構中的必要成分和非必要成分,以及這些成分的排列次序和出現次數。[3]
3 借助語體結構潛勢分析報紙時評語體和新媒體微信公號時評語體中的語篇結構
本文以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為研究時段,每周從《南方周末》“評論”專版和微信公號“南方周末”中隨機提取時評文本各1篇,共提取106篇(各53篇)時評語料作為研究樣本。分別對報紙中和微信上的時評語料的篇章結構進行結構成分出現次數進行統計,并對這些成分的排列次序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3.1 報紙時評語體中的語篇結構
在共53篇的報紙時評語料樣本中,文章標題、文章署名、評論背景、評論觀點、論證分析、評論結尾這些結構成分出現的次數都是53次,出現的頻率均為100%。依據Hasan的語體結構潛勢,出現頻率為100%的這些結構就是語篇結構中的必要成分,也就是說這些成分是報紙時評的必要因素構成。此外,53篇報紙時評語料中有42篇出現了插入材料這一結構,出現頻率為79.25%,那么插入材料就屬于語篇結構中的非必要成分。
有了語篇結構成分的次數統計,接下來分析結構成分間的排列次序。分析顯示,所有語篇中必要成分結構的排列順序依次為:文章標題、文章署名、評論背景、評論觀點、論證分析、評論結尾,也就是說這些結構必須在語篇中出現,且出現的前后順序不可調換,這也符合議論評議的邏輯思維。而非必要成分插入材料,可在語篇中出現,也可以不出現,出現時的排放順序也不那么固定,既可放在論證分析的前面,也可放在論證分析的后面。
根據Hasan的語體結構潛勢理論,報紙時評語體的語體結構潛勢即為:
【文章標題】^【文章署名】^【評論背景】^【評論觀點】^(插入材料)·【論證分析】^【評論結尾】
“【】”表示此結構必須出現,即語篇中的必要成分;“()”表示此結構可出現可不出現,即語篇中的非必要成分;“^” 表示先后順序,即此符號前后結構成分不允許調換,順序固定;“·”表示前后兩個結構順序可互調。
3.2 新媒體微信公號時評語體中的語篇結構
在對53篇新媒體微信公號時評語料樣本的統計分析中發現,文章標題、文章署名、閱前時估、文章導讀、評論背景、評論觀點、論證分析、評論結尾這些結構成分出現的次數都是53次,出現頻率均為100%,即這些結構為微信公號時評語篇的必要成分。此外,在53篇的時評語料中有45篇出現插入材料,出現的頻率為84.91%,插入材料這一結構即為微信公號時評語篇中的非必要成分。
語篇結構中必要成分出現的順序固定,依次為:文章標題、文章署名、閱前時估、文章導讀、評論背景、評論觀點、論證分析、評論結尾;非必要成分插入材料的位置順序就很不固定了,可放在評論觀點之前或是在評論觀點之后,也可放在評論結尾之前或是在其之后。
根據Hasan的語體結構潛勢理論,新媒體微信公號時評語體的語體結構潛勢即為:
【文章標題】^【文章署名】^【閱前時估】^【文章導讀】^【評論背景】^(插入材料)·【評論觀點】^【論證分析】^(插入材料)·【評論結尾】
3.3 時評語體在傳統紙媒與新媒體微信公號之間的差異化
將上文報紙時評文和新媒體微信公號時評文的語體結構潛勢進行對比,不難發現二者語境格式中的語體結構潛勢里都包含有“文章標題”、“文章署名”、“評論背景”、“評論觀點”、“論證分析”、“評論結尾”這六個必要結構,且這些結構成分都是按照“文章標題^文章署名^評論背景^評論觀點^論證分析^評論結尾”這個順序出現的。這些必要成分的存在和出現順序決定了報紙時評文和新媒體微信公號時評文同屬于一個語體,即“時評語體”。 在Hasan看來,語體結構潛勢的必要成分和非必要成分的區分,不僅為不同語體的辨認提供了標準,同時也為語體上的變異提供了理論依據。[4]
從以上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新媒體微信公號語篇結構比報紙時評語體的更為復雜,表現在:第一,必要成分增多。新媒體微信公號語篇結構中除了具備報紙時評語篇中的“文章標題”、“文章署名”、“評論背景”、“評論觀點”、“論證分析”、“評論結尾”外,還增加了“閱前評估”和“文章導讀”這兩個結構。第二,非必要成分增多,且順序位置更為不固定。新媒體微信公號與報紙時評一樣,其語篇結構中的非必要成分都為“插入材料”,但不同的是,新媒體公號中時評的 “插入材料”數量多于報紙時評,一篇時評文中可能出現不只一次的“插入材料”,而且“插入材料”的位置也不似報紙時評中只能出現在“論證分析”之前或是之后,它可以出現在評論觀點之前或是在評論觀點之后,也可以是在評論結尾之前或是在其之后,順序位置更為不固定。
4 結語
Hasan的語體理論潛勢表明,新媒體微信公號的時評文與傳統紙媒中的時評文一樣,擁有“文章標題”、“文章署名”、“評論背景”、“評論觀點”、“論證分析”、“評論結尾”這幾個必要成分結構,且這些結構成分都是按照“文章標題^文章署名^評論背景^評論觀點^論證分析^評論結尾”這個順序出現的,因此同屬于時評語體。而新媒體公號的時評語體出現的非必要成分則揭示了相較于報紙時評語體,新媒體公眾號的時評語體擁有了更豐富、更復雜的語篇結構,這是發生在新時代下傳統紙媒時評語體的一次變異,值得關注與思考。
參考文獻
[1]袁暉,李熙宗.漢語語體概論[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5.287.
[2]趙紅.Hasan“語體結構潛勢”理論與語篇教學[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117.
[3]高敏.時評語體在新媒體場域的變異之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8):76.
[4]方瑛.Hasan的“語體結構潛勢”理論及其對語篇分析的貢獻[J].黑龍江大學學報.1995(1):34-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