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巍巍
摘要:《褚生》以奇特的故事構架、出神入化的筆觸,描寫了讀書人之間科場沉浮、惺惺相惜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幾個不同于以往的嶄新的下層社會知識分子形象。師恩、友情易世相續,命運乖蹇依舊充滿人性光芒,小說豐富了《聊齋》的文學人物形象,也給讀者以更深刻感人的審美體驗。
關鍵詞:故事構架;全新人物形象;審美體驗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在洋洋近五百篇的《聊齋志異》里,《褚生》一篇并不起眼,文中幾乎沒有一個女性形象,寫了幾個男人之間科場沉浮、惺惺相惜的故事,時運乖蹇卻人鬼情深,使人讀來,久久不能釋卷。
先說順天府(明清兩代指北京地區)的商人之子陳孝廉十六七歲攻讀學業時,遇到了一個姓褚的書生,對褚生的交代一如白描:“內有褚生,自言東山人,功苦講求,略不暇息,且寄宿齋中,未嘗一見其歸?!币粋€苦讀書生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但他談吐不俗,貧而不怨、不卑:“仆家貧,辦束金不易,即不能惜寸陰,而加以夜半,則我之二日,可當人三日?!庇谑?,善良的陳生仰慕他的品性,索性想搬來行李同住。褚生打消了陳生的念頭,但有個提議,“阜城門有呂先生,年雖耄,可師,請與俱遷之?!痹倏催@位呂先生,“呂,越之宿儒,落魄不能歸,因授蒙童,實非其志也。”又一個落魄不得志的讀書人形象,只是這個讀書人更落寞,更清癯。他們在一起的讀書時光是愉悅的,老師得到這樣兩個學生很是歡喜,兩個學生也情同手足,“書同幾,夜亦共榻”,這應該是讀書人最理想的光景吧。蒲松齡亦有過這樣的歷經,“李子希梅與余有范、張之義。甲辰春邀我共筆硯,余攜書而就之……”(見路大荒著《蒲松齡年譜》)康熙三年,他曾應好友李希梅之邀去李家“假館”,即借讀。這未嘗不是家境優渥的李希梅以期助力蒲松齡功名之舉,而且他們的友情也確實一直延續至暮年。不知小說中的這一細節,可是蒲松齡有意致敬當年“朝分明窗,夜分燈火”的友情?作為讀者,不經意發現作家文字與現實的交集,總能獲得不可言喻的快樂。
只是小說中人物的命運要更山重水復。月底褚生不見了人影,十多天后,陳生在天寧寺偶遇打工做火具的褚生,原來褚生交不起束金(即學費),必須干半月的活才能供一個月的學費,所謂“貧不廢讀,奈何人不如鬼?!保ǖ鱾愓Z)不僅陳生感慨,怕是讀者也會唏噓不已。要是知道了褚生的真實身份,又怎一個“敬”字了得?于是,富有的陳生從家里偷錢幫褚生交學費,被父親發現,“父以為癡,遂使廢學”,坐賈行商的陳父不僅認為兒子犯傻,竟然還禁止他去讀書。在商人眼里這是讀書讀傻了,其庸俗勢利與褚生的“貧不廢讀”形同云泥。再看呂先生,得知緣由后,“乃悉以金返陳父。止褚讀如故,與共饔飧,若子焉?!弊掷镄虚g,我們看到了年邁且清貧的呂先生是一反傳統窮秀才的迂腐和窮酸,他的淡泊和仗義是《聊齋志異》的窮秀才中少有的。假裝不經意,蒲翁就悄悄埋下了伏筆,當然這得到日后我們才能恍然大悟。陳孝廉亦是性情中人,出身商賈之家,卻毫無銅臭氣,他豪爽、重情,心地淳樸,“雖不入館,然每邀褚過酒家飲。褚固以避嫌不往,而陳要之彌堅,往往泣下?!比绱饲榉?,自然是“往來無間”。這里,作者并未刻意渲染下層知識分子求取功名的辛酸苦楚,而是以看似平淡的筆觸勾勒幾個讀書人之間的體恤,無關貧富貴賤,有敬重,有分寸,發生在時運不濟的窮秀才身上,尤為感人。
兩年后,陳父過世,陳生終于可以做主自己的生活了,毫無懸念地,他重返呂先生門下。不久,呂先生之子一路行乞尋父而來,“行乞”,更反襯呂先生的貧寒而高尚?!伴T人輩斂金助裝,褚惟灑涕依戀而已”,這似乎超出了師生情誼,作者又一次暗示了他們的來世之緣。分別在即,呂先生囑咐陳生以褚生為師,陳生欣然從之。不久,“入邑庠,即以‘遺才應試”,但他怕自己做不好,想請褚生代筆。臨近大考,褚生帶來一人,說是他的表兄劉天若,讓陳生跟劉去玩幾天?!瓣惙匠觯液鲎院笞е?,身欲踣,劉急挽之而去。”這個細節值得注意,寫得很微妙,也有點怪異。看到后面我們才能明白作者的鋪排,他把褚生對陳生的心情以及對他施之法術都巧妙地交代了,而又雁過無痕,這是蒲松齡遣詞造句、勾勒狀況的過人之處。“最難措辭處,而出之全無痕跡。”(但明倫語)
再看跟了劉表兄去的陳生,小住幾日后,又被劉帶去游了一番李皇親家的園子?!笆谷撕刹瓒Α⒕凭叨5娝撩吠?,喧啾不得入。過水關,則老柳之下,橫一畫橈,相將登舟?!比胙劬蜆O具詩意,像一幅清雋的明人山水小品,要知道這會兒褚生正在科場的小屋里捉刀奮戰呢!其后的宴飲有美姬助興,還是陳生的舊相識,“李,都中名妓,工詩善歌”。然而李姬的面容是憂傷的,開口即唱挽歌《蒿里》,在陳生的責怪下才強顏歡笑,改唱艷曲。陳生念念不忘她的《浣溪沙》,李姬這才吟唱:“淚眼盈盈對鏡臺,開簾忽見小姑來,低頭轉側看弓鞋。強解綠蛾開笑靨,頻將紅袖拭香腮,小心猶恐被人猜?!标惿磸鸵髟仯瑢嵲谑窍矚g得很,上岸后順手題在了長廊壁上。此時日已薄暮,劉表兄一句“闈中人將出矣”,隨即送陳生回了家。一段神秘而風雅的交游就這般曲終人散。
回家后的一段,卻使人如墜云里霧里,不知所以,反復讀來,總算明白了。難怪但明倫拍案叫絕:“妙筆妙想,天衣無縫!”原來,褚生不僅冒名科考,同時也借了陳生的軀體??荚嚱Y束了,陳生才好魂體合一。明明看見撲倒在地的是褚生,“轉覺仆者非他,即己也。既起,見褚生在旁。恍惚若夢”。此時,褚生也終于全盤托出自己的身份:“告之勿驚:我實鬼也。久當投生,所以因循于此者,高誼所不能忘,故附君體,以代捉刀,三場畢,此愿了矣。”蒲松齡這一段描寫,在操縱時空的能力上,近乎現代電影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作者以敘事角度的自如交替,完成了對讀者的引導,使“出于幻域,頓入人間”的魔幻(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變得自然可信,極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不僅陳生恍然大悟,我們也終于解開了一連串謎團。原來褚生是鬼,投生之前的他勤奮苦讀不忘功名,似乎又不只是為自己,而是為報答和自己有緣的同道中人陳生,抑或他起初乖蹇、艱辛的境遇不過是試金石吧?磨練自己,也考驗陳生。此愿已足,恐怕是要投入下一段人生了。endprint
果然,褚生說“呂先生與仆有父子之分,系念常不能置”,他打算去投胎做呂先生的兒子,再續“與共饔飧,若子焉”的情分。褚生飄然而去,只留下詫異不已的陳生,信息量實在太大,這一夜不知他可否能安睡?陳生一向是行動派,天一亮,便到勾欄去尋李姬,好問個究竟。但更令他驚詫的是李姬已經死去好幾天了!再尋到李皇親的園子,“見題記猶存,而淡墨依稀,若將磨滅?!焙靡粋€“若將磨滅”!陳生終于明白,原來游園題記的是他的魂魄,吟詩的佳人亦是鬼,一切的榮華歡宴也終不過是一場幻夢??伤欠衲苄陌步邮芤磺心兀慨斖眈疑鷣磙o行,“所謀幸成,敬與君別”,褚生是喜悅地,他可以如愿投胎做呂先生之子了。他讓陳生在自己的掌心寫下“褚”字為記,這是來生的標識,也是他們此生友情的標識。這個情節奇妙而動人,一個“褚”字連起了今世和來生。陳生唯有揮淚相送,“見一人伺候于門,褚方依依,其人以手按其頂,隨手而匾,掬入囊,負之而去”。這是以陳生的視角來描述的,有很強的畫面感,我們也仿佛歷歷在目。作者以這樣一種特別的方式結束了褚生的“今世”,也休止了陳生和褚生的人鬼之誼,令人感慨萬千。
幾天后,陳生果真中榜,他立即打點行裝去越地,赴褚生前世的約定。呂妻五十多歲果然又添一子,嬰兒一出生就兩手握拳,誰也分不開。陳生到來,要求見呂家的新生兒,還斷言孩子手心里寫著“褚”字。嬰兒一見陳生,十指自然伸開,手心里果然有個“褚”字。陳生道出了事情的原委,眾人莫不驚嘆造化之神異。最有感觸的當是呂老先生吧,這位昔日的恩師,今日的老父,心下何感?還有陳孝廉,昔日之故友如今儼然咕咕于襁褓的嬰兒,到哪里再續往昔之同道情深!他也只得厚贈了呂家而返回順天。再后來,呂先生因歲貢廷試入都,就住在了陳家,小兒子(褚生)極聰明,十三歲已經中了秀才。故事到這里戛然而止,卻給人留下了太多的懸念和感動。
還是蒲翁一語點化眾生:“呂老先生教門人,而不知即自教其子。嗚呼!作善于人,而降祥于己,一間也哉!褚生者,未以身報師,而先以魂報友,其志其行,可貫日月,豈以鬼故事奇之與?”蒲翁以善惡果報來總結他的故事,固然有其思想的局限性,但他的行文構思卻奇幻而感人,我們在跟著出神入化的閱讀里怡情怡性、感慨唏噓,“未以身報師,而先以魂報友”,還有比這更高潔的士人之風嗎?這篇小說,讓讀者看到了幾個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讀書人形象,看到了男人之間的珍重與成全,如此,亦是不了情,易世相續,可遇而不可求。掩卷沉思,我們還真不能把它當做尋常的鬼故事來看。
清嘉慶年間書評家馮鎮巒亦說:“讀《聊齋》,不作文章看,但作故事看,便是呆漢?!眱炐愕奈膶W作品總是能在不同的時空引人共鳴,因為共同的維度。一位作家和他傳世的文字,應當既有才情,更有溫度。
(責任編輯:譚 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