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蘭


[摘要]目的探討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質量的作用分析。方法將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精神病科治療的11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康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康復效果、心理狀況。結果觀察組護理后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催眠藥物、PSQI總分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兩組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護理后BPRS評分、NOSIE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改善,觀察組康復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護理后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質量有明顯提升作用,能夠顯著改善臨床癥狀,促進增強心理狀態(tài),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睡眠質量;作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18-171-04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常見的精神類疾病,可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行為及認知功能等方面的異常,個體之間癥狀差異較大,需長期服用抗精神類藥物治療。本病病程一般遷延,呈反復發(fā)作,部分患者最終出現(xiàn)衰退和精神殘疾,但有的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狀態(tài)。但精神分裂癥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礙,特別是首次出現(xiàn)癥狀或每次犯病的開始階段,最初的表現(xiàn)為失眠,出現(xiàn)入睡困難,睡眠中多夢,或睡眠周期倒置,即白天睡得多,夜間失眠并有夜驚,但總體的睡眠時間縮短。睡眠障礙往往是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前趨癥狀,睡眠障礙加重也可以說是復發(fā)的先兆。但患者長期服用抗精神類藥物的不良反應會加重睡眠障礙,而睡眠障礙又會反作用于精神分裂癥,加重患者的心理及軀體癥狀,使病情更為復雜,甚至影響患者認知及社會功能,導致自殺的發(fā)生。因此,早期干預精神分裂癥伴睡眠障礙,對改善病情,降低復發(fā),對本病的預后有積極的作用。針對本病的臨床特點,本研究采用康復護理干預,旨在將整體康復理念應用于護理中,增強患者的睡眠質量、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現(xiàn)具體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精神病科治療的11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5例,男27例,女28例,年齡23~74歲,平均年齡(43.8±10.4)歲,病程6個月~7年;對照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5.1±11.7)歲,病程6個月~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匹斯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7分,確診為精神分裂癥伴睡眠障礙;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礙、有自殺行為者、有重大軀體疾病者;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睡眠質量、病程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包括用藥護理、康復訓練、飲食護理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給予康復護理:(1)心理護理。采用心理支持、心理疏導、移情法、呼吸法等心理治療方法,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焦慮、緊張、抑郁的心理情緒,減輕患者自卑、多疑、敏感的性格特點,移情于他物,使其感受到護理人員對自己的關愛,獲得安全感和舒適感,并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獲得較為放松的呼吸方式,減輕焦慮感,促進睡眠。(2)行為干預。將本病的相關知識以及引發(fā)睡眠障礙的不良因素系統(tǒng)告知患者,使患者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充分認識到根據(jù)醫(yī)囑服藥的重要性以及改善不良生活習慣的必要性,提高治療及護理依從性。(3)睡眠護理。指導患者形成合理的作息時間,制定個體化活動、休息、睡眠時間表,養(yǎng)成良好睡眠習慣;晚上只在睡前有睡意時才上床,若上床后短時間內(nèi)無睡意,則可起床做些安靜的活動,待有睡意再上床睡覺;晚飯不易過飽,指導患者進行睡前足浴,加入具有安神作用的中藥,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睡眠質量;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放松練習,依次對各組肌群進行先緊后松的漸進性放松訓練。(4)康復訓練。對患者逐步進行生活、職業(yè)及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康復訓練,使其做好早日回歸社會的身心準備,盡早接觸社會,提高社會功能。
1.3觀察指標
(1)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評價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情況,包括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催眠藥物7項內(nèi)容,相加即為PSQI總分,總分在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2)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和住院患者護士觀察量表(NOSIE)評定患者護理前后的癥狀情況。(3)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給予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以率(%)表示,并行X2檢驗,以P<0.05代表組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催眠藥物、PSQI總分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兩組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康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BPRS評分、NOSIE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改善,觀察組康復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3討論
精神分裂癥合并睡眠障礙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醒覺次數(shù)增多、睡眠時間短、多夢噩夢等,醒后有疲乏感。睡眠障礙的存在直接影響精神分裂癥的整體治療水平,因此對睡眠障礙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至關重要。
導致精神分裂癥合并睡眠障礙的因素較多,疾病產(chǎn)生的焦慮緊張、興奮躁動、幻覺妄想等,個體對病房環(huán)境的不適應,個體既往睡眠習慣的改變,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等均可產(chǎn)生或加重睡眠障礙。康復護理的應用以現(xiàn)代個體化護理為出發(fā)點,針對患者的致病原因進行護理,詳細記錄患者每天的睡眠狀況,準確判斷患者睡眠質量,為患者創(chuàng)造舒適安靜的睡眠環(huán)境,協(xié)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并采取適當輔助睡眠措施,以促進患者睡眠質量的提高。
康復護理以整體護理理念為出發(fā)點,注重對患者心理、心理、病理等全面調整,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因素,使患者坦然面對疾病,并提高患者對本病的認知,提升主動治療意識,在此基礎上加強對睡眠的干預護理,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進行肌肉放松訓練和睡前足浴等,以促進睡眠質量的提高,減少安眠藥物的應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催眠藥物、PSQI總分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兩組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護理后BPRS評分、NOSIE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改善,觀察組康復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護理后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進一步證明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合并睡眠障礙患者有顯著的提升睡眠質量效果,有效促進了睡眠的規(guī)律性,提升自我睡眠管理能力,減少不良因素的刺激,從而改善了精神分裂癥狀,促進整體功能的提高,為早日回歸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質量的提升作用確切,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