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鋒王琳
2018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打造現代化先行區。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是浙江加快“兩個高水平”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推動浙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布局。“四大建設”,在空間上有交叉,在戰略上有疊加,在功能上有側重,特別需要全省一盤棋進行協同作戰、統籌推進,發揮聚合效應。
大灣區突出創新驅動主引擎功能。浙江大灣區區位條件良好,信息經濟和民營經濟發達,產業基礎扎實、實力強勁,以創新驅動為首位戰略,通過優質環境的營造、高能級平臺的建設,有利于快速集聚全球高端要素,支撐現代產業體系的形成,鑄就引領新科技和產業革命的策源性動能,帶動提升全省的國際競爭優勢,成為“四大建設”的創新動力源、活力源。
大花園突出生態服務主屏障功能。大花園是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的結合體,是現代都市和田園鄉村的融合體,其核心優勢在于生態本底較好、自然環境優越,這是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也是發展綠色產業、打造美麗經濟的資本。重點聚焦大花園的“生態服務”功能,不僅有利于切實守護生態安全底線,統籌好浙江山水林田湖草的核心資源,而且有利于謀劃形成綠色發展樣板,成為“四大建設”的有機“綠肺”,真正促成全域大美格局。
大通道突出開放帶動主動脈功能。大通道建設的出發點是為了更好提升板塊間的聯通效率,增進樞紐效能。核心宗旨是通過綜合交通網絡和物流體系的建設,來促進區域間的互聯互通和開放融合。要把握大通道的“開放帶動”功能,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更加寬闊的視野,來深化國際化和區域性的連結,加密“四大建設”的協作網絡,以開放謀新局、增合作、促協調。
大都市區突出城市化引領主平臺功能。四大都市區包含了浙江四大能級最高的城市,并輻射帶動周邊大中小城市,正在成為一體化的城市區域,是全省推進新型城市化的主平臺。要突出大都市區城市化引領功能,通過加快要素集聚的非農化進程,加快城市文明的延伸擴展,提升都市區的城市功能和建設品質,來示范帶動更多城市的協同聯動,打造“四大建設”高能級的綜合載體,以點帶面促成更高水平的城市化發展。
以杭州灣經濟區為大灣區主核,致力于建設世界級大灣區。杭州灣經濟區是國內金融、科技、貿易、先進制造和新經濟的重要中心,人均GDP是浙江平均水平的1.27倍,集中了全省9個國家級高新區中的5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約75%,在全省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重點建設杭州灣經濟區,集中資源、集合政策、集中發力,發揮好主平臺、主引擎作用,能形成創新引領、輻射帶動效應。同時,聚力杭州灣經濟區建設,有利于搶抓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設機遇,從功能疏解、要素流通、平臺共建等領域,互促共贏,共同致力于打造世界級大灣區。
以浙西南生態功能區為大花園主核,致力于建設我國生態文明樣板區。衢州、麗水是浙西南生態功能區的核心,分別是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具備自然花園的天然稟賦,推動綠色發展和全域旅游基礎優勢顯著。以浙西南生態功能區為大花園主核,一是有助于加快浙西南板塊發展,補足區域發展的短板,通過做美、做亮浙江內陸開放的橋頭堡,進一步提高四省邊際的聯動,促進陸海協調、省際合作;二是有助于在短期內打造出大花園建設樣板,利用國家公園、美麗城鄉、美麗田園等優質空間資源,加快培育形成綠色經濟體系、幸福養生福地、全域旅游示范地,率先實現綠色崛起,為全省建設提供示范經驗。
以義甬舟大通道為大通道主軸,致力于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樞紐。義甬舟大通道以寧波、舟山和義烏為主要節點,是“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具備海港、陸港、空間一體化發展的顯著優勢。一方面,義甬舟大通道的建設,能夠串聯沿線浙江開發平臺能級最高、空間最為集中的區域,將國際貿易改革、國際產業合作等推向縱深,促進關鍵合作項目和示范性項目落地,率先形成全方位開放的大格局;另一方面,義甬舟大通道的建設拉近了浙西南和浙東北區域的時空距離,對于提升寧波和金華-義烏都市區發展能級,帶動衢州、麗水等周邊區域開放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中心城市為大都市區主核,致力于建設參與全球競爭的區域主體。大都市區是一個城市區域的概念,中心城市是其中的極核,突出極核的能級至關重要。一方面,國際高端要素的區域競爭主要體現為中心城市的競爭,能否擁有這樣的城市主體對于新時期浙江發展十分關鍵;另一方面,浙江杭州、寧波等城市的核心功能仍存在短板,在綜合實力、創新能力、服務功能等方面與國內外一流城市相較還有距離。通過極核功能的強化和提升,進一步增強輻射影響力,從而逐步推動周邊腹地更為自然、緊密地一體化發展。
大灣區建設突破口。一是全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高水平建設杭嘉滬創新走廊,重點加快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浙大科技城、嘉興科技城等一批科技城建設,建好之江實驗室,規劃建設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海寧科學城等一批新平臺,吸引一流高校院所進駐,推動創新資源高度集聚,提升整體創新水平,盡早發揮創新主引擎作用。二是加快構建支撐灣區一體化的高效智慧互聯立體的交通體系。充分發揮海港、空港、陸港和信息港的綜合優勢,盡快補齊區內局部不通不暢短板。高標準布局建設灣區軌道交通網,謀劃以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和高等級航道為骨干的灣區交通網絡,以滬舟、甬舟、滬乍杭等為重點,推進一批跨海鐵路和公路部署,加強灣區橫向交通聯系。三是陸海聯動治理海洋生態環境。高度重視陸域和海洋生態環境承載力變化,面對海洋環境不容樂觀的現實,加快建立灣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加快相關污染企業整治處理,實施嚴格的環境監管和監測制度,保障灣區建設的可持續性。
大花園建設突破口。一是探索推廣國家公園建設。注重在生態資源保護、生態價值挖掘、生態經濟轉型創新、人地關系矛盾解決等方面總結經驗,在開化國家公園試點的基礎上將建設機制、運營模式在浙西南生態功能區推廣,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局面。二是加快構建內聯外暢的綜合交通體系。完善西南山區鐵路和高速網絡,加快衢寧、杭衢、衢麗鐵路建設,謀劃衢州、麗水市區到周邊主要縣城的城際軌道,積極打造省域1小時交通圈,打開浙西南空間大通道。加快推進景區化高速公路建設,串聯沿線優質資源,打造美麗大走廊。三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建立自然資源的統一數據庫。開展生態產品價值科學核算,培育生態產品交易市場,探索多渠道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落實好省市縣三級聯動協調機制,完善生態環保財力轉移支付制度,實現分配資金與綜合性綠色指數相掛鉤,真正推動生態地區共建。
大通道建設突破口。一是謀劃自由貿易港區。對標鹿特丹港、新加坡港等,以寧波舟山港和義烏國際陸港為雙核,探索建立陸海兩港聯動的自由貿易港區,考慮設置離島自貿港區、本島自貿港區、離島保稅與非保稅共存港區等,加強與上海自貿區的合作,提升大通道在促成陸海內外聯動開發格局中的影響力。二是推動海港陸港一體化。整合管理運營體系,推進寧波舟山港訂艙、結算、提還箱、簽發提運單、拆裝箱等專業化服務功能向義烏國際陸港全面延伸。優化口岸監管辦理流程,推動“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大通關改革,加快信息和物流支持政策共享,加快兩港監管服務一體化、便利化。三是加快多式聯運協同發展。完善寧波舟山港核心港區江海聯運配套航道及碼頭開發,做好重點航道錨地建設和集裝箱碼頭優化布局,提高江海聯運服務水平。推進甬金鐵路、甬舟鐵路建設,做好港鐵支線、配套站場建設,拓展和延伸沿線周邊區域海鐵聯運業務。部署推進主要航運開發、重要公路集疏運網絡和航空樞紐對接建設,提高海河聯運、海公聯運和海空聯運的能力。
大都市區建設突破口。一是制定實施都市區建設指導意見和發展規劃。研究制定加快大都市區發展建設的政策意見,進一步增強發展都市區經濟的共識,加強大都市區建設的合力,明確戰略定位,完善政策體系。以一體化為導向分別制定四大都市區發展規劃,明確各個都市區的功能布局和建設重點。二是完善都市區協調發展機制。健全浙江都市區協調建設領導小組職能和工作機制,協調解決重大事項和重大問題。推動建立都市區協商機制,通過內部各建設主體間的充分討論協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支持設立都市區共同發展基金,鼓勵建立區域聯動的品牌策劃、宣傳、維護機制,實現文化共建和品牌共享。三是完善高效便捷的通勤交通體系。通勤交通體系是有效支撐都市區分工協作一體化的基礎。為此,要加快中心城市內部地鐵網絡建設,推進中心城市到周邊市縣的軌道交通建設,提高運作效率,實現軌道交通成網覆蓋全區域,并輔之以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系統,建成都市區內部1小時通勤圈。